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在维也纳首演后两个月零五天,这位历史上最天才的音乐神童竟于35岁时撒手人寰。这部歌剧几乎成了他的绝唱。

在莫扎特生命的晚期,伴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日益糟糕,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一位伯爵想请莫扎特为他写一首安魂曲。当时莫扎特正在准备《魔笛》的首演,忙得焦头烂额,一直到首演后才正式开始创作《安魂曲》。然而,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衰落,创作时断时续。莫扎特似乎已经感觉到死亡的降临,他对妻子说,这首安魂曲是为我自己写的呀。直到生命戛然而止他只完成了《安魂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另外,有人认为《狄托的仁慈》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其实《魔笛》与《狄托的仁慈》是同时创作的。《魔笛》起笔更早,但因为莫扎特接到写作《狄托的仁慈》的委托而中途搁置,所以后者完成与首演都要先于《魔笛》,《狄托的仁慈》1791年9月6日于布拉格城邦剧院首演。

《魔笛》首演时反响一般。不过一周后情况就大不一样,莫扎特在写给妻子康斯坦泽的信中表示:“我刚从歌剧院回来,今晚照样爆满。像咏叹调“知道爱情的男人”以及第一幕的银铃的场面,跟往日一样安可了……” 之后,此剧的上演次数是:1791年10月就有24次,次年11月3日演出第100场,1795年10月22日是第200场。

经典视频 里卡尔多·穆蒂/维也纳爱乐

塔米诺: 保罗·格洛夫斯(Paul Groves 1964—)美国歌剧男高音

帕蜜娜: 吉妮·库尔曼(Genia Kühmeier 1975—)奥地利女高音

巴巴吉诺: 克利斯钦.葛哈尔(Christian Gerhaher 1969—)德国男中音

夜后: 狄安娜·达姆尧(Diana Damrau 1971—)德国女高音

作品背景

Emanuel Schikaneder as the first Papageno in Mozarts Die Zauberflöte. Front page of the original edition of the libretto of the Zauberflöte.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 ( 英语: Magic Flute ;德语: Die Zauberflöte ) 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 der Wiede)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铁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瓦尔塞根伯爵的委托,写一部悼念伯爵亡妻的《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的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取材于诗人克里斯多佛·马丁·维兰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德语歌剧脚本。《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地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这幅画像可真迷人”(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你那有魔力的声音多么响“(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地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杰诺的二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捕鸟人是剧中带有喜剧因素的一个亮点,在第一幕中的“我是一个快乐捕鸟人”(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以民谣为基调,生动灵活、轻松地刻划出其快乐的天性。夜之后的咏叹调是按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写的,其在第一幕中的"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这首咏叹调分为三个部分,由抒情到花腔唱段,旋律有节制的变化;而第二幕中的“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Der Hölle Rache)”是一首极为华丽的花腔咏叹调,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史上数一数二的名曲。作为这部歌剧中的灵魂人物,夜之后这个角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其由善到恶,转变的背后要求极微妙的分辨,莫扎特以最难的华彩乐段来刻划她的本质,超越人声的华彩本身也赋予了她狂暴的心情以讽刺的色彩,在非常高的音域(高音F),以快速的唱法,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断音和长笛的相互竞赛。

角色

1791年9月30日首演节目单

▲ 亚当·费舍尔/米兰斯卡拉/2016

剧情

在逝去的年代里,世界一度陷入失衡的状态。日和夜,阴和阳,决然的分开了。在夜的世界里,万物无法繁殖。在日的领域里,万物得不到休养生息。人类苦不堪言,却无法知道,为何世界乱了秩序?唯有认为,这是一个诅咒。

第一幕

在遥远东方的一个小国,王子塔米诺,别离家园。希望能找到解除诅咒的方法。

第一景

夜之女王降临;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为1815年的演出所设计的舞台效果

第二景

第三景

第四景

第五景

第六景

第七景

第八景

第二幕

第九景

第十景

第十一景

第十二景

第十三景

第十四景

第十五景

Tamino and Pamina undergo their final trial; watercolor by Max Slevogt (1868–1932)

第十六景

第十七景

第十八景

第十九景

经典唱段节选

第一幕

▼ 我是一个捕鸟人

▼ 这幅画像可真迷人

▼ 亲爱的孩子,别颤抖啊!

▼ 你那有魔力的声音多么响

第二幕

▼ 伊西斯和奥西里斯

▼ 谁都可以享受爱的快乐

▼ 复仇之火在我心里燃烧

▼ 在围墙环绕的圣地

▼ 啊,我感觉到

▼ 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

▼ 帕-帕-杰娜!···帕-帕-杰诺

经典变奏

迷人的音乐让贝多芬也手痒,这位乐圣根据《魔笛》写了两首大提琴变奏曲,第一首是根据第二幕巴巴吉诺所唱的:“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作成的12段变奏,第二首是根据第一幕帕米娜和巴巴基诺的二重唱:“知道爱情的男人”写成的7段变奏曲。这两首变奏曲优美动听,与 《魔笛》一起成了不朽。

▲ 如何欣赏《魔笛》(皇家歌剧院/英语版)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