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下了奇妙的月亮,

做成了心灵的舢板,

一路上摇啊摇,

一路上唱啊唱,

回到我儿时的故乡。

陈乃忠正在演奏二胡

陈乃忠正在演奏二胡

这是《梦回东庠》一歌中的歌词,创作人为陈乃忠,以歌寄情,写给他的故乡—平潭东庠岛。这也是陈乃忠创作的第一首歌曲,在1995年的杭州。至今,陈乃忠已经写了20多首以平潭人文为主题的词曲,包括描述海峡大桥的《腾飞的翅膀》、海峡号《爱的使者》、《神奇海坛》等等。

9岁“触电”民乐

精通多种闽剧乐器

陈乃忠出生于平潭东庠岛,父亲是个音乐爱好者,精通打击乐和东庠特色乐器——锣鼓。1984年,陈乃忠的父亲组建了一支东庠民乐队。在父亲的熏陶之下,陈乃忠九岁便开始学习二胡、唢呐、笛子等各种乐器,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锣鼓是东庠的一大特色,每逢节庆日、喜事等,锣鼓表演是必备的。东庠的每一个村民几乎都会打锣鼓,所以对我的影响很深。”陈乃忠说。

1988年,陈乃忠满16岁,进入了“平潭海峡闽剧团”当学徒,师从杨亦本。“基本是从头学起,闽剧的特色乐器有逗管、曲笛、越胡、小唢呐、双清、椰胡等,因为人手不多,每个人不止学一样乐器。”陈乃忠说,“16岁到21岁这段时间,我从吹小锣到打板鼓,再到主胡,基本上每个乐器都学会了。”

自此对闽剧产生兴趣的陈乃忠,18岁时便报读了南京艺术学院作曲专业的函授课程,并开始自己作词作曲。

组建“太阳岛乐队”

把平潭音乐融入电声乐

19岁,陈乃忠趁着剧团放假期间,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太阳岛乐队”。“平潭坐落在东边,是太阳一天中最早照射到的地方之一,太阳岛也就寓意着平潭岛。”陈乃忠说,“乐队是在东庠岛创建的,有吉他手、鼓手、键盘、贝斯、小号、长号等七八个成员,多数是在东庠教书的年轻老师。闲暇时候大家就聚在一起,讨论音乐。”

两年后,陈乃忠离开剧团。“太阳岛乐队”不断有人退出,又不断有人加入,最后的成员来自全国五湖四海。改革开放初期,歌舞厅盛行,陈乃忠带着“太阳岛乐队”前往石狮、泉州、福清、闽南,甚至到了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方表演,并以此谋生。

“表演还是以演唱当时的通俗乐为主,我们也尝试着把平潭民乐改编成舞曲,做了很多创新,想把时尚和传统结合在一起。”陈乃忠表示。

歌舞厅热闹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就渐渐不景气了。在外漂泊两三年的陈乃忠,当时在杭州做演艺嘉宾,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某一年中秋,看着家家团圆的场景,他开始怀念起自己的家乡。也就是在那时,他写下了《梦回东庠》这首歌,表达他的思乡之情。

挖掘平潭传统音乐

渴望年轻人传承创新

2005年,陈乃忠被平潭闽剧团返聘,主奏二胡唢呐兼作曲。他开始大量挖掘平潭的传统音乐,同时作曲以及写戏曲剧本。陈乃忠介绍称,自己创作各种题材的剧本已有35部,闽剧音乐设计近百部,民族器乐作品50多部。

“地方音乐的个性是地方语言和人文衍生出来的独特魅力,应该成为当地文化记忆的名片。面对当下平潭的大好时机,完全可以通过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元素变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就像我这几年正在创作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韦布回天》和实景山海音乐剧《神奇海坛》。”陈乃忠说,“但平潭很多地方的传统音乐已经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非常可惜,所以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拜访老一辈的传承人,他们可能只会演奏和歌唱,不懂得乐谱是怎样的。每次我都会先让这些老艺人演示一遍,口传身授,再写出乐谱,并让人根据乐谱重新演奏给老艺人听,反复核对是否正确。平潭的词明戏、排子音乐、道场音乐以及东庠吹打乐,这些都是平潭原生态的音乐,如果失传非常可惜。”

现在,他还经常去拜访老艺人,为平潭传统音乐重新编谱,甚至看到有渔民在唱很有意思的民歌,他都会走上前询问并记录。“在前辈的艺人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我挖掘抢救整理地方原生态音乐、歌谣以及号子1000多首,记录性抢救的摄影作品300多幅,收藏民间民俗物件200多件。”陈乃忠说,“对平潭原生态艺术的抢救迫在眉睫,也希望在平潭的年轻人能够加入传承队伍中,甚至可以根据这些原生态的元素进行再创作。”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