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洋管乐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在经受变迁、变异、转型。欧式传统音乐文化和中国“本土化”文化在不断地交替、糅合、变异和冲突中,也会促成音乐文化空间的流动和变异——这正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特定时代影响传统音乐逐渐消融的一个特点。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音乐传统如同自然界的河流,是一个奔流不息、支脉纷杂、流变万千而又不离其源的动态过程。传统音乐的文化空间也是如此,它并不是一个稳定不变的静态样式,而是在时间阶段的更迭与空间情形的变化中不断流动和变化的。空间的流与变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要正确认识音乐文化传统的流变性。

关键词:萨克斯管 “民族化” 创作

萨克斯管音乐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进程,其主要有两种作品类型,第一种是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素材的作品,第二种是在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影响下的原创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具备中国民族音乐的鲜明特征和作品风格。本文主要对萨克斯管在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影响下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旨在给予萨克斯管的乐器形式以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萨克斯管作品“民族化”的起源和意义

(一)萨克斯管“民族化”的起源

萨克斯管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在中国是伴随着爵士乐和舞步音乐,在上海的歌舞厅所展开的。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是整个东亚地区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那个时候的上海,正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转台,东西方经济贸易都在这里交汇,而外国的租界文化和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在此共存。因此,在这里才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由于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才产生了萨克斯管与我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现状。

对于乐器而言,它们的国籍和民族很容易被忽视。而在不同的领域对此有不同的定义,在中国乐器的一些表演艺术领域中,关于外来乐器民族化的论述已有许多,但是真正能够从理论的角度来准确定义民族化含义的论述还是非常少的。而笔者认为,真正能够反映文化领域和民族化的乐器才是有价值的,凡是经过借鉴、融化、吸收,并且发扬光大,最终和本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那便是本民族的艺术文化民族化。

(二)萨克斯管“民族化”的现状

近百年来,萨克斯管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的萨克斯管常常会在我国的一些民族管弦乐舞台上展现。这种中西结合的管乐演奏方式却也由于其特殊性,常常让观众耳目一新,并且惊叹不已。

“即使是在经历了百年来音乐的‘双文化时代之后,中国人对本民族音调也有天生的亲和力,仍然在音乐审美以及相应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中,起着制导性的作用。”就像在2014年的一场演出中,萨克斯管和我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一起合作演出的“丝绸之路幻想组曲”。在开始演出的那个晚上,作曲家赵季平先生决定更改一下演出模式,演出当天他利用高音萨克斯管替代了之前定的主奏乐器管子,并且邀请了一位法国著名的萨克斯管弦乐器演奏家进行演奏。在他们的合作之下,充满浓郁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乐曲“丝绸之路幻想曲”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音乐家不仅将中国的管子所具有的音色和声腔的乐器性能保持住了,并且还将这种吹奏技巧用于萨克斯管。那位法國音乐家也模仿了管子的民族化演奏技巧,让两种不同的文化实现了充分融合,并产生了碰撞,最终获得了一种共鸣的文化表达。

二、萨克斯管作品受到中国“民族化”音乐原创作品的影响

(一)萨克斯管特性融入中国民族音乐作品

音乐风格是指调式调性、音乐节奏、音色音响、力度强弱、和声织体等极富有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同时又与作品的素材、表现方式、表达情感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管弦乐器却多以特殊的音色,民俗化的风格为主。例如中国的唢呐,竖笛等音色婉转悠扬,古韵十足,古筝、扬琴等弹拨乐器音乐鲜明清脆,二胡等拉弦乐器音色柔美凄凉。这些中国特征的乐器强调个性,所表达的意境情感活灵活现、细腻丰富,这是西方传统乐器无法比拟的。

100年前,萨克斯管这种乐器便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创作了一些萨克斯管的作品,不仅丰富充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曲库,也拓展了听众的审美领域,从而使得萨克斯管演奏的民族音乐成为我国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土化”可分为两种,(1)移植:起初大量试奏一些具有本土风情的民歌,改编一些中国较为传统的中国特色戏曲,移植一些较为经典的中国乐器名曲,如民歌小调《茉莉花》等。1995年演奏改编的陕西戏曲曲牌《秦腔主题随想曲》等。移植的民族器乐知名曲目有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二胡《梁祝》等。(2)原创:当代为萨克斯管原创的《中国畅想曲第三号》是黄安伦先生于1988年作于加拿大的中国风格的作品。全曲共分为5个段落,在风格上虽然没有照搬任何民歌,却仍表现出塞北的地方特性,这显然又和黄安伦大量张家口口音的作品一脉相承。

