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文见于新南威尔士大学音乐声学网站,是介绍长笛声学原理的一篇文章,其内容适用于包括箫在内的各种边棱吹口笛类乐器。该文的英文原文,见今天所发的另一篇文章,也可访问网址:

笛子的吹法和指法_笛子和箫的区别_笛子八普

概述

长笛演奏者向吹孔快速吹入一段

空气柱。演奏者口中的压力高于大气压(典型的大气压是1千帕)。让这段空气柱加速的力量,就是乐器的动力来源。演奏者持续提供着动力:如果把这种方式跟电流进行有益的类比,这就像是直流电。然而,声音依赖于振荡着的运动或气流(像交流电)。在长笛中,在吹入的空气柱与笛腔空气共振的协同合作下,产生了一股振荡的流。一旦笛腔空气开始振动,部分能量就会以声音的形式,从笛尾和所有打开的孔中辐射出去。而另一部分以摩擦(粘滞损失)形式丢失于管壁的能量,其数量则要多得多了,所有丢失的能量,均由演奏者提供的能量进行补充。笛腔中空气柱在一些特定频率要容易振动得多(也就是说,在特定频率共振)。这些共振大幅度决定了演奏频率,也即音高,演奏者事实上是通过选择一组按键组合,来决定所需的共振组合。本文将对这些现象逐一进行分析。

空气柱振动

由演奏者嘴唇中间发出的空气柱,穿过吹口未遮盖部分,向吹孔远端的锋利边缘撞击。如果这段空气柱受到干扰,它会在前进方向上发生波动式的位移,使其偏移,结果是让空气柱忽而进入吹孔,忽而又离开吹孔。空气柱这种位移的速度,大约是其本身前进速度的一半(一般的范围是20到60米每秒,取决于演奏者口中的压力)。对空气柱的干扰源自笛腔内的声波振动,正是这种振动,让气流交替进出于吹孔。如果空气柱的速度能被精确调节,与演奏的音符频率相匹配,空气柱就能以正确的相位,在吹孔远端的边缘流入和流出,以帮助长笛发出持续的声音。在吹高音时,波动状态空气柱穿越吹孔的时间必须降低,以匹配更高的频率,这是通过提高吹奏压力(从而提高空气柱的速度),同时让唇部前伸以缩短气簧(风门到吹孔远端边棱的距离)实现的。在学习长笛演奏的过程中,这些调整都会逐步变成自动进行的动作。长笛演奏者通常被教导通过缩小风门来演奏高音。

下面的草图展示了长笛吹口部位的截面图,其中的空气柱被交替地上下弯折,进出笛腔(Bore of flute)。

笛子和箫的区别_笛子的吹法和指法_笛子八普

开管的乐器

长笛的两头都是开放的。其尾端的开放性显而易见。如果仔细观察一个演奏长笛的人,你会发现,虽然演奏者用下唇盖住了吹孔的一部分,吹孔另外一大部分还是没有被她/他遮盖,而是与大气连通着,正如上面草图所示的那样。一开始,我们把长笛看成更简单的管子。首先,我们假设长笛是简单的圆柱体管——换句话说,假定所有的孔都被盖住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二者可以看做是等价的),头部是圆柱形的(根宁注:实际长笛的头部是近似锥形的),我们把开于侧边的吹孔换成是开于顶端的。事实上,这样就更像是一把尺八,而不是长笛了。这虽然是一种粗糙的近似,还是保留了大部分物理本质特征,并更容易讨论些。

下面的动画来自开管vs.闭管(长笛vs.单簧管)(),那篇文章对开闭管主题有更详尽的解释。动画显示了高压脉冲在两头开口于大气的管子中被反射的状况。注意一个完整的振动周期相当于脉冲走完两倍管子长度L的时间(每个方向一个L)。脉冲的速度是声速v,所以,正如我们下面要看到的那样,振动的重复频率是v/2L。

