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

学术研讨

Academic research

■ 马珂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音乐特征分析

摘要:钢琴曲《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创作的一首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品,对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于贺绿汀先生将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术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巧妙结合的手法进行研究,对我们深刻的认识中国音乐的风格内涵以及情感表现,继而深刻认识东方音乐文化的韵律特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音乐分析;民族风格;结构特征;织体思维

1作品的艺术特征

这首钢琴作品采用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手法,描写了一个骑在牛背上的悠闲地吹着笛子的牧童,成功地模仿了笛子的特色,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独具中国特色的山水画。

为了体现和声写作的民族化,作曲家在大小调功能范围内进行写作。它成功的体现了中国现代复调,即两个声部在保持相对独立时又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作曲家将《牧童短笛》二声部复调手法运用于第一段和第三段。乐曲一开头,两条曲调一高一低,一先一后,就像两支圆润的牧笛,和谐地应和着。在声部的写作上利用 “你繁我简、我繁你简”的原则,将两个对位的音乐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营造出高部活跃跑动,低声部对比复调旋律作呼应陪衬;高声部停顿休息,低部 “咬”着上声部的结尾音顺势跑动,好比我国江南丝竹中的“鱼咬尾”。

2音乐结构分析

音乐结构是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是理解音乐的重要途径。在欧洲传统音乐结构分析中,音乐结构的基础是句法结构,各种不同的陈述结构由各种不同的句法构成,而曲式结构正是陈述结构功能分划的结果。

总体来看,《牧童短笛》的曲式结构属于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加花再现)。

图例

1:

第一段(A 段),这一段是G 徵调式,4∕4拍,其强、弱、次强、弱的节拍在曲调上有一种起伏感和跳跃感。共包括六乐句,呈现对比性,收拢性,非方整的特点。此段采用自由对位的二声部复调写作手法,调式在五声音阶上进行,在12和14两小节的末尾出现了7音。旋律再现是稍有加花处理。第一段乐曲,旋律悠扬、力度平稳、轻松自在。

中段(B 段)是对比性中部,主调乐段,由七个乐句组成,以2∕4开始,较前一段更欢快,热情。开头采用民间舞蹈节奏,右手主题采用竹笛演奏中常用的双倚音装饰旋律的演奏法。乐段开始出现对比主题的乐段。前三句为动机的模进发展,为同一旋律型的不同移位,调性由开始的G 宫调式转至D 宫调式,后又转至A 宫,第四、五、六乐句为前三句的重复,这些因素都使快乐爽朗的情绪变得更加热情奔放。

第三段(A’段)这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部分。在A段旋律上增添了装饰性的音符,也就是加花,其手法是在二分、八分音符节奏中加入两个音符使其成为四十六的节奏,使主题旋律变得更加优美动听。

3和声与调性布局分析

《牧童短笛》为G 徵调式的作品。第一部分在G 徵调式上,符合传统和声,最后结束在主功能上。中部的主题材料在G 宫调上;采用模仿的结构,使旋律先后在G 调-D 调-D 的属调-A 调-D 转回到G 的调性进行;下一部分重复整个前一部分,最后在主调G 调上结束。再现部回到G 徵调式。

作品《牧童短笛》第一段为对比复调音乐,即构成织体的诸声部构成对比关系,或乐思的对比,或为线条的对比,或为线条走向、音调进行、节奏模式等等的不同,构成对比基础上的统一。此段复调中两个声部纵向多为三、六度,四、五度音程,使旋律各具自身在音调进行、节奏模式、线形走向、起讫分句、高潮部位等方面的特点,互相间构成对比、整体上又形成互补的和谐。中部改为主调音乐,转为属功能、重属方向的模进手法,此段总共用到的和弦有:大三和弦及其转位、小三和弦及其转位、大小七和弦及其转位、减七和弦及其转位、小七和弦及其转位等五类和弦。在这些和弦的应用过程中,主要

体现了传统和声的功能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和弦的色彩性。

4结论

《牧童短笛》对中国钢琴曲,乃至整个现代中国音乐的新创作都起到了指明灯的作用。它向世人说明了:中国钢琴曲创作是可以利用西方乐器以及西方作曲技巧中的某些原理、因素来表现中国气质的。《牧童短笛》不仅体现了纯正的中国味,并将自由、欢乐、淳朴的意境描绘给了世人。(作者单位: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中心小学)

作者简介:马珂(1987~),女,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中心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上)附谱例》[M] .[2]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