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的艺术思维

钢琴演奏是一门技巧与艺术结合的工作,人们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借用许多不同的手段来提高其演奏的效果,其中艺术思维就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艺术思维通常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表象来进行思考,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塑造新的形象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对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材料进行思维活动尤为重要。钢琴演奏中的艺术思维就是对乐曲的旋律所表现的形象或表象,进行艺术思考,通过艺术概括后,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反映乐曲的内涵。

钢琴演奏是演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体现。波兰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指出:要动脑筋用感情去发掘隐藏在乐谱行间的内容。怎样去设想和怎样去演绎它,就得靠那些有再创造能力的艺术家。他不仅需要具有形成个人见解的内心洞察力,而且还要有表达这种个人见解(在想象与分析的帮助下)的演奏技巧。在演奏中,想象是贯穿于演奏过程中的一种思维要素,钢琴演奏中的想象力主要是通过演奏者对音乐的“形”与“情”两方面的想象而形成的。乐谱只是记录音乐作品的符号,但任何符号都不能把一部音乐作品的全部寓意诠释出来;只有钢琴演奏者在遵循作曲家的基本意图的前提下,根据演奏者本人的性格、品位、爱好情趣,运用自己的演奏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把自己感知到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把个人体验到的各种情感体现在自己创作的的艺术形象中,才能把音乐形象有血有肉地传递给观众,才能使观众对音乐作品产生共鸣。

每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来自作曲家的灵感,这种感觉、感想与感触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产生的。这些感受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或可以说是形象性。如何理解作曲家当时的创作意图以及其想要表达的特定的内涵,演奏者的艺术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演奏者充分运用个人的艺术思维去捕捉这种意境,结合自身的心灵体验,来形象客观地再现作品。演奏过程中如何启发与运用个人的艺术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是奠定清晰的艺术思维的基础

也许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心中会产生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画面、意境或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思维。一首音乐作品,经过无数人的演奏,能够做到经久不衰,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作品音乐形象无止境的感受和挖掘,这种挖掘就是演奏者艺术思维潜能的运用。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古尔德,擅长于演奏巴赫的作品,在巴赫的音乐世界里流连忘返,凭借他对巴赫作品的理解,运用他的艺术思维将巴赫作品演奏得充满了生命、活力与力量感。究其原因是演奏家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作曲家的意图,真实而准确地展现了作品的意境。因此,正确地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才能正确地启发演奏者的艺术思维,它是联系演奏者与作曲家的纽带,同时又是作品演奏的依据。再现作品原有的音乐意境是演奏者的责任,尽管演奏被视为是二度创作,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应建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要以作曲家的视角去演奏作品,尽可能地再现他的思想和感受。演奏不能图一时之快,也不能炫耀技巧或哗众取宠;演奏的好坏在于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挖掘。要忠实于原作,就必须认真地研究乐谱。如果不经过正确、深入全面地理解乐谱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符合原作精神的艺术形象来。

二、加强与其它艺术形式及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丰富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语言,因此它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和诗歌有着一定的语言韵律,音乐也是如此。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在现实艺术活动中,音乐中可以表现某些绘画的内容。音乐当中的旋律线条是以时间为画笔,在不同的音高位置上勾画出来的线条。音乐中的音响体现了色彩,是指音响组合的手段。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音乐中的色彩和绘画当中的颜色都是一种波动,之所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二者能给人们以明朗、黯淡等不同的感觉。音乐作品当中的结构布局,音区间的位置,主旋律与伴奏体现出的前景和后景的空间关系,强与弱的对比也能造成一种近和远的空间感,所以音乐就好像是流动的建筑。

