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有些东西是你生而就有的,只差一个遇到。比如遇到《我的父亲母亲》的音乐。比如遇到沈从文的《边城》的翠翠。比如遇到《敦煌》的朱王礼。

先发《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曲版。

转一文。乐评人写的。

等待着的是永远

——赏析《我的父亲母亲》主题音乐

摘要: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音乐由著名音乐人三宝创作。三宝在处理影片中18处音乐时,都将音乐完全融入到情景中,让音乐完全应景而生。影片中的音乐给人以许许多多美好的感受,那些萦绕于耳、如泣如诉的旋律,荡气回肠的管弦乐色彩,澎湃的激情——通过纷纷扬扬的音符反映了人的迷惘、悲伤、喜悦、绝望、欣悦和恋恋不舍等诸多情感。在这层层叠叠的迷雾之上,是三宝浪漫主义的深度情怀,说得更确切一点是后期浪漫主义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三宝也将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三宝 主题旋律 悠长弦乐 笛子二胡

1999年,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由张艺谋执导拍摄完成。这是一部关于“等待”的影片,这是一部“爱就是一辈子”的影片。张艺谋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而这部电影是舍浓郁而求单纯。”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些简单的人物,一曲简单的音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透过这些简单,表达的却是不简单的感情。影片的主题音乐让这些单纯越发显得悠长,更具有诗意。用音乐来烘托气氛,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

人物融合在一起,成为影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影片一开始,导演用黑白色调描述现实,不配以任何音乐,片中的“儿子”,盛儿用平淡的语气引出了故事,回忆起了父亲母亲曾经的爱,说到父亲母亲的第一次见面,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伴随着音乐,父亲进入村子,母亲穿着新衣裳和村民们一起在村口迎接这位从县城来的先生。母亲的目光始终追随着父亲,父亲进村后,母亲从村口那条道,带着欣喜的心情一路跑回了家。音乐一直是悠长而连绵不绝的,逐渐加强,时而还混杂着羊叫声和人声。尽管这样悠长的音乐常常给人以忧伤、哀愁的感觉,可是,在第一次出现了这段音乐的镜头中,飘扬的尘土,招娣清澈的眼神,鲜艳的红袄子……给人却有点欢快的感觉,音乐也就不那么悲伤了。细细品味,也发现,在这些许的欢快中,配合上这样的音乐,点点哀伤还是存在的,只是不知道源由,或许这也是为了后来的漫长等待做提示性的铺垫吧。

影片中,有这样几个镜头。招娣在打听好先生每次吃公饭总是吃桌上的第一碗后,便将精心准备的饭菜放在了第一个位置,然后在一旁等待先生,希望先生能吃上一口自己为他做的饭菜,这时,镜头放在那个青花大瓷碗上,主题音乐响起;另一个镜头,招娣在先生送孩子们回家的路上,与先生擦肩而过,相视而笑,这是他们第一次打招呼,他们自此认识。影片这两个镜头一开始主题音乐响起,用的是另一种空灵的声音——笛子。用笛子清脆的声音演绎出主题旋律,悠长婉转的主题旋律多了几分干净利落,甚至多了几分调皮,笛子清脆的声音,应该是主人公快乐心情的写照吧,同时给人的是一种积极的,充满希望的感觉。在相对明快的笛子声中,招娣与先生认识了,衬着笛声,她在那条路上,带着些许幸福的心情,带着孩子的“小玩笑”,一路走去,这一路是那么的轻快。却不知,这一路还有多少坎坷。

纵观影片,运用笛子在演绎主题旋律,不仅是在这两处。当招娣由后井打水改为在前井打,为的是能经过学校,见上先生一面。音乐一开始有弦乐演奏,缓缓地演绎出招娣内心的期冀,当招娣打好水经过学校,看见先生在学校忙碌时,笛声悠然而出。当招娣看到那个锔好的青花大瓷碗时,笛子演绎的主题旋律出现,而这次的笛子没有那么明快的情绪,有点希望,却又觉得希望与现实相去甚远,更有一种悲凉。影片接近尾声时,招娣带着先生回家,风雪中,先生的学生们扛着棺,风声,雪声杂糅在由弦乐演绎的主题旋律中,还是那样悠长,那样哀伤的曲调,渐渐的,笛声出现,用较慢的节奏将主题旋律重现,伴着呼呼风声,更现得凄凉。只是这时的招娣并不完全是哀伤的心情吧。能够陪着先生最后一次走过那条见证了他们的风风雨雨的路,陪着先生回家,心中多少还是有些安慰的。