笛子和箫的区别_笛子的吹法和指法_笛子八普

笛腔中空气的自然振动归因于共振。动画中空气脉冲所遭遇的反射,是这种共振的一个例子,是长笛的基音,或者说最低共振。在驻波( )页面对共振有更多解释。为什么开放的圆柱形管子里会有驻波或共振?我们将用正弦波和谐波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管子两端与大气连接的事实,意味着其两端的总压力大约等同于气压,换句话说,声压(由声波造成的压力变化)为零。这些点被称作压力节点(pressure nodes),这些点实际上坐落于管端一小段距离(大概0.6倍管子半径的距离,如下图所示,这被叫做管口校正)之外。在管子内部,压力不再与气压相同,事实上,对第一共振来说,压力变化的最大值(压力波腹,pressure anti-node)在管子中央出现。下面给出了驻波的草图。粗线表示压力的变化量,细线代表空气分子位移的变化量。后者曲线的波腹在两端:空气分子在开放的两端可以自由进出。(注意压力节点与空气运动节点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压力节点经常与运动波腹一致,反之亦然。)

笛子和箫的区别_笛子八普_笛子的吹法和指法

上图所示的波形,是满足两端零压力条件下长度最长的驻波。在下面的图中,我们会看到两倍于长笛波长的波形。频率f等于波速v除以波长l,所以这是与该乐器最低音符波长相同的波:C脚长笛的C4。(长笛演奏者注意,本文使用的是标准音符名(),与你们有时候用的名称可能不同。)你也许想测量一下长笛的长度L,采用湿热空气中的声速v=350米每秒,来计算一下预期的频率。然后在音符表()中检查一下答案。(由于管口校正的存在,你会发现答案只是近似正确。)

你能用这种全闭指法在长笛上演奏C4,同时你也能通过吹得更用力或缩小风门(二者均导致更快的空气柱),在这个指法上演奏其他音符。这些更多的音符,与两端声压为零所对应的,可能产生的更短波长的驻波相对应。其中的前几个如下图所示。

笛子和箫的区别_笛子的吹法和指法_笛子八普

频率fo,2fo, 3fo等相对应的音符被称为谐波列,这些频率对应音符的音高如下图所示。关闭所有指孔,长笛前十个左右的共振大约就呈现着这样的比率,你能通过关闭所有指孔,并逐步提升吹气压力(或收缩风门),吹出其中的前七个或前八个来。注意第七谐波将近一半的偏高——这个音大概落在了A6 与A#6的当中。

笛子和箫的区别_笛子的吹法和指法_笛子八普

长笛最低音的八个“谐波”

上面草图中的每个驻波对应着一个正弦波。弱奏的长笛声有点儿像正弦波(一种非常单纯的振动),但随着响度的增加,其声音就越来越不像正弦波了。想让重复或周期性的波动变成非正弦波,可以通过在正弦波中增加谐波来实现。所以长笛的C4会包含着一些C4的振动(让我们把这个频率叫做fo),一些C5(2fo),一些G5(3 fo),一些C6(4 fo),等等。以其构成频率来描述声音所形成的‘处方’,被称为频谱。通过观察C4实际演奏的声音频谱( )会发现,在轻力度下,第一谐波(基音)或者说C4音符的频率占有主导地位,随着演奏响度更大,高阶谐波变得更加重要,随着长笛的音调变得越来越丰富,其声音越来越不像正弦波了。(细节请看,响度与音色( ))

(二)

气柱与管子

总结前述段落:长笛的内径对应着一组共振,这些共振间的比例与谐波列的比例近似一致,为1:2:3:4等,但随着频率增加,这种近似度会变得越来越差——下面的“频率响应”部分将讨论为何如此。吹出的空气柱有着其自身的固有频率,该频率取决于空气柱的速度与长度。用有点儿过于简化的说法,长笛通常会以最强内径共振频率演奏,而此共振频率即接近于空气柱的固有频率。(下文会看到如何使用高音孔来削弱低阶共振,并让高阶共振变成最强的。)

在演奏长笛时,空气柱会以某个特定频率振动。但是,特别是在振动强烈,也即大声演奏的时候,会产生谐波。在低音区,开始几个谐波是由驻波支持的。但对高音区来说,长笛的共振将不再和谐,故而只有一小部分谐波 ——在第三和第四八度中只有一个谐波是由内径共振支持的。如果大声演奏,频谱中会出现谐波振动,这可以在任何音符( )的频谱中观察到。

