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二胡曲阿炳生平(1893?-1950)真名华彦钧 江苏省无锡东亭人擅长演奏二 胡、三弦、琵琶等乐器;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0岁时,父亲 去世;35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无法再做道士,流落街 头卖艺为生。冬天,为了弹好琵琶,用冰 块摩擦双手锻炼指 功;夏夜, 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 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 练三九,夏练三 伏”。13岁 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 、琵琶和笛子等多种 乐器的演 奏技艺,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 道教界的一致公认。二胡曲 《二泉映月》 《听松》 《寒春风曲》琵琶曲 《大浪淘沙》 《昭君出 塞》 《龙船》阿炳的窝阿炳的乐器《 二泉映月》《二泉映月》开始为无标题音乐。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阿炳常去游玩。他双目失明后,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旧时曾目睹的 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 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 伤感怆凉的情调。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阿炳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反复演奏、加工,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映月》的音调。

阿炳称 之为“依心曲” 。1950年夏天,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 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全曲由引子和六个乐段构成,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经过五次变奏发展,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开始是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接下来是第一主题,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心情。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冲击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激烈控诉,展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第一变奏将第一主题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则扩充,激动有力。第二变奏将第一主题扩充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用离调手法加以发展,将情绪推进。第三变奏迂回平缓,为高潮出现做了准备。第四变奏中第二主题犹如层浪叠涌,表现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旋律在高音区煞住后突兀下沉。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 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 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 平凡的情调,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 胜利的把握。

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寒春风曲》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作业写一篇《二泉映月》的听后感,能结合 自身对于该音乐的感受进行表述,言之有物, 主题鲜明;行文通畅,条理、逻辑分明。 * * *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