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好,戏曲协宫商。院本爱看新乐章,舞衣不数旧霓裳,昆调出吴阊。

苏州是一座有着太深厚底蕴的古城,彳亍在小巷深处,你不一定会遇见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却会擦肩而过某位昆曲大家,或是一位世家子弟。他们身上流露一股与昆曲相同的气质,生于幽谷,清若泠泉,不骄不躁。

向来是觉得老底子的苏州人性情便是如此,多半是含蓄、归隐、内秀。不过度夸耀,是中正平和与恰到好处的清雅。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故人入梦来

苏州有一条名字旖旎的巷子——班竹巷。粉墙围绕,走过青石板铺就的地,赫然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曲园。曲园是俞樾故居,他是俞平伯的曾祖父。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若从景德路绕到曲园门口,会路过清晨热闹的菜市场——冒着热气腾腾的包子,时令的樱桃、蚕豆、在一旁削荸荠的老人,冬天还有飘香的羊肉面。俨然嗅到了市井的气息,这就是苏州生活的细水流长与现世安稳。再走几步,隐隐在窗边听到了笛音绕梁。刹那间还以为错觉,再仔细听,分明是有人唱着昆曲,才知欣和曲社每周六会在此雅集。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尔后,双足已经不由自主跟着清越之声步入这古宅,身后的柴米油盐统统被抛却,行人的鼎沸之声也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脑海中的一桌二椅、笛子琵琶,鼓板昆腔。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若是文学或国学爱好者,曲园是必至的圣地。俞樾先生乃前清的国学大师。他考取道光庚戌进士,改庶吉士。以复试诗有“落花春仍在”之句,为曾文正公所赏,散馆授编修。博物闳览,著称辇下。至今,曲园仍有春在堂。而俞樾毕生的著作中也有《春在堂集》。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说来,曲园与昆曲是格外有缘的。光绪二十八(1902),八十一岁的俞樾携三岁的小平伯在曲园门前合影,并赠联“培植阶前玉,重探天上花”。而成年后的俞平伯酷爱昆曲,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曲家。脑海里还记着他那篇与朱自清的同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可是,河房里明窗洞启,映着玲珑入画的曲栏干,顿然省得身在何处了。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俞平伯执教清华时,居南院。家中聘一笛师。每课毕及星期假日,则携一篮,中置笛子曲谱及水瓶茶杯相属。偕夫人公子暨笛师,到校后圆明园废墟中大吹大唱,往往流连终日。夜间及风雨天,则于寓中行之;星期六之日虽至深夜,歌声笛声不止。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往事犹可追

园林和昆曲本就水乳交融,息息相关,因为它们都是“文人性”的。在园子里唱曲自古有之。比如拙政园园主张履谦,对昆曲痴迷到了极点。他时常邀约曲友来园子内“拍曲”,还请来“江南曲圣”俞粟庐坐堂为子孙授课;张充和和她的姐妹们也曾经在拙政园的“三十六鸳鸯馆”内唱曲;乐桥附近的顾氏怡园内曾是幔亭曲社雅集所在,当时钗裙朱履,衣香鬓影,莺莺燕燕,好不热闹。又比如无锡的寄畅园,当时园主秦松龄(1637—1714)也酷爱昆曲,在园内培养了一个家乐班子,聘请曲师徐君见教习,招待四方宾客。余怀在《寄畅园闻歌记》说彼时徐君见已年六十余,而喉若雏莺静女。他站在松间石上,按拍一歌,缥缈迟迴,吐纳浏亮,飞鸟遏音,游鱼出听,文人骚客,为之惝怳,为之神伤。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可见,在园林中唱曲是晚明以来就时兴的风气。而苏州曲社的历史也颇有历史渊源,在顾笃璜先生的文中读到,民国时期,苏州一些曲友发起成立了“谐集”曲社(成立于1918年),不到一年,部分社员退出,另结“禊集”曲社。到了1921年,经人协调,“谐集”与“禊集”合并,成立了“道和”曲社。

道和曲社成立时,是昆曲市场处于不景气的时期。发起人张紫东、徐镜清、汪鼎丞和贝晋眉等,都是著名的曲家。他们组织多次演出,在名门子弟或闺秀们之间,习唱昆曲的风气很盛。1952年起他们对外新称“苏州市昆剧研究会”,俗称“苏州曲社”,内部仍称“道和”。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怜取眼前人