打开的指孔

如果从远端开始打开指孔,就会让压力波节沿着管子移得更近——这象是把管子给截短了。在波姆长笛上,每打开一个指孔会让音高提升一个半音。如下图所示,在C脚长笛上打开4个孔之后,即得到E4的指法。

至少现在来说,一个打开的指孔,几乎像是与外界大气连通的“捷径”,故打开第一个指孔,可近似地看作将长笛在该指孔附近锯开。在下面讨论高音孔和叉指指法的时候,我们还会回头来证明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对技术性的读者,我们可以延伸到电学类比,说打开指孔实际上更像一个低值电感,对低频比对高频更像捷径。在下面讨论截止频率时,我们会回头谈这个)

高音孔

有些孔还能当高音孔使用。比如,演奏C4然后抬起左手拇指(根宁注:类似于在箫上演奏筒音最低音,然后打开8孔),这会打开一个正好处于乐器正中间的孔。从而让基音和奇数谐波不再发出,但对偶数谐波几乎没有影响,后者在该孔处有个波节。于是长笛‘跳到’C5(2 f1),还可以继续演奏C6,G6等音符。这里的高音孔能让演奏的音符(至少)高一个八度,因为该孔处于长笛工作长度的一半处,所以让乐器发出了基音C4的第二谐波。

下例展示的并非标准指法,而处于一半长度位置高音孔的使用,使得这个指法可奏出标准D5及其他音符。

当所需的波长短(即高音)时,可打开位于不同比例处的高音孔。比如,D6指法使用约位于G4工作长度三分之一处的高音孔,来产生G4的第三谐波(从而发出比G4高十二度的音符)。G6与G4指法的工作长度相同,但使用约位于四分之一处的高音孔,从而产生第四谐波。

D#6的一个替代指法使用与D#4相同的工作长度,但有两个高音孔,一个在波长的四分之一处,一个在一半处。注意长笛第三八度的所有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指孔当做高音孔来发声(根宁注:箫也是这样。)。在这些音符的页面上,对特定的例子配有解说。(打开长笛声学页面(),并选择一个比D#6高的音)

(三)

长笛的声阻抗

空气柱流入和流出长笛的方式,取决于吹孔处的声阻抗,这是我们测量这个值的原因所在。声阻抗是声压与振动着的空气流量的比值(细节见声阻抗页面( ))。如果声阻抗低,空气流就会稳定地进出,并发出大的声音。事实上,笛腔共振就是与声阻抗非常小的那些频率相对应着,这些频率之所以重要,是因其能‘捕捉’空气柱的行为,而让长笛只在与笛腔共振相近的频率上演奏。我们会在下文的频率响应部分(#frequency )继续讨论声阻抗。在“声阻抗是什么及其为何重要?( )”一文中有更多的解释。还可参考关于C4声阻抗的讨论( )。

叉指指法

在现代波姆长笛上,可以通过打开相应的指孔来连续演奏半音。一个八度中有十二个半音,所以,比方说,需要打开以平均律分布的十二个键,以从底八度的D4上行到中八度的D5。(由于在D5和D#5上高音孔的使用,指法只在E4/5至C#5/6之间而非整个八度精确重复)十二个孔超出了普通演奏者手指的个数,加上右手拇指要支撑乐器,并不方便按孔。波姆按键系统使用离合器让一个手指能开闭数个指孔。

巴洛克长笛和早期经典时期的长笛按键很少。(见长笛的剖析与演进( ))这些笛子有六个开放指孔,由双手的三个大手指负责开闭。依次打开这些指孔,将获得乐器的“自然”音阶,D大调。用X表示关闭,O表示打开,这些乐器的指法表大致是:

D4: XXX XXX

E4: XXX XXO

F#4: XXX XOO

G4: XXX OOO

A4: XXO OOO

B4: XOO OOO

C#5: OOO OOO

D5: OXX XXX

Terry McGee ( )复制的经典长笛

E5到B5与E4到B4的指法相同。

在这些乐器上,叉指指法被用于演奏一些介于中间的音符。在叉指指法中,比第一个开放指孔更靠下的指孔会被关闭。例如,巴洛克长笛的F4/5( )的指法是:

