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词,又称湖北大鼓或打鼓说书,考其渊源,由来已久。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陶真、明清的弹词等说唱文学,与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北宋就出现了叙事鼓子词,它是在歌唱时用鼓伴奏的曲艺,当时流行的作品有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吕渭老《圣洁鼓子词》,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东京梦华录》记北宋首都开封类似打鼓说书的“讲史”有四家,分别说传奇公案、铁骑儿、佛经史书等。陆游《剑南诗稿》中《小舟游近村》之三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首诗虽未说明打鼓说书,但与这种曲艺演唱形式是相近的,明末清初贾凫西作有《木皮散人鼓词》,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清代“唱鼓词者,小鼓一具,配以三弦,谓之鼓词,亦有仅一人者,京津有之。”

二胡独奏水浒传插曲_水浒传里最好听的二胡曲_好听二胡水浒曲传里的歌曲

鼓词,在全国各地流派很多。《中国大百科全书》载有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沧州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潞安鼓书、东北大鼓、温州鼓词、安徽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湖北大鼓、陕北说书等20余种,表演形式和节目大致相同。

湖北大鼓,主要流行于孝感、黄冈、武汉市和咸宁地区,是在明清时由北方传入湖北比较受人欢迎的曲艺。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元月出版何远志编著的《湖北大鼓》,对其历史沿革作了介绍:“目前只能从鼓书艺人的师承关系多方面进行推测,大鼓可追溯到清道光末年,距今约140余年的发展过程,从早期艺人丁海周(又名丁铁板),由山东来武汉卖艺起,到传黄玉山等5个徒弟······黄传了7代师徒的历史过程。”

好听二胡水浒曲传里的歌曲_水浒传里最好听的二胡曲_二胡独奏水浒传插曲

何远志又说:“据黄陂老艺人乐志云讲:鼓书大约起源于元代,有个名叫邱长春的道人,以鼓书形式,进行传教活动。”黄梅县职业鼓书艺人瞿三喜(外号瞿猪娘),是民国年间黄梅县知名老艺人,他跑过南昌、景德镇、安庆、九江等码头,以说唱中篇民间故事,如《掉银记》、《狗狼记》等见长。他说,在明代黄梅县就有说鼓书的,其根据是一段鼓书帽:“鼓板一响开了音,各位先生听分明:不要小看说书汉,远在明朝就有名,洪武大战陈友谅,意生寺上扎营盘,有次打了大胜仗,乡间请来说书人。陈桥兵变先开鼓,再说岳飞打金兵······”据地方志记载,朱洪武在黄梅意生寺确实驻过,但他是否请过艺人上山说书,无以查考。不过黄梅艺人代代相传,黄梅鼓书起源于明代。

湖北大鼓演出特点是:大多数是一人演出:自打鼓板自说唱。解放后有的文艺团体,群唱群奏,或一唱众奏。即用三弦、二胡等民族乐器伴唱。唱词一般是上下两句为一节,每句七言或十言,有的也夹着说白,表演形式是通过演员的手、眼、步、说、唱,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鼓词的内容有三:一是根据古典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说唐》、《粉妆楼》、《二度梅》、《水浒》、《济公传》、《杨家将》、《天宝图》、《地宝图》、《施公案》等书,进行改编、说唱;二是中篇鼓词,大多数根据弹词、宝卷的脚本,如《掉银记》、《卖水记》、《刘子英打虎》、《孟姜女寻夫》等移植说唱;三是小段或叫鼓书头,根据民间流行故事,由艺人进行创作,如《三婿拜寿》、《十二月花名》、《汪静风治黄河》等。

二胡独奏水浒传插曲_水浒传里最好听的二胡曲_好听二胡水浒曲传里的歌曲

唱腔有“四平调”、“快水板”、“滑腔”、“清板”等十余种。大多数艺人的主要活动阵地,是在市镇上的茶馆,一说几个月;也有的艺人深入乡村,在农闲和夏秋之间的夜晚,在村头禾场、堂屋、祠堂进行说唱,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黄梅、广济、蕲春的大鼓,它的唱腔,无固定板式,一直没有弦乐伴奏,由演员自由说唱。与安徽省的宿松、太湖、安庆、东至;江西省的九江、湖口、彭泽、瑞昌等县的鼓书表演形式,基本一样。现在黄梅县以说鼓书为职业的大约有40余人,活动在鄂赣皖交界处的城镇与乡村。

黄梅戏小戏,为了丰富喜剧情节,增加戏曲“扣”子,从鼓词里学了一些编剧手法并吸收了部分鼓书帽的小段子。如《打哈叭》中:“六月里热难当,听我唱个胖姑娘。”就是“鼓书帽”《胖姑娘》移来的;《闹黄府》中杨三笑唱“十字”,是常见的“鼓书头”;《王婆骂鸡》中《送祝弥》,是源于“鼓书帽”的《送祝弥》。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