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一场大型歌舞给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看罢,他暗暗地下定了一个决心......

一场大型革命历史歌曲演出初步确定

1960年10月23日,贺龙、罗瑞卿率领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从北京启程访问朝鲜,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随团出访。期间,刘亚楼观看了大型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演出让刘亚楼印象深刻。

他想如果将新中国伟大革命历程中,那些被解放区人民传唱已久的歌曲,也能像这样改编加工,打造出一台以革命历史歌曲为主打的节目,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卓越功绩,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十送红军二胡谱_送红军二胡曲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

1960年下半年,刘亚楼把自己酝酿已久的计划交给了空政文工团,并要求文工团在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

接到任务后,文工团立即组织了张士燮、朱正本等人分别负责文字和音乐方面的创作。这两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加入主创团队,让大家信心倍增。

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送红军二胡曲谱_十送红军二胡谱

随后,在300余名演职人员排练过程中,主创人员发现用于表演的音乐素材并不多。尤其是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找不出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然而,正当大家准备专门为此创作一首革命歌曲时,刘亚楼最初的创作要求却让他们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

刘亚楼要求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这意味着文工团要去采集革命老歌曲,而不是创作新歌 。最后,张士燮、朱正本等人决定,亲自去一趟江西,在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汲取一些灵感。

1961年,张士燮来到井冈山采风。当听到、看到革命老区群众对红军的那种恋恋不舍之情时,他深受感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写一首表现当年井冈山人民群众在根据地送别红军的歌曲。

送红军二胡曲谱_十送红军二胡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

张士燮 《十送红军》词作者

革命老区那些人,唱起那些红军时期的歌曲,都是一边唱一边掉眼泪,很动人的,所以说我们也是间接地受到一点感染。

一行人回到北京后,张士燮找到朱正本表达自己的看法,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创作一首吧!”

送红军二胡曲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十送红军二胡谱

张士燮把自己搜集到的多首有关红军的江西民歌整理归纳后,从一送红军,一口气写到了十送红军,形成了《十送红军》的歌词。

歌词完成之后,曲作者朱正本当时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在江西采风时学来的一首民歌旋律,名字为《长歌》,又叫《送郎调》,这首曲子本是以前赣南山区的客家男性为养家糊口而走出山区,妻子送别丈夫时,所唱的一首歌。

由于这首民歌本身寄托着送别时不舍的留恋之情,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几乎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谱曲。

送红军二胡曲谱_十送红军二胡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

朱正本 《十送红军》曲作者

我现在还记得,谱到 “十万百姓泪汪汪”的时候,我就当时动了感情了。

因为太过投入,仿佛体会到离别之悲的朱正本不禁潸然泪下。

送红军二胡曲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十送红军二胡谱

在张士燮和朱正本的努力下,《十送红军》的创作顺利完成。第二天,两人将歌曲拿到团里排练时,他们一开口,大家就被这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于是这首歌就在团中传唱开了。

《十送红军》这首歌曲创作的完成,也让自始至终关心节目进展的刘亚楼大加称赞。

首演大获成功

1961年8月1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表演厅,空政文工团主办的大型演出——《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正式拉开帷幕。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分为9场16景,一共演唱了46首歌曲。几曲唱罢,一首新歌的出现,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番完全不同的视听感受,这首歌就是——《十送红军》。

这首歌凭借着感人至深的旋律,以及红军告别亲人,离开根据地踏上长征的动人故事,引起了在场观众的高度共鸣,并将现场的气氛逐渐推向了高潮。

送红军二胡曲谱_十送红军二胡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

首演结束后,观众反响十分强烈,节目大获成功。在散场时很多观众甚至边走边哼唱着《十送红军》的调子,文工团还应大部分人的要求,把《十送红军》的词曲都印在了演出说明书上。

此后,周恩来、叶剑英、罗瑞卿等领导人先后亲临观看,各大报纸也纷纷刊登剧照、歌曲和评论文章,不惜笔墨对这场大型革命历史歌曲的演出大加赞美。

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送红军二胡曲谱_十送红军二胡谱

《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十送红军》是一篇壮丽的抒情诗,一阵阵歌声,一滴滴眼泪,充分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和红军的深厚感情。

不忘初心 传承红军精神

2016年10月19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上,《十送红军》作为演出曲目,与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了这个伟大时刻。

十送红军二胡谱_二胡伴奏曲十送红军_送红军二胡曲谱

《十送红军》带大家回忆峥嵘岁月,追忆逝去先辈,一直以来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不忘初心。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