F4/5 : XXX XOX

与F#4/5的指法比较一下,后者的指法是XXX XOO。对F#来说,驻波沿内径向下延伸,越过了第一个开放指孔。巴洛克和经典乐器比现代长笛驻波的延伸要更多,这是因为前者的指孔较小,因而内径与外界间的声阻抗也较小。(在现代长笛中,开放指孔的行为更像是一个声学短路器,所以现代长笛更像是在第一开放指孔向下不远处被锯开了。也因此,现代长笛有着相对较小的管口校正。)关闭靠下的指孔,让驻波进一步延伸,从而增加了相应指法下乐器的有效管长,使共振频率降低,音高变低。

叉指指法效应是与频率相关的。驻波越过开放指孔的程度随频率上升而增加,对小指孔尤其如此。这让笛子的有效管长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结果是,高频率的音,其声阻抗最低点的位置,会比相应的严格和谐比例频率更低。这导致一个效果,有些叉指指法不能同时在第一和第二八度使用:第一八度G#的叉指指法用在第二八度会太低,或干脆就吹不出接近G#的音。(见巴洛克长笛G#4指法( )和G#5指法( ))

声阻抗最低点谐波比率被干扰的另一个效果,是当低音音符被奏响时,其谐波不会从乐器共振中“得到太多帮助”。(技术上来说,内径不在相应频率向空气柱提供反馈,也不提供声阻抗匹配,故而空气柱中更少呈现高阶谐波,及相应的辐射声波。)因此,像巴洛克长笛中F4和G#4这样的音符,其声波频谱的高阶谐波更弱,这些音的响度更小,比相邻其左右的音有着更晦暗或更圆润的音色。

前面说过,这些乐器的‘自然’音阶是D大调:在D和B小调中不使用叉指指法,所以音色是明亮的。在Eb大调或C小调中,其音色晦暗且音量也更轻。这些观察对巴洛克双簧管,巴洛克(和现代)竖笛,以及大致地,巴洛克巴松,都是适用的。我怀疑这种情况源自不同调带来的不同音质:有着一组升号的调,与明亮和较大的音量相关,而有着一组降号的调,则与晦暗和较小的音量相关。关于叉指指法声学的更多信息,可下载该主题的一篇科学论文来了解( )。

(四)

口风角度

长笛的设计有妥协折中之处,演奏者要对许多音高做轻微的调整。演奏者调低音高的主要方式,是结合下巴前后移动及内外转动长笛吹孔,以改变气簧几何形态来实现的。这些动作的效果包括:(i)增加了吹孔被下唇遮盖部分的面积,从而降低了吹孔开放于大气的面积,(ii)降低了声波辐射立体角的大小(通俗地说:更多地‘挡住’了声波的辐射),(iii)减少了气簧的长度,改变了气簧的角度。

笛子和箫的区别_笛子八普_笛子的吹法和指法

效果(i)和(ii)增加了长笛的有效管长,从而使共振频率与音高降低。把吹孔向外转动和/或下巴前伸则效果相反,会让音高提升。技术上来说,这些动作是通过改变吹孔处的辐射阻抗而发生作用的:在一个音符被‘俯吹’时,吹孔被‘开得更小’(孔与角度都更小,所以内径与外界之间的阻抗更大)。气簧自身的效果则更为复杂。

通过在笛头安装阻抗测量设备,我们已经明确测量了这些效果和吹孔处的阻抗。(这是从被下唇部分阻塞的吹孔里面‘向外观察’得到的辐射域阻抗。演奏者的嘴唇和面部也在起着挡板的作用,缩减了辐射的角度。这些效果都汇报在近期的会议论文中——见我们的论文站点( )。)通过口法调整音准的幅度取决于阻抗频谱的细节和气簧的一些特性。在短管子上调整音高会更容易些,此时阻抗频谱中谐波的最低点,要比长管子指法的更少也更浅。类似效果在尺八上要大得多,对此,尺八声学站点进行了描述( )。

笛塞与‘笛头空间’

在吹口托盘(根宁注:长笛吹口有微隆起的托盘)与内径交汇,及笛塞将乐器封闭的两点之间,有着一小段空气。笛塞一般置于距吹口中心17毫米处(精确值随演奏者而异——见管乐器调音( ))。对该距离任何实质性的调整,都会彻底改变长笛的内部定音。这是怎么做到的?

