观历史,“张骞访西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中国人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久经颂扬,如陈年老酒,年代愈久愈加香醇;看今朝,国人也有不少努力,孔子学院的开办、汉学的传播无不昭示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勇气和自信。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华南师大亦在为之努力。

孔子学院:多元交流中诠释华夏精神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声起,留尼旺大学的观众如痴如醉,陶醉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声中。优美的琵琶声来源于华南师大在留尼旺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志愿者。我国汉办于2010年5月与留尼旺大学正式签署框架协议,华南师大负责具体办学。

起初,两国均在留尼旺孔院设有院长,中方院长负责组织教学,外方院长进行行政和教务管理。经过4年的摸索和磨合,孔院的组织及管理模式有所完善,如今孔院由总院长全责统领,分设中外院长,思想的碰击更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留尼旺孔子学院的办学以两条腿走路。一是汉语教学,一是传播中华文化。”刚从留尼旺孔子学院回来的宋晓堃院长说道。学院开办一些工作坊,给当地人介绍独具中国文化特质的书法、围棋、算盘等,并通过模型展示、录像、音像的方式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

老师们还很喜欢策划小型比赛,比如开展“我眼中的中国”摄影比赛,把优秀的作品进行巡回展览,“通过这些活动,当地学生会主动地去寻找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中国文化。”宋晓堃满意地说。2014年春节当地还举办了迎春晚会,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回国的时候,一个学生还根据琵琶的音律为我编了一首歌,向我诠释了他心目中的中国文化还有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宋晓堃回忆道。

学院内有小的图书室,并配备长城汉语语音实验室,这些都可以开放给学生。他们可以借书、影像资料,可以上机,通过长城汉语软件去进行多媒体学习,以提高学员的中文水平。

汉语:字正腔圆,方块字承载经典

在波兰的克拉科夫,有着一所600多年历史的大学——雅盖隆大学,它是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同样历史悠久的还有其汉语教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派出第一任汉语教师,自此两年一换,汉语在克拉科夫的传播从未间断。

文学院黎意老师受教育部派遣,于1998年到2000年间在雅盖隆大学教授汉语,“那时候当地只有我一个汉语教师,从零程度到高级班都只有我一个人来教,一周要上22节课。”在其继任者、文学院张舸老师看来,“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时候无论你怎么使劲儿有些学生就是留不住”,初级班一周最多只能排两节课,语言学习很看重连续性,短期内见不到成效,很多人难以坚持。

张舸注重因材施教,初级班的学生练习用筷子夹花生夹玻璃珠子;中高级班的课堂上,她会拿出旗袍跟大家一起“研究”,还涉及许多中国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对这些包含中华文化的语言非常感兴趣”。波兰课堂氛围相对自由,有一次学生见到久违的阳光特别激动,张舸就把课堂搬到草地上,“大家拿着书晒着太阳上汉语课,那个场景可有意思了”。

汉语国际教育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基础。很多外国学生对中国不了解,汉语教学就成为了两种文化互相了解的窗口,进而使两国人民增进感情。当然文化上的差异不可忽视,在谈及时事、政治还有社会风俗等问题时,大家可能会“唇枪舌战”一番,据张舸回忆,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就在课堂上引发了一场辩论。“人和文化本身是多元的,要相互尊重对方的观点。”张舸认为,“对个体而言,这段经历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自身的包容性,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思维方式。”

2001年,雅盖隆大学成立东方文化研究室,设有中文专业,教授汉语、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经济等课程。2006年,克拉科夫孔子学院作为波兰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雅盖隆大学成立。由点带面,中国文化的传播在克拉科夫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孔子学院是我们汉语教育的延续。能够让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在他们的国家接触到中国文化我觉得是挺好的一件事情。”张舸说。

武术:行云流水招式间的古典智慧

无论是洪拳、咏春还是太极,一招一式间都蕴含中国古典文化的智慧、体现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对于这一点,曾经到泰国交流武术的郭裔老师感触甚深。“外国武术多以搏击为主,只讲究力量和速度,而中国武术则是重视智慧与力量的结合。”

“泰国民众对武术的了解只是基于功夫、李小龙、成龙等影视的浅印象,还不知道什么是武术,他们比较欣赏中国武术的表演形式,比较吸引他们的是武术的套路,觉得很漂亮,泰国民众很崇拜中国功夫,只是停留在表演层面。”郭裔回忆着当年在泰国感受到的文化差异,“注重武术的文化精神才能掌握武术的精髓,在海外传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同在华师体科院任教的马晟老师,曾作为交换生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其海外求学经历中的一部分即是传播中华文化。马晟回忆:“多数人在初次接触太极拳时,很难理解一招一式缓慢如老妪的太极拳为何能攻防打斗,就连处于东亚文化圈的泰国与日本学生也是如此疑惑。”

每到这时,马晟便会找一根直木棍,用它来戳桌面上立着的圆纸杯。显然,纸杯被“攻击”后会发生旋转、偏移,泄掉了木棍的力量,以保持自身完好。借由这种直观的演示,日本的太极拳学习者可以很好地理解太极背后所蕴含的解决问题、待人处世上的迂回、推拉等中国式思维。而泰国拳击手在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多月的交流过程中,对中国武术的学习仅是停留在动作模仿层面。

海外传播文化最不能避开的是语言关。“一开始,我们不会讲泰语,和他们用英语交流也行不通。这时多得华侨华人的帮忙。讲得多了,慢慢地我们也就会讲了。”郭裔坦承,后来泰语有所进步后,教学工作才更加得心应手。马晟认为,“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掌握好自己的文化特质才能更好的进行传播。互相理解观点很重要,通过武术的传播,双方都更好地促进彼此的了解。”

音乐:民族的,世界的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2010年,江浙经典民歌《茉莉花》,被华师音乐学院卢清丽老师唱进了艺术之都——罗马。拉开了中意文化交流的序幕。

卢清丽在交流时十分注重对传统的演绎,在她看来,“他们可能知道《茉莉花》这些蜚声中外的歌曲,但未必听到过云南、新疆、西藏、山东、陕西等地的民歌。”“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在中国怎样呈现我就怎样唱,我把它原汁原味地唱出来。他们都惊呆了,认为中国民歌太美了。”

华师音乐人的海外文化传播远不止此。《粤乡晨曲》,系竹笛教授耿涛所作,其出访美国时曾演奏曲子。“在鸟鸣的那一刻,台下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觉得中国乐器居然如此神奇,小小的一节竹子能把鸟鸣模仿得活灵活现。”

中法建交40周年时,音乐学院舞蹈团曾去法国贝尔福表演了舞乐结合的《月下踏歌》、古典舞《俏花旦》、彝族舞蹈《小伙、四弦、马缨花》,还有琵琶、二胡等等。“演出在贝尔福引起不小的轰动。这特别地让中国人感觉自豪,让外国人也感觉,原来中国舞蹈是这么有魅力。”“我们要去推广中国舞蹈文化,因为这是我们创作的东西,我们要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中华文化融会贯通,音乐和舞蹈中也体现传统思想。如舞蹈队形排列动作中都会体现出我们的“和”与“圆”等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忘对传统的传承是交流者们的追求。

漂洋过海,华音正好。

专题撰文:新闻中心记者:黄贡转 胡志贤 陈蓓蓓 兰欣怡 陈佩娴 陈沁梓 张晓帆 张上求 张海婷 魏燕冰 朱俊蕾 张子卉 练尚仪 张诗若 钱双文 梁雅晴 莫月琳 李雪珠

专题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和国际交流合作处提供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