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鸟语 刘天华曲 赵寒阳解析

《空山鸟语》是刘天华先生1918年创作,但直至1928年才定稿出版的一首佳作。其胞兄刘半农先生曾以“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题词来形容这首乐曲的美妙意境,这是刘半农先生借用唐代大诗人王维《鹿柴》- -诗的前两句:“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声。”绝妙地为乐曲作的注解,乐曲以许多独特的演奏技法,生动地描绘了山明水秀、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乐曲不是自然音响的简单模拟,而是将它们融会到音乐之中,用似是而非是、非是而神似的音乐语言来加以描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全曲由引子、尾声和五个段落组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乐曲标题的意境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乐曲开始的15小节是引子,是用稍自由的卺拍子来写的,它可以分成六组:

每一组是一处鸟鸣及山谷中的回声,如第一、二两组,单数小节是鸟鸣声,偶数小节是山谷的回声。此处描写了晨光如画,有一只鸟鸣叫了一声,山谷中传来- -声回音,接着另一只鸟又鸣叫了一声,山谷中又传来- -声回音.在演奏时可慢起,节奏稍自由,鸟鸣的发音要空旷些;回声的音量应稍弱,声音要感觉遥远些,使两小节形成音色上的对比。两声鸟鸣与回声过后,引来了群鸟的争鸣,后面的几组是不同方位上鸟儿的鸣叫声。在演奏时,要注意使声音具有方位感和远近感;装饰倚音也要有长有短,以求变化、如第11和15小节就可以用长倚音。

第16小节开始是乐曲的第一乐段,也应慢起渐快,从一、二声鸟鸣逐渐引入群鸟欢叫的热烈场面,因此第16和17小节可演奏成:。至第18小节起每一弓之间就不断开了,但运弓也要活泼、跳跃,富有弹性。第31与32小节之间应有一个气口,用以分句;第二句音量可稍强,语气层次上也可高一层。第47小节后应将第一乐段再反复一次,速度进一步加快,情绪更加活跃;反复后第16和17小节既不慢起,也不断开,与第47小节之间的衔接只是用一个气口来分句而已.

第48小节起开始乐曲的第二乐段,音量突弱,从第52小节起渐强,至第56小节到达“f" ;第60至63小节作为前一乐句的呼应句,音量要减弱,并用内弦演奏,从音色和音量方面与上句形成呼应和对比的效果。第64小节用外弦上把位奏出,并弱起渐强,至第67小节的八度跳进到达“f"的力度。进人“I”房子后稍弱,至第79小节后反复第二乐段.反复后跳过第72至79小节,进人“II”房子; “II”房子在音量上要比“I”房子强一个力度级,并渐慢至第84小节“6”音延长;第85小节实际上是一个颤指滑音,即边打“女”,边向上把位滑动,在演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颤指和滑音都要求均勾,不可奏得疙疙痞瘩;第二是运弓要渐弱淡出,在左手滑到上把位时,弓子已经不触弦发声了,这样,才能奏出群鸟飞鸣的效果。第86至90小节渐快,并奏得轻巧、短促,每小节间可适当断开;至第91小节用一个大上滑音模拟一声鸟鸣来结束这个乐段,在演奏时不要拘泥乐谱上的音符,而是用左手从中把位由慢渐快地向下滑去,当滑至极高音时,弓子骤停,并与左手手指同时离弦,使声音有一个余音,这样奏出的鸟鸣声清脆、悦耳,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92小节起是乐曲的第三乐段,这一-段全部用分弓来演奏,左手有一个特殊的技巧就是同音换指,其实际效果是使每个同音都带上一个小的,上滑音,演奏时左手用指肚触弦,轮流从弦上滚过,换指时把位要随之而移动,左手的手型基本保持不变,并注意与右手运弓的配合,以及同音时值的均匀。第115至117这3小节的第一个音可用大上滑音来装饰,甚至可将本音隐没,使乐曲的演奏更加活跃和富有趣味,其奏法是:左手按谱.上的指法,从上把位向本音滑去,当滑到本音音位的瞬间手指迅速离弦,奏出空弦的“5”音,也就是说,前半拍的时值全部由滑音占去,本音只是提示了手指离弦的位置而已.这一-段也应反复-一次,第一遍可慢起渐快,反复后不慢起,并要加速,为进人第四段作好准备。