‘笛头空间’如同一截弹簧——压缩它,压力就提升。吹口托盘所围拢的空气可被看做一团重物。两者结合后,能像弹簧上的重物般进行共振(即,二者组成了一个赫尔姆霍茨共振器())这个共振器可在很大频宽范围内共振,而中心位置大概是5千赫。在低得多的频率范围中,也即长笛的演奏音域中,它可被看做一个与内径主要部分平行的阻抗,但该阻抗的大小随频率下降而下降。这带来的主要效果是有利的:当笛塞位置正确时,该阻抗能抵偿长笛末端随频率产生的管口校正变化,从而在不同八度之间保持音准。另一方面,当接近赫尔姆霍茨共振频率时,该阻抗则无疑减少了阻抗随频率变化的幅度,成为限制乐器高音音域的一个因素。如果把笛塞向里推(根宁注:长笛的笛塞可向笛尾方向推动),就像恰朗加风格演奏者的做法,可以吹到第四个八度,但代价是得到了一把八度非常不准的乐器。如果想更多了解此效果,可下载我们的相关技术论文()。要上溯长笛音域的最高音,可在虚拟长笛页面()搜索‘high playability’指法,并查看F#7和G7()的详情。

对长笛演奏家重要的一条信息则是,在管弦乐队的管乐声部里,长笛调整其内部音准的办法是最简便的。如果八度窄了,就把笛塞向里推一点。如果宽了,就向外拉一点。当然,必须让调整装置跟着一起滑动才对。也见管乐器调音( )。

(五·完)

截止频率

在我们第一次讨论指孔时曾经提到,指孔让内径与外界大气连通,从而缩短了有效管长。在低频区,这是正确的:指孔提供了与外界大气连通的低阻抗‘短路器’,声波会在指孔或其附近被反射回去。对高频区来说,情况就更复杂了。指孔中及其附近的空气是有质量的,一束声波要想通过指孔,必须让这团质量加速,所需的加速度(其他条件不变时)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对高频波来说,要推动这团质量,半个振动周期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笛子的吹法和指法_笛子八普_笛子和箫的区别

于是高频波被指孔中的空气所阻碍:这些指孔对高频波来说不像对低频波那样是开放的。低频波在第一个开放指孔处被反射,高频波则继续传播(这使得叉指指法成为可能),频率足够高的声波越过所有开放的指孔,沿着管子传播下去。所以说,一组开放的指孔就像一个高通滤波器:这个滤波器让高频通过而阻挡低频。(见滤波器举例(~jw/RCfilters.html#applications))

波姆长笛的截止频率是2千赫多一点儿。比如,在A4( )的声学响应曲线中,能看到前四或五个共振随频率增加逐渐变弱——这是内腔空气与管壁‘摩擦’(粘滞损失)的增强所致。然而,在2千赫以上,共振突然大幅变弱:这个频段的声波会沿着内径传播,并渐次从后续的指孔中传播出去。留存下来的弱驻波以不同的频率间隔产生共振,正如我们下一节会看到的那样。还有,比较一下A4与B3( )的曲线。后者是长笛上最低的音符,这个指法没有开放指孔,所以也没有截止频率。因此,在整个范围内,共振随频率均匀逐渐下落

对长笛最低一两个音的指法来说,不存在一组开放指孔,所以没有因此而产生的截止频率效应。原则上来说,如果高阶谐波足够强,截止频率的缺席会给这些音符带来不同的音色。避免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在双簧管和单簧管上用的就是这个办法——是提供一个辐射高频而非低频的喇叭口,该喇叭口的截止频率与指孔相当。长笛的高频辐射功率不如双簧管和单簧管,故而用喇叭口让其音色‘变均匀’的需求不大。然而,喇叭口确能增加高频辐射,不论是长管子还是短管子,pinschofon就属此类乐器的一种。

(这篇论文( )给出了对巴洛克、经典与现代长笛截止频率和叉指指法的测量和分析。对截止频率及其效应的更详细解释可见这里 )