十年前,欣和曲社便从苏州昆剧研究会中分设出来。一些素喜昆曲的曲友们希望可以跟随柳继雁、凌继勤等继字辈名家好好学曲。“欣和”寄托着曲社欣欣向荣、志同道合之希望。而这么多年来,曲社早已成为一个大家庭。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五月欲雨的早晨尤带些寒意,正在小竹里馆旁边看新开的绣球,忽然看见柳继雁老师走来。年过八十的她略清瘦,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数十年来,若无杂事,不论风雪寒温,每周六必到。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柳继雁老师

立夏刚过,院落里的青竹在抽芽,格外清幽。渐渐,小竹里馆的曲友们相继而来。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虽然名家云集,曲社内的感觉却是内敛低调。除了继字辈的老师,还有徐伟先生也会经常出现。承字辈的演员薛年椿先生及夫人也是老社员了,薛年椿担任过苏州昆曲博物馆的馆长,其父乃传字辈净角名家薛传钢。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薛年椿老师

还有一位目光炯炯的女先生则是贝聿娍。其父贝祖武自幼受父兄辈之影响,少年时代即能演唱昆曲。最早从沈月泉习《千钟禄·惨睹》一折,为曲师赞赏。嗣后又向曲师李荣鑫学习唱念,并请周传瑛、沈传芷等辅导表演艺术。1952年参加苏州市昆剧研究会,为该会骨干会员。1981年负责筹备苏州昆剧研习社,并任社长。而贝聿娍豆蔻年华便跟随父亲参加昆曲雅集。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熟悉苏州昆曲氛围的人都知晓“苏州贝氏一门,群从老少,亦几乎全能擫笛按歌。”

曲社的笛师石冰先生是江南笛箫名家,亦有年轻曲友参习,且唱功很好。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石冰老师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小竹里馆轩朗,一张大长桌,数十位曲友围坐,桌上一本本曲谱摆放着,笛子一根根排放着。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我们这儿的年轻曲友也是精通工尺谱的,因为简谱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而工尺谱上却能知道吹气、停顿、提腔等。”现任社长钱展平说道。她母亲曾是苏州昆研会的老成员,因为常陪伴母亲参加曲社活动,自己也痴迷上了。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现任社长钱展平

对不识工尺谱的人来说,初次看可谓觉得形同天书,分不清“上尺工乙凡”为何物,而旁边的小圆圈又代表的是什么。其实这里面蕴藏着对昆曲的一板三眼的解读。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曲友们常唱的有《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等经典的曲牌,这边年轻的女学生也在吹着曲笛。另有一位女生从随身携带的包中拿出了鼓板,清脆的声音随之传来,尽管只是清唱,却很是讲究。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故园无此声

小竹里馆,在曲园春在堂西南,馆前有一庭院,院角栽竹一丛,清风过境,竹影婆娑,绿叶扶疏。这名字自然取自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意。联语由肃亲王王书赠及俞樾。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行走在苏州,有人关注现代化设施,亦有一大部分人所见所思的是旧时的映照在墙垣的月色;是园林里新开的蔷薇或含笑;是晚风中卖玉兰花的风情;是流过石桥洞的江南的水。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昆曲也是属于这种柔且糯,有着传统地道江南影子的艺术,它的诞生便是要像苏作家具一般:即曲子要唱得像红木用水磨过的一样细腻、光滑、圆润,也就是业界讲它的所谓“字正腔圆”。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一听这柔美的曲调,必然想起的应该是庭院深深的厅堂, 那种士大夫的生活。当然,它也不是只和锦衣玉食、耳目之欢联系在一起的,在动荡的抗日战争时期或风声鹤唳的文革时期,它遭受了禁锢与迫害。而一些戏曲爱好者或者昆曲名家、曲家们依旧坚守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拍曲与专业演员不同的便是这种自发性,从骨子里流露的痴迷与喜爱,一种精神的富足。

曲发心声,怡情怡性。“当昆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很幸福的。如今,我也会有无形的压力,在于怎么传承。曲社希望有年轻的昆曲爱好者加入,当然也不是盲目地去宣传。”

离开曲园,在墙头看见淡紫色的楝花开了满树。身后厢,依旧是隐隐的笛声和熟悉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