第123小节起是乐曲的第四乐段,转为至拍子,前6小节是大幅度的上下滑音,具体奏法是:所有的滑音都以弦长二分之一的泛音为落点,谱中的为大上滑音,用一指从中把位滑到“”的泛音点,注意要奏出泛音来;谱中的为大下滑音,用三指从最下把位滑到“5”的泛音点,也要奏出泛音来,其实际效果,就是连续带上下大滑音的“5”音.从第129小节起,有13小节的连续同音换指,这是用主音分解和弦的形式来模报鸟鸣声的一个段落;在演奏时,每一拍之间都可垫一个空弦音,即:三个手指迅速一轮立即放开,

乘极短促的空弦音时把位移动,准备下拍的轮指,如此循环往复;此外,要根据旋律音区的商低作渐强或渐弱的力度变化。第142小节的“i”音可用内弦带上滑音的泛音奏出,并适当延长.

第143小节起进入乐曲的第五乐段,这是一个模拟性较强的段落,在演奏时不要过分地拘泥于谱面上的音符,而要求奏得灵巧、過真.不同的演奏家在处理这一段时都有自己独特的奏法,甚至小节数也会有所差异.第143至146的4小节,可以内弦弦长二分之一的泛音点为中心进行上下滑音,奏法与第四段开始的6小节非常相似,不过此处是用内弦演奏罢了。第147至150这4小节,换至外弦最下把位,以泛音“专”音为中心点进行上下滑音。以上这8小节也可在每个音之间垫上一个空弦音而奏成十六分音符,这样效果会显得“花梢”些,从第151小节起,所有的后十六分音符音型都应奏成装饰音形式而且装饰音要奏得灵巧、短促,手指触弦即弹起。这一段要注意不同的音区应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距离感来演奏,来表现- -种远山近谷、群鸟争鸣的意境。第173小节起极高音的

以最下把位的“g”音为中心上下滑动,低八度的以下把位的ug”音为中心上下滑动,从第177小节后就是在中把至最下把之间大幅度的上下滑动了,这8小节在演奏时左手的滑音动作要敏捷,右手的运弓要短促,以通真地模拟鸟鸣声为目的。最后两小节(第179和180小节)要渐慢,四分音符的“”音可以边“女”边上滑奏出,接着是第180小节两声清脆的鸟叫,速度较为自由。

第181小节起是乐曲的尾声,其实在演奏时,这一小节实际上应算作第五乐段的尾音,可自由延长.从第182小节起才是尾声的开始,以小快板的速度另起,并渐强,至第188小节到达“f"的力度,随后渐慢、渐弱,用主音分解和弦的形式将音乐引向远方,以深远的意境来结束全曲;如果演奏者愿意,还可在最后加一声鸟叫,发音务必要清脆、通真,富有余音,可用三指按极高音下滑奏出。

这首乐曲的演奏要点是“活而不俗”,既要逼真地模拟鸟鸣声,又不可陷人自然主义模拟的俗套;既不要拘泥于乐谱,又不可奏得毫无章法.有些演奏者细心琢磨曲中所模拟鸟鸣的种类,如这儿是杜鹃,那儿是喜雀等等,这样理解乐曲看似深刻,而实际上却有失偏颇.因为乐曲所表现的是“空山幽谷,百鸟争鸣”的意境,要使一把二胡表现出这样的意境,只有将鸟鸣声抽象化,以不像任何-一种具体的鸟,来概括所有的鸟.如果将曲中的鸟鸣声都具体化了,那么乐曲所表现的只能是“数鸟争鸣”了。用时行的科学术语来说,这儿用的是“模糊概念”,而不能是“精确概念”,否则又怎能达到“粒粟藏世界,滴水见大海”那样高深的境界呢?

中国二胡艺术网:erhuartwang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