频率响应

现在来看看现代长笛的声阻抗频谱。我们将选择C#5和C#6的指法,这些指法中大部分指孔都是开放的。如下图所示。(该图覆盖了宽阔的频率范围,但没有显示太多细节。更多细节请看 )

笛子八普_笛子的吹法和指法_笛子和箫的区别

在2.5千赫以下,这条曲线看起来与一半长度的简单圆柱体管的曲线()类似,因为乐器下半部的指孔是打开的。前三个最小值都支持驻波,从而可以用这个指法来演奏C#5,C#6及G#6三个音。但是,到了2.5或3千赫以上,共振大幅减弱了。这由前文截止频率一节中所说的高通滤波器效应造成。频率再高,到了5千赫左右,被前文所述的笛头空间赫尔姆霍茨共振器效应所短路,共振几乎完全消失。在此频率之上,赫尔姆霍茨共振器不再发挥短路器的作用,共振重新出现,但因为腔内空气与管壁‘摩擦’(高频粘滞损失效应的增加)让共振变弱了。

不过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差别。图中低频区段最大值或最小值之间的频率差大约是600赫兹(大致相当于C#5的频率,与无指孔半长长笛的驻波一致)。在高频区,最大值或最小值之间的频率差大约是260赫兹。这是C4的频率,与全长长笛的驻波一致。对高频区来说,长笛内径中的声波直接越过了开放指孔而传播下去,没有‘注意到’开放指孔的存在,这是由前文截止频率一段所讨论的空气惯性造成的。人类演奏者在这个频段吹不出能产生基音的气速来。对普通音域中的强奏音符来说,有些落在这个频段的高阶谐波也出不来。不过,这些谐波对于作为共振器的长笛来说几乎无用,所以调试这些甚高共振也没什么实用意义。

最后,注意曲线的整体形状,其在约9到10千赫有一个宽的极大值。这是由相对狭窄的吹口托盘引起的:托盘围拢着的空气连接着托盘与内径。这段两头有所溢出(管口校正)的空气,本身就是一个共振管,由于其宽度与长度相当,会在一个宽频范围内发生共振。图中的实线是一段有着吹口托盘截锥的理论阻抗,包括管口校正。关于长笛管口校正更多一些细节,见我们的论文( )。

笛类家族

笛类乐器种类繁多,最早的有四万年历史。很多文明都发明了不同种类的笛类乐器。下面的照片展示了一些子成员。

(a)是(中音)竖笛,与横笛的主要区别是拥有气道。对竖笛来说,气簧由气道的几何形态,而不是演奏者的嘴唇来塑造。这让竖笛成为一种对初学者来说相对容易的乐器。

尺八(b)是一种日本的端吹笛类乐器,其吹口端由演奏者的下颌部分封闭。这促成了更灵活的气簧形态,从而更灵活的音高,但让尺八成为一种初学困难的乐器。中国箫(未展示)是另外一种端吹笛类乐器,但有更多的指孔。

笛子的吹法和指法_笛子和箫的区别_笛子八普

笛子(c)是一种中国横吹笛类乐器,其特色是贴在管壁膜孔上的薄膜(箭头所示)。笛膜压力容积曲线的非线性,有从低频谐波向高频谐波转移能量的效应,带来了更明亮的声音。

排箫或潘神箫(d)以每个音符配以一个共振管而不同,其每支共振管都在远端封闭。

陶笛(e)使用赫尔姆霍茨共振器( )而非共振管来驱动气簧。这使其能演奏比通常如此尺寸乐器所能演奏的,低得多的音符:在该乐器长度与波长之间没有简单对应关系。这里,腔内空气的作用如同弹簧,与此平行的,开放指孔中极微质量的空气团,作用如同弹簧上的重物:大概而言,开放指孔面积越大音高就越高。解释见赫尔姆霍茨共振器( )。绝大多数陶笛(如中国埙,未展示)较少指孔,从而指法复杂——所展示的九孔陶笛指法与简单横笛很相似。在这支笛类乐器上,即使是最低音,也只用一个共振,这让发出的音显得相对柔和与纯净。

学箫请看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