影片中主题旋律演绎方式的改变,最多的是运用笛子。而在运用笛子的这些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笛子轻快的声音演绎的也是主人公轻快的心情,尽管主题旋律是哀伤的,那么连绵不断的哀伤,可是,当由笛子演奏出来时,我们听到的是另外一种感觉,一种尽管有点哀伤,却很幸福的感觉。三宝在处理这样的声音时,真算得上是煞费苦心。既没有丢失主题旋律本身悲伤的意味,同时也添加了很多积极的情绪在里面,使得整个主题音乐显得更加丰富,更加符合影片情景。

除了笛子的演绎外,最受大家关注的则是招娣捧着为先生做的饺子,在山里奔跑着,大红袄子就那样载山里穿梭着,突然,招娣摔了一跤,青花大瓷碗摔碎了,音乐在一次响起,弦乐低低吟出,紧接着有二胡演奏出主题旋律,伴着招娣的哭声,马声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散落在地上的饺子,青花瓷碗碎片,和瘫坐在地上的“红袄子”。二胡凄凉的声音与弦乐的结合,让凄凉加倍,那悠长的,拨人心弦的曲调由二胡演绎是再恰当不过了,二胡本身声音的绵长与悲凉,搭上主题旋律的哀伤,缓缓地主题音乐,在不经意间将哀伤流露到极致,招娣的哭声与音乐交相呼应,成为影片中最为哀伤的一幕,这一次的离别,带来的是多长时间的等待,没有人知道,我们只能看到的是,那碗没来得及吃的饺子散落了多少遗憾。

三宝在处理影片中18处音乐时,都将音乐完全融入到情景中,让音乐完全应景而生。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比如在招娣寻找先生送给她的发夹时,音乐一直淡淡的响着,而当她看到自己找了几天都没找到的发夹躺在自家门口的木栏旁时,音乐正好进入高潮阶段,带动的是主人公激动的心情,逐渐加强的音乐,与逐渐加强的情感形成了完美的配合。还有一处,先生走后的一天,招娣在家织布,忽然听到学校传来的教书声,一路奔跑,来到学校,音乐,教书声嘎然而止,突然一切静了下来,留下的只是那份落寞和浓浓的思念。而影片的最后,主题音乐响起,读书声的重现,所有的等待最后等待着的是幸福,旋律音乐渐渐加入女声,简单的哼唱,主题旋律的再现,镜头定格在招娣穿着那件红袄子,在那条路上一路奔去,影片结束。在悠扬的笛声中结束了这场充满了悲伤,却也幸福的等待。

三宝的音乐给人以许许多多美好的感受,那些萦绕于耳、如泣如诉的旋律,荡气回肠的管弦乐色彩,澎湃的激情——通过纷纷扬扬的音符反映了人的迷惘、悲伤、喜悦、绝望、欣悦和恋恋不舍等诸多情感。在这层层叠叠的迷雾之上,是三宝浪漫主义的深度情怀,说得更确切一点是后期浪漫主义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三宝也将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弦乐队的轻轻吟咏,笛子悠扬明快的歌唱,二胡缓慢略悲凉的乐音,结尾又是弦乐队加重重复的主题。一切的一切与影片中的“等待”“爱”……融为一体,彰显的是那一份初恋的青涩,那份执着的等待,那份“爱就是一辈子”的感情。

多少年过去了,村口的那条路,依旧在那儿,尘土依旧飞扬,只是等待的人,与被等待的人都拥有了自己的幸福,等待着的永远的幸福。纷扬的音符,低吟的旋律,主题音乐的每一次响起都是那些等待中的呼唤,或低沉,或欣喜,抑或是悲凉。旋律最后想起,一切的等待都有了结果……

参考文献:《从三宝的音乐论浪漫主义和时尚》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9卷第4期

《三宝与音乐独处》,《当代音乐家》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多媒体控件, 请升级浏览器

1.JPG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