钢琴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对演奏者审美和情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为此,应从丰富和发展演奏者的审美与情感出发,在弹奏必要的技术性练习曲外,让演奏者广泛接触不同题材、体裁和风格的作品。例如,在题材上,可以选择表现大自然的美好、人们的幸福生活或劳动生活、表现动物形象、歌唱祖国和人民的内容等等;体裁上,可以让演奏者逐步接触各种体裁的作品,如各种舞曲、进行曲、摇篮曲、奏鸣曲及一些复调作品等;风格上,可接触一些古典时期、浪漫派时期、近现代的不同作品,掌握不同时期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个性特征。通过对各种题材、体裁及风格各异的作品的情绪、情感的把握,来丰富演奏者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素质。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接触国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还应选择一些中国的钢琴作品。作为炎黄子孙,自幼接受中华民族风土人情与艺术的熏陶,就会对民族音乐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广阔的知识面能启迪演奏者的音乐思维,加强音乐感觉的理论深度,形成符合钢琴艺术表演的良好艺术思维。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演奏者的创造性艺术思维

在钢琴音乐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乐曲是属于纯技术性的训练曲目,如车尔尼钢琴练习曲系列、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等。在练习这类作品时,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枯燥的技巧练习成为发挥自己艺术思维的工具。同时在钢琴演奏中,选择恰当的作品进行练习有利于提高演奏者的整体素质。有的演奏者为了使自己的技巧得以充分发挥,常弹奏一些超越自己理解能力的作品,虽然能把作品弹下来,但却很难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有的则常进行专门的技术性训练,不论处在何种年龄阶段,也不论其培养目标(专业、业余)的不同,在教材的选择上过多地使用一些训练技术性的练习曲,很少弹奏内容和情感丰富、风格各异的乐曲。尽管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然而,在艺术表现力和情感的发展方面却有很大的欠缺。

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多为自己创造上台演奏的气氛。每次上课,都应作为一次演奏锻炼,即使乐曲弹得还很不成熟,只要能把谱背出,基本技术能初步掌握,就应要求完整地演奏整个乐曲。多听、多看现场音乐会,从他人的演奏中吸取营养,积累经验。还应善于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个性,在演奏中应尽量发挥各自的特长。在乐曲的设计和处理上,在把握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应有自己的见解。对于非标题性音乐作品,这类音乐大多不是对某一种感情的抒发,也不是对一些情节的记载,它没有十分明了的标题,而是作者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的一种个人主观感受。比如肖邦的《前奏曲》,演奏者由于个人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世界观的不同,表达得或婉转、或忧郁、或细腻,不尽相同。有标题音乐的作品其音乐形象就显而易见,这一类的音乐在钢琴作品中比较普遍,如舒曼的《童年》、李斯特的《爱之梦》等。标题的提示能一定程度开启演奏者的艺术思维,使其演奏能向乐曲的意境靠近,使演奏的作品表达得更加贴切、清晰,符合音乐应该传达的内容。

对于一部作品,教师不是将自己的意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总结出个人对这部作品的演绎方式。对于学生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只是提出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朝着个性的方式去发展。人们常说: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激发演奏者的创造性思维是使其延续艺术生命力的法宝。演奏中的艺术个性是钢琴演奏的生机与活力,也是钢琴演奏趋于成熟的标志。演奏者的技术和技巧永远是具有个性的,越是个性鲜明的演奏者越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科学的发展和实践证明,单纯的抽象思维不足以使人领悟大自然的底蕴,而想象却给人类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意志的表达和智慧创造的载体,历来是人类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高级形态和有效方式。创造音乐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寄托崇高情操、表现审美情趣、满足审美需求的最令人向往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果学生学习钢琴演奏只能像机器人一样做机械的弹奏,那就违背了音乐最终表达情感的旨意。音乐可以使人产生兴奋、压抑、高涨、低落,紧张、放松、增强、减弱等情绪体验;音乐的艺术特性注定与情绪密不可分,因此,只有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和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将钢琴演奏达到完美的境界。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学习和表现一首好的作品,要善于观察生活,学会用独特的眼光来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一些感悟,能从各种生活的场景中感受出旋律的流动,从而能用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中的事物。这种锻炼可以丰富人的生活体验,对于启发演奏者的艺术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系)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