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教学视频全集免费_笛子教学鄂尔多斯的春天_教学普笛子

电影巜阿诗玛》综合艺术水准很高,给观众留下了传统美,民族美的深刻印象。电影巜阿诗玛》留给观众的诸多印象中,第一印象是开场时悲壮,悠扬,犹似撒尼老人哭诉的闷笛声。而《阿诗玛》上令亿万欢众振憾的闷笛就是毕光贤先生演奏的。

毕光贤先生是海宜村人,1951年麦丁一行到海宜村采风时,被麦丁带去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那次带走的海宜村青年有两男4女,弥勒阿细有4人〈可见那时参加工作多容易啊)。最后毕光贤老师与阿细姑娘结婚后留守中央民族歌团工作而外,其他都回云南去了,最后都由地方上按排了工作。

毕光贤先生在海宜村时,不会说汉语,汉语是到北京以后学的,所以北京话说得很地道,外地人从毕老师口音中听不出是否北京人(毕老师不会说云南方言的汉语,由于没有语言环境,毕老师说撒尼话已不利索)。

毕老师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当年麦丁看上他,笛子技艺有着过人之处。毕老师说,他可背着月琴反弹,年轻时揹着月琴反弹走进女公房,姑娘们只见毕老师一行背着手进来,不见弹琴人,但闻移动的月琴声。

毕老师早年是歌舞团乐队队员,笛子演奏家。告别舞台后为道具制作组成员(其夫人黄桂生为服装组,服装设计师)。毕老师是位心灵手巧的人,谁的乐器坏了,自行车坏了都找他帮忙。毕老师既心灵手巧,又乐意帮大家的忙,退休后其工作室仍归他使用,只有这样,团里有事才便找到帮忙。

毕老师是个热心人,对家乡人极其热情,有些不相识的撒尼人,到北京旅游,执意要一睹《阿诗玛》闷笛演奏者风彩,我每次带去的人,毕老师都用饺子热情接待。

同村女青年张志芳在中央民族大学四年的音乐本科读书期间,从路南县文工队与杨丽萍同时调中央民族歌舞团任舞蹈演员的鲁兰芬(路美邑人),视为毕老师家庭成员之一,给予无微不致的关照。

来自于亩竹箐的普建华为中央民大笛子专业学生,直接与毕老师的专业对口,小普除学校课堂教学而外,每一星期都定时到毕老师处课外辅导笛子,葫芦丝课。有一次我到毕老师工作室找他,见毕老师把自己写的笛子独奏曲给普建华吹着。

每每我给别人讲毕老师美德的时候,都用这个故事。中央民大音乐学院的学生毕业时都要在院内举行小型个人音乐晚会,这免不了需要同学,同行帮忙,音乐会才能丰富多彩,才能出彩。无疑,为普建华助演的最大资源是毕光贤老师了。小普的压轴节目是巜竹笛与三弦》。

上场小普用悠扬的闷笛镇住了全场观众,然后换中笛,用中笛声引出毕光贤老师的慢三步三弦舞,那年毕老师已70多岁,下面观众见一个秃头老者,很专业的舞台微笑,还有那一扭一扭的老屁股,扭得非常到位,那个味道扭得别具风格,台下的观众抱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小普换成小竹笛,以清脆的竹笛声,引我的大三弦舞上场,毕老师从歌舞团带来一把天大地大的大三弦,我以跤场上撒尼汉子们弹大三弦那种狂劲,用尽吃奶的力气拨响每一根琴弦,震得中央民大小礼堂灰冒。也许我的那股牛劲,激起了一老一少的艺术灵感,瞬间,一老一少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这种艺术冲击力,重重地冲撞着台下的每一位观众,观众再也坐不住了,全场起立,跟着我们大三弦舞的节奏,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毕竟,毕老师是70多岁的老人了,虽然跳得高兴,得气喘得还是很厉害。我用撒尼跟下普说:把我们引下后台。这样,我们老中青三位“老撒”,过了一把大三弦瘾。

到了后台,差小点把小普高兴坏了。他说:听听那掌声,全学院没有那位学生的音乐晚会达到这种效果,这种高潮!

我说:小普,您别搞错了,那掌声是送给您的,更主要是送给后面那两个老头的,特别是送给那位秃顶老头的!

我到毕光贤老师工作室玩,见墙上挂着大,中,小三支撒尼竹笛,我以为是普通的竹笛,一般人也与我一样当作了普通的竹笛。毕老师告诉我,这三支笛子在《阿诗玛》电影中用过。大那支闷笛就是开场时的闷笛。中笛是电影中大三弦中集体舞时用的,小竹笛是电影中阿支用小尖竹声逗引阿诗玛时吹的。

我说:毕老师,也许在您眼中三支笛就是您一生中制作过千万支笛中的普普通通的三支笛,可在路南人眼中是与生命同等重要的宝贝。这三样东西决对不能挂在工作室,一定要珍藏在家中的箱子底。

大概过了一两年,我跟毕老师做工作,其子女都不做艺术工作,都不做撒尼文化工作了,为了保障三支笛子的安全,我建议捐给石林县,由县档案局妥善保管,毕老师接受了我的建议。后来我把毕老师的高尚愿望传递给了县领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火把节晚会上。毕光贤先生用那只闷笛,为千万个家乡观众吹了一曲撒尼闷笛曲,让千万个撒尼人得到了无限的满足。然后,毕老师把在电影《阿诗玛》上用过的笛子,当着家乡千万个观众的面,依依不舍的交给了县领导,献给了全县各族人民。

石林虽然是阿诗玛故乡,但我敢说,在石林与电影巜阿诗玛》有关的遗物,仅存毕光贤老师捐赠的三支笛子。

策划||阿细先基团队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