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pg

6.jpg

松太加

3.jpg

2.jpg

贝多芬说过: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出现的地方。一部好的电影需要好的音乐去烘托、渲染。日前上映的藏族题材影片——《阿拉姜色》中,音乐呈现出的唯美与温暖直抵人心,它是那样富有穿透力,那样令人经久难忘。影片中那几句带有明显藏域特色的祝酒歌犹如一缕阳光,既在此片忧伤、沉郁的基调中注入了一抹亮色,又把主人公灵魂深处最微妙、最复杂的情感波澜不惊地一一呈现出来。

细观影片,我们不难看出导演在音乐取材方面的匠心独运。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素净、质朴、纯粹。没有喧闹的乐器混合,没有流行歌手的卖力煽情,除了旺姆演唱的片尾曲《思念》是来自仓央嘉措的道歌以外,很多地方只有吉他清纯、澄澈的弹拨声,旋律看似单一,却和剧情水乳交融。尤其是暮色中一家三口合唱的带有强烈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祝酒歌——阿拉姜色,更是将剧情推向高潮。

“阿拉姜色”是嘉绒藏区传唱已久的一首藏语祝酒歌,它的意思是“让我们一起干了这杯酒”。这首歌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就让人几乎泪目:暖暖的篝火边,大地安详,荒野寂静,远山呈现出剪影般的轮廓,天空一派深沉的蓝色的光芒。男主人公罗尔基的扮演者容中尔甲那浑厚、低沉、富有磁性、充满柔情的歌声,在这辽阔、雄浑而又冷峻的高原背景下缓缓流淌而出,温情脉脉却又不乏乐观、风趣。在经历了对妻子的不理解、对继子的排斥之后,他以石头作为酒碗,边唱祝酒歌边把手中的“美酒”敬献给了妻子和继子……饱受病痛和心灵煎熬的妻子俄玛露出了难得一见的微笑,也随着他轻声吟唱起来,她的笑容是那样甜美又那样灿烂。

他们彼此传递的,不仅是一杯“酒”,更是彼此的理解、信任与鼓励。

节奏舒缓、情意绵绵的轻声吟唱,唤醒了人心灵深处所有的温情。看似桀骜不驯的继子诺尔吾在一番毫无力量的抵抗与沉默之后,也缓缓接过“酒碗”并哼起歌谣。那一刻,世界安静美好,人心丰盈快乐。故乡,往事,爱与情意,仿佛都在这暮色四合中触手可及……

这原生态的音乐,看似单薄,却力重千钧。它不仅化解了旅途中的矛盾、疲惫、痛苦与纠结,也预示着剧情开始向着温暖进发。

是的,篝火给寒冷的夜晚带来温暖;古老、优美的祝酒歌则给历尽艰辛的人心带来温暖。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在歌声中完成了身心的洗礼,在歌声中实现了情感的释放。这释放,含蓄、内敛而又热烈、真挚,带有鲜明的藏地特色,体现出藏族人民乐天知命,视生死为一种正常轮回的人生态度。不善煽情的他们,就这样在歌声中达成了彼此的沟通与谅解。这质朴、本真的音乐成了人物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影片借助古老的民族音乐,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隐忍,倾诉了彼此的留恋、不舍与牵挂,也表达了创作者所有的美好指向与诗意

朴拙的歌词,轻声的吟唱,不修饰,不渲染,不雕琢。这流传于藏地的古老歌谣让一度隔膜、疑忌的一家三口的心,彼此靠近、相互温暖,也让不少观众泪流满面。“岁月静好,我心安然”,大抵不过如此吧?

这歌谣,将彼此节制的情感氤氲成了温暖与诗意。这一刻,相信观众在被藏民族民族性格强烈感染的同时,也获得了唯美与诗意的双重慰藉。

影片结尾处,男主人公罗尔基和继子诺尔吾一路风尘即将抵达拉萨,在罗尔基为诺尔吾洗头的过程中,诺尔吾又一次轻声吟唱起了这支祝酒歌——“阿,阿拉姜色哟,阿拉姜色……”这一次,诺尔吾分明带着从未有过的欢快,水到渠成般地哼出了这支歌谣,这是他从心灵深处流淌而出的理解之歌。这一对经历了长期对抗和排斥的父子,终于在歌声中冰释前嫌,达成和解。

两次祝酒歌的吟唱,既是情感的递进,也是心灵的靠拢;既是对往事的释然与终结,也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开启。这歌声,让你领略到了属于高原民族的豁达与坦荡,也让你感受到了人性之善之美。微妙的情感碰撞,就这样在荡漾着爱与情意的吟唱声中完成了。

这来自藏地的原生态歌谣将主人公的朝圣之旅渲染得更加素净、澄澈、纯粹。没有奇谲缤纷的意象,没有精雕细镂的旋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无与伦比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在我们所置身的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很难慢下来欣赏一朵云、一棵树、一阵风,但越是在这种时候,人们焦躁的心上,越是比以往更需要温暖。是的,人生需要温暖,需要爱和情意。音乐无疑是能带给人心灵慰藉的最好方式。有了这寒夜中彼此捧出真心的歌唱,有了这记忆中温暖如春的画面,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到不了的远方呢?少不更事的诺尔吾不是已经把这歌铭记在心,随时都会哼唱起来吗?

很难想象,一旦缺少了音乐,缺少了这支民族特色浓郁的祝酒歌的烘托,影片《阿拉姜色》将会多么逊色!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