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曲钢琴曲_保卫黄河钢琴曲_保卫钢琴黄河

殷承宗携手尹炯杰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图片源自网络)

文 | 杨其睿

时逢国庆长假,两场《黄河钢琴协奏曲在一街之隔的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与国家大剧院接连上演,为新中国的生诞献礼。10月1日,82岁的钢琴家殷承宗,携手00后青年指挥家尹炯杰与北京交响乐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再度奏响这首经典之作;时隔仅一天,10月3日,华裔钢琴家黎卓宇在国家大剧院联袂指挥家李飚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上演音乐会“凯旋之歌”,同样以这首曲子作为整场音乐会的核心。

殷承宗演奏的《黄河》无疑是数代中国听众心目中的经典,他的名字也早已和这部协奏曲密不可分,作为无比光彩的一页,铭记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史册之中。耄耋之年,殷老再次在舞台上演绎这首规模宏大、技巧非凡的钢琴协奏曲,充分地展现出这位以气力不凡而著称的钢琴家难以磨灭的、对音乐不倦追求的热爱与雄心。

对于任何一位演奏家而言,伴随年龄增长而导致的机能衰退,都是舞台表演上一道难以逾越的难关,即使殷承宗也不例外。这似乎注定是一场演奏家与时间相抗争的“挑战”。本次演出在编制上与1970年首演版相同,将琵琶、竹笛、唢呐等民乐纳入乐队中,作为“点睛”的色彩乐器使用;在尹炯杰激情与老练并济的指挥下,乐队迸发出涌动不息的力量,与殷承宗犹如金石之声的演奏相衬。如此,尽管相较其他版本而言,本场《黄河》的整体速度有所放缓,但气势却并未消减,反而造就了一种不同的审美意境。

在诸如华彩、轮指、八度跑动等高难度段落中,殷老已不再如年轻时那般显得游刃有余。然而,在诸如“黄河愤”那如诉的旋律中,他将音乐中那潜藏在平静下的暗流涌动,演绎得恰如其分——在对家乡美好的幻想之下,是妻离子散、国家分崩离析的忧伤和愤恨,殷老将这段旋律演奏得格外有颗粒感,灵动但并不显得轻盈、饱满,反而有如嗫嚅般,隐约透露着哀伤;而在气势最为雄伟的“保卫黄河”中,殷老的演奏依然如同狂风骤雨倾泻而下,不过带有了些许岁月积淀的沉重和苍劲,当琵琶的扫弦伴随着间奏而响起,当东方红的旋律伴随着唢呐喷薄而出,有一刻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红的时代,仿佛李德伦、刘德海等前辈音乐家的身影犹在。尽管时过境迁,我们依然能够感到这位已入耄耋的演奏家,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挖掘与探索。在宏大的音乐史诗中,他更细腻地刻画了中国人民在走向解放的历程中,那复杂而多面向的情感,人生不同阶段的心境也造就了完全另一番气象的黄河。

保卫黄河钢琴曲_保卫钢琴黄河_保卫黄河曲钢琴曲

李飚、黎卓宇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 牛小北/摄

黎卓宇是位90后华裔青年钢琴家,在中国的舞台上可谓初露头角。而他的另一层身份是殷承宗的学生。与老师年轻时的气质相似,黎卓宇的演奏风格也堪称狂风骤雨、淋漓尽致,他指间磅礴的力量仿佛能够击穿琴键,直入人心,体现出一位正当年的优秀青年钢琴家的高超技巧与艺术魄力。

如果说殷承宗的《黄河》犹如一位诉说沧桑和苦难的父亲,用坚实的臂膀护佑这片土地上的儿女,挺立起民族雄伟的脊梁;那么黎卓宇的《黄河》,就是那滚滚向东的澎湃波涛,无畏曲折险阻,裹挟着不可阻挡的力量,奔向宽阔的汪洋。

黎卓宇与李飚在对音乐的理解上亦达成了高度的默契。作为一位拥有打击乐独奏家水准的指挥,李飚对于这首曲目中打击乐的掌控可谓别具一格,定音鼓和大鼓总是恰到好处地将音乐的情绪陡然提起,整个乐队在动力感和情感张力的调动上也堪称精彩。整个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在钢琴家与乐队的紧密互动之中,一气呵成。而在“黄河颂”与“黄河愤”两个乐章中,他们又展现出抒情而宽广的一面,黎卓宇的演奏热烈而不粗犷,精于斟酌和思考。在第三乐章“黄河愤”中,黎卓宇展现出与殷承宗不同的处理方式,更轻快而富有流动感,但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旋律中内涵的丰富情感,不流于肤浅,为中段强烈的情感对比做足了铺垫,将音乐的戏剧性结构呈现得格外清晰。最后的“保卫黄河”,两位音乐家将大开大合的演奏风格完全展露,粗线条的乐队织体和高密度的钢琴织体形成了气势宏大的交响,磅礴的情感力量倾泻而出,令人无比动容。

两代钢琴家在风格上的取向形成了鲜明的呼应和对比,亦展现出时代风貌和文化境况的差异与变迁。殷承宗是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俄罗斯钢琴学派影响的钢琴家,他伴随着新中国而成长,并深受革命时代精神的影响,他的演奏具有宏大的历史性和叙事性;而黎卓宇作为海外出生、海外成长的华裔,“黄河”对他来说更多是一种故土与民族根性的象征,他更多地关注这部作品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气魄和情感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钢琴家在返场曲目上同样展现出了这种呼应和对比。二人都选择了《夕阳箫鼓》作为第一首返场曲。殷承宗的《夕阳箫鼓》具有浓郁而地道的中国韵味,仿佛将钢琴化作了一把琵琶,清新而淡雅,古朴而悠扬;黎卓宇的《夕阳箫鼓》则更接近于印象派钢琴曲的审美旨趣,这首钢琴曲中诸多技法系从琵琶中移植而来,黎卓宇的演奏精致,但在对于装饰音、节奏等要素的处理上,却几乎没有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气质,想必也是文化环境不同所致。第二首返场曲目,殷承宗选择了中国京剧《红灯记》选段改编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黎卓宇则选择了法国歌剧《卡门》选段改编的《卡门主题变奏曲》,前者展现出了钢琴音乐民族化的时代特色,后者则以华丽精妙的炫技段落而著称,亦展示出了两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演奏家审美旨趣与气质的对比。

在呼应与对比之下,更值得关注的是从殷承宗到黎卓宇,中国音乐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无不渗透进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之中。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所有中华民族的儿女都共享着同样的血脉、同样的文化传统,正如这两位“跨世代”钢琴家指下,那条奔腾不改的“黄河”。

- THE END -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