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尹建平接受采访。记者 熊明 实习生 任天驹 摄

人物简介

尹建平,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著名音乐人、导演,曾是总政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始终怀揣对音乐的执著,创作出一批优美动听的主流音乐作品。

清明时节,著名音乐人尹建平携最新创作的8首“红色记忆”系列歌曲来渝,这些旋律动感十足、内容健康向上的原创红歌,将陆续在重庆卫视播出。

为什么要创作红歌?如何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让人们自觉喜爱并传唱的红歌?就此,记者独家专访了尹建平。

初次来渝,醉翁之意不在“歌”

记者:听说这是您第一次到重庆,为什么选择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您这次携带的8首最新创作的红歌,是如何挑选出来的?与重庆有什么特殊的渊源?

尹建平:尽管我是第一次来重庆,但我对这片红色土地充满了浓厚的感恩之情。小时候,我最爱看小说《红岩》,它对我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我的一生。

此次,我从即将面世的《舞歌·兄弟》专辑中,挑选出8首原创的红歌与重庆合作,也是因为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情。其中一首歌,就是由我表演的二胡独奏《红潮颂》,以此表达我对重庆的感恩。

作为一名老文艺兵,白公馆、渣滓洞我从未去过,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事。这次清明节到重庆,我的首要目的是希望在红岩英烈前献上花圈,圆我的一个梦想。

当今国人享受的幸福、安康与和平,的的确确源自于千千万万先烈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我们这代人不应该忘记他们,而应经常去缅怀、歌唱他们。搞创作这些年,我始终抱有一种感恩的情怀。通过跃动的音符,我的作品想要释放的音乐理念,也带有很强烈的感恩情怀。

红歌声中,我们才能更生动地去理解先烈们的精神境界,以及金子一般的品格。

记者:参观重庆红色胜地之后,对您的红歌原创有哪些情感触动?

尹建平:其实这几年的红歌创作过程中,我的感恩理念日渐浓烈。在我的音乐作品中,也大量奔涌着对革命先烈们的感恩之情。

前几天,我参观完重庆红色遗址,轻轻哼了一首《滚动红潮》,在心底默默地对他们说:“希望我的歌,你们能够听到。”

在白公馆、渣滓洞牺牲的烈士们,把自己的小情感放大为爱国的大情感,追求一种高尚、纯粹的信仰。看到他们的照片,我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们风华正茂,如果没有强烈的信仰和使命感,怎么可能如此坚贞不屈?

站在英灵们的照片前,我顿时觉得,坚持做原创红歌很有价值,我打算一直写下去,用真情实感,用时代精神赋予红歌新的生命力。

红歌原创的三大理由

记者:谈到红歌原创,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内动力,或者说文化责任感,让您伏案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主旋律歌曲?

尹建平:我想,其一可能跟我几十年的文艺兵经历有关。在我的原创作品中,无论是《一首难忘的歌》,还是《红色记忆》一系列歌曲,都是发自内心地歌颂红色历史。

我认为,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时期,一定要把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但如果只用说教方式,难免过于生硬,那我们就用音乐,用歌唱,用美妙的旋律为先烈们的壮举喝彩。

人活着,就是要有一种精神。即使物质条件再优越,也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支撑生活,红歌就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动力,作者也好,听众也好,都能在其中寻找到“对胃口”的精神食粮。

其二,则来自于深层的忧虑。现在孩子接受的大多数是情爱之类的歌曲。这就涉及到音乐的导向问题。我认为,十几岁的孩子是不具备取舍能力的———你给他什么样的音乐,他就听什么;听觉也是有记忆的———如果他们经常听到的是《老鼠爱大米》,那就会觉得这是中国音乐的主旋律,这不是很可怕吗?

作为有责任的文艺人、传媒人,我们可以包容文化的多元性,但应当有一个主心骨,就是为年轻一代提供主旋律歌曲,为他们提供最有营养的,经过提炼、升华出来的优质精神产品供他们选择。作为歌曲创作者,这是我们的责任。

通过网络,我了解到重庆人民办了件了不起的事———前段时间,重庆卫视专门拿出阵地,弘扬建国以来的经典作品,这种不为功,不为利,不为收视率的举动,我认为非常好。今天,当人们需要精神养分的时候,就可以选择造访这块阵地,让人们有对比、筛选、选择文化产品的机会。

其三,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有自身的主流音乐,才能矗立在世界音乐之林。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造起的音乐阵地———无论是《一条大河》,还是《红梅赞》,不管何时聆听,都觉得它们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祖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希望,我的音乐作品能够体现出历史与时代共通的脉搏,加上现代包装,让人聆听美、感知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红色内容+创意包装=时代精神

记者:在网上,有少数人反对唱红歌,认为红歌就等于老歌,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您如何看待?