(二)萨克斯管“民族化”发展的基础和趋势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也具备强大的包容性,正是如此,才使得萨克斯管在我国土地上生根发芽。“音乐观、乐感、情感,是族群音乐选择的内在依据。族群音乐是局内观、局内感和局内情这些族姓内在要素在音乐文化领域的外显。”这些改编的经典曲目融合了中国元素,通过萨克斯管音乐的演奏会使中国人听到觉得十分亲切,而外国人听到后也会产生共鸣。因为这既是他们熟悉的萨克斯管乐器,又包含了我国传统民族化的一些因素,这不仅会给外国友人带来更多的享受,也会促进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而萨克斯管乐器本身的演奏技巧也和我国的民族乐器进行了有机融合,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的影响,萨克斯管的原创作品更加丰厚,因为中国音乐人大多是喜欢“钻牛角尖”的,“音乐审美的缘身性是文化习得后的产物,并受特定文化语境的制约。”他们更追求极致,顶尖的体验。所以一旦认定某种乐器,便会研究到极致,因此,假如想要把萨克斯管的美妙音色彻底演奏出来,就需要下大功夫,很显然,中国的民族音乐人都在尝试。

三、萨克斯管作品“民族化”技巧和举措

人类如何认识自己所创造的音乐?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原则上达成共识:心灵共鸣原则、文化认同原则、技术共享原则。对于乐器的使用而言,它们大多是相通的,无论是哪一种乐器,只要音乐人能够做到极致,那么再去学习新乐器的时候就只需要参照作品的需求,去结合中国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比如管子的喉音和二胡的抹弦等等,然后将其用在萨克斯管的演奏上就能够取得一些效果。

同时这些技巧还很大程度丰富了萨克斯管的演奏技法,使得萨克斯管的演奏更加中國化和民族化,进而让大量具备中国风格的原创作品逐渐喷涌而出。一旦有了更多的优秀民族化的萨克斯管作品,中国民族化音乐的萨克斯管原创作品就能够更多地被世人接受和认可,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帮助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艺术性传播,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不仅如此,萨克斯管的作品还对一些国内民族音乐中的经典曲目进行改编和创作,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其进行传播。对于萨克斯管的再创作而言,其归根结底就是改变作品的影响力的借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总是同时具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保守倾向,即维护和保持现状不变的封闭倾向,对于保持事物相对稳定的阶段性和文化科学的积累是必要的;

另一种是创新倾向,即改变和打破现状、创造新事物以取代旧事物的开放倾向,它是不断推进事物发展,用质的飞跃来建设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我国的传统知名民族音乐作曲家和萨克斯管的演奏家在对中国音乐进行民族化风格普及时,始终坚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作原则,在有效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再去结合时代的需求和保持民族风格,把二者进行有机融合,最终发挥出其特有的时代色彩。

四、结语

在如今的中国民族化音乐的发展进程中,萨克斯管已经逐步被中国的音乐人所接受,并且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时代经历者,在中国百年来的民族音乐发展历程中不断展示出自己磅礴的生命力,凭借着自己独有的音色和演奏特点,在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土地。就像姚恒璐提出的那样,对于创作,尤其是在民族化中,“在掌握必要的音乐创作技法库存和认知体系的基础上,要牢记: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视,历史的借鉴不可轻视,哲学的思考不可藐视,以本民族音乐母语为积淀而放眼世界的眼光不可无视。”

参考文献:

[1]明言.音乐批评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201.

[2]宋瑾.族姓及其在音乐中的体现[J].音乐研究,2019(01).

[3]王文卓.论身体化的音乐审美经验[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04).

[4]高佛晓.论音乐表演艺术接受的三个维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02).

[5]臧艺兵.作为文化的音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0.

[6]姚恒璐.以艺术品位择取作曲技法——漫谈音乐作品中的时尚和品味[J].临沂大学学报,2006(04).

[7]黄俊良,邹建林.德彪西《狂想曲——为萨克斯管与管弦乐而作》版本解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

[8]陆川.高音萨克斯管、新疆器乐与管弦乐队的跨界融合——兼析刘思军教授的作品《塔里木》[J].音乐创作,2019(04).

[9]李志远.“管”配“民”·携手“相将”慕“娉婷”——以萨克斯管合奏曲《中国西部组曲》为例[J].齐鲁艺苑,2018(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度项目“西洋木管在中国‘本土化的流变性研究”(项目编号:YS18118)。

(作者简介:柳娜,女,硕士研究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