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09 NO.02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学 术 论 坛科技创新导报《二泉映月》蜚声中外乐坛以来,他的作者阿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小泗房人,生于 1893年 8月 17日,死于1950年12日,终年57岁。阿炳的曲调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有其深刻原因的。父亲华清和字雪梅,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能够演奏多种乐器,尤其擅长琵琶,可以说阿炳在襁褓之中就接受了音乐的熏陶和感染。阿炳从小受到精于道教音乐的父亲的严格训练,十三、四岁时,已经向他的父亲学会鼓、笛子、二胡、琵琶等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广泛地接触和深入地学习民间音乐,也掌握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但在旧社会,他的生活遭遇是坎坷曲折的,饱尝了人间辛辣苦涩。由于阿炳的出身不好,在封建礼教的观念和世俗的眼光中,阿炳的地位是低贱和耻辱的,但阿炳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的一生是穷苦潦倒的一生,也是挣扎奋斗的一生。人们称阿炳不怕权势,不吃白食,为人正直,这种生活的深刻体验后来就鲜明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阿炳三十岁左右失明,为生计只得每天在街头卖艺,他要以手中的乐器和技艺作为谋生的手段,就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多样,技艺上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听众的要求,才能给自己的生活以保障,因此他必须广泛地吸收和学习原来不熟悉的东西,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由于他有着广博的技艺,深厚的群众生活基础,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它的作品也就越来越丰富成熟,演奏技术也越来越炉火纯青,阿炳不论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人,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都要虚心请教,他贪婪地学习各种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加强了自身的音乐修养,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他的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说阿炳的技艺精湛,是在他走上街头,来到民间之后。阿炳在漫长的流浪卖艺生涯中,社会战乱、生活无着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痛楚,受尽了权势们的欺压凌辱。他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阿炳在乐曲演奏中有很强的创造性,他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往往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体会而加以挥发,人们就说他演奏的乐曲是“自来腔”“依心曲”,这也说明阿炳的作品都是根据自己对乐曲的深切理解和体会,来创造性地加以变化和创新,使得乐曲更加有感染力,很多听过阿炳琴声的老人都说,同样一首乐曲,它在不同的心态下会奏出不同的情绪。

这也正说明了“自来腔”“依心曲”这种说法的根据所在。阿炳传世的作品不多,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江风曲》以及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不幸于当年12月4日去世,以致于他的数百首乐曲失传,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传世之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二泉映月》并不主要描写天下第二泉优美的景色,而是抒发了阿炳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愤懑之情,表现了他宁折不弯的坚强性格,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这首乐曲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以致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评价此曲应跪着听。

《二泉映月》这首不朽之作,不仅作为独奏曲家喻户晓,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向世界乐坛展示了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瑰宝的艺术魅力,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演不衰。《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二泉映月》含蓄、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似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抒发了作者淤积在内心的幽愤、哀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几十年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深受我过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越来越享有盛誉。阿炳在艺术上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是不能以“家学渊源”这句话概括得了的,作为一位中国民间艺人,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上,以自己度过的沧桑岁月和不平凡的经历凝聚成了逐渐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传世之作,他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家。参考文献[1] 赵寒阳.阿炳二胡曲教学札记.民族器乐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10月第一期.[2] 施永.阿炳及二泉映月研究评述.音乐研究,2005年第四期.[3] 曹安和.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二胡研究.北京二胡研究会主编,1988年6月.阿炳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蒋亚丽 1(济宁学院音乐系 山东曲阜 273155)摘 要:阿炳是我国罕有的、杰出的民族民间音乐家,他遗留下来的作品虽然只有六首,但却充实了我国的艺术宝库,成为我们民族的艺术珍品,乐曲《二泉映月》蜚声中外乐坛。关键词:阿炳 二胡名曲 《二泉映月》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09)01(b)-0192-011作者简介:蒋亚丽(1979-)女,山东省兖州市人,济宁学院音乐系助教。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