尹建平:每个时代,都应该诞生属于每个时代的红歌,今天的时代也是一个创造红歌的时代。今天的红歌,不仅是歌唱党,歌唱祖国,红歌也应表达出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爱情、自然的向往,这都属于红歌创作的范围。

我很反对把红歌概念化、教条化,经典老歌是红歌,但只是红歌的一部分。而今天的我们,需要对主旋律歌曲进行艺术化处理,突出其真实感人的红色意境,创作这样的作品就是红歌传唱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让人们传唱下去,才能流行。

记者:如何进行艺术化处理?能否举例说明?

尹建平:去年11月,我在中国歌剧院举办了一场音乐作品情景试听会———《舞歌》,其中的所有歌曲都称得上红歌,同时穿插大量与旋律对应的舞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视听会上,有一首《乃堆拉》是专门描写西藏海拔最高哨所乃堆拉的。我们曾上去演出,战士们都睡在卡车上,战士们每人每天都要下山背两块水泥砖上山,所有战士肩膀全部都磨破了,为的就是在10月前将哨所盖好。

很多年轻人都不相信这是真事,说我吹牛。当时是1983年,恰好总政歌舞团引进了一批摄像机,还好我当时把战士们背水泥块的场景全拍了下来,至今保存着,所以在《乃堆拉》这首歌中,我就采用了大量当时的视频,让红歌充满了真实的感染力。

今年,我准备推出《舞歌·兄弟》系列,歌曲的旋律强调了节奏感、动感、时尚感。到上周,这碟专辑才算完成了。我让很多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大学生都来试听这些曲目,得到的反应很积极,这让我十分兴奋。

年轻人对动感的音乐情有独钟,那我们就可以将这种快节奏加在作品里,你可以用迪斯科、蓝调,甚至摇滚的节奏来创作一首红歌,以这种节奏形态、配乐方式来包装我们的作品。

这样的红歌作品,让音乐体现出的文化含量既富主流性,又富时代性;既包含了我们自身的时代精神,也会让当今的受众感知红歌的魅力,红歌的与时俱进。

唱红歌也需“明星效应”

记者:能简单介绍一下您此次带来的8首 “红色记忆”系列歌曲吗?

尹建平:这8首歌曲中,有阎维文演唱的《一首难忘的歌》,宋祖英演唱的《拥抱祖国》,谭晶演唱的《红色记忆》,张也演唱的《风景线》,苏杰演唱的《吉祥》等。

之所以挑这8首歌,是因为它们的演唱者都是“大腕”级的歌唱家,市民比较熟知,红歌也需要明星效应,由此可以吸引更多市民发自内心地爱上红歌。

记者:吸引更多民众自发参与,是我市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的目标之一。您对此有何建议?

尹建平:近几年,重庆如火如荼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一名热衷于红歌原创的音乐人,我十分钦佩重庆人的勇气。同时,重庆也为原创红歌提供了一片难得的沃土。

我觉得,重庆完全有条件举办一个全国性的原创红歌大赛,提供一个平台,调动起全国众多音乐人、老百姓创作红色歌曲的热情。人们也许从《铁道游击队》里去感受,也许从《洪湖赤卫队》里去感受,通过各种方式,提炼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内心感悟。

尹建平部分原创歌曲一览

《拥抱祖国》 演唱者:宋祖英

《当兵第一天》 演唱者:阎维文

《月儿弯》 演唱者:呂薇

《一首难忘的歌》 演唱者:阎维文

《女兵花》 演唱者:吕薇

《梦青岛》 演唱者:吕薇

《乃堆拉》 演唱者:阎维文

《回忆》 演唱者:谭晶

《太阳和月亮》 演唱者:阎维文

《喜悦》 演唱者:吕薇

《想妈的日子》 演唱者:谭晶

《风景线》 演唱者:张也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