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一、卡巴列夫斯基的生平与钢琴创作风格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被称为前苏联著名的钢琴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钢琴作品以其“明快的节奏、动机短小单纯、歌谣性风格突出”的创作风格闻名于世,其作品大多给人以明朗乐观且充满青春活力的感受。卡巴列夫斯基是一位善于从民间音乐吸收素材的优秀钢琴作曲家,其作品将苏联民族音乐、青年天真的形象、曲调材料三者新颖的融合来形象的表现苏联的现实生活。在卡巴列夫斯基的钢琴作品中大都存在高度的钢琴技巧,但他本身并没有过分偏重技术的炫耀(避免华丽的炫技片段),而重点突出作品“丰富朴实的风格内容、明快易懂的节奏旋律、俄罗斯民歌音调”的特征。卡巴列夫斯基在创作中摆脱了和声功能的束缚自由的追求和声的色彩效果,通过对和声与旋律进行装饰(清晰的旋律线条结合丰富的织体声部)使作品充满丰富多变的色彩变化。二、卡巴列夫斯基钢琴回旋曲的特色回旋曲op.59是卡巴列夫斯基在1958年为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而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该作品以“火热的情感、华丽的急板、优美如歌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和声”而闻名于世,作品完美融合了“回旋曲式主部与插部交替出现的曲式结构、奏鸣曲式的主部与展开部和再现部的曲式特点”。

(一)回旋曲op.59的文本特色回旋曲op.59是卡巴列夫斯基以俄罗斯的战争为背景,同时采用民间音乐的素材所创作的优秀乐曲。回旋曲op.59是以3/8拍起自乐曲的中心调性a和声小调,虽然伴随音乐的发展其调式调性在进行不同的转换,但最终还是回归于a和声小调。乐曲的主部带给人们激动紧张且充满力量的感受,其音乐形象表现为临上战场的战士充满着保卫国家的热情与无比高昂的气势。第5小节——第54小节是乐曲的主部A,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段、三小节的连接、一个由a素材发展形成的补充”所组成。主部A的素材给人以诙谐幽默感,整体旋律都是由单音加和弦构成的,给人以轻快积极的感受,特别是左手的伴奏织体直接采用了分解琶音的形式来强调每一个音。第一句素材a,由piano上开始进行——逐渐渐强——结束于三和弦;在第二句中,forte的情绪再次重复主旋律——逐渐渐强至fortissimo(单音向八度、和弦递增)——旋律跟随情绪厚重——结束于主七和旋的第二转位。两句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新鲜感的同时也将情绪带上小高潮。以三小节的半音向上递进的方式进行紧密的连接后,旋律中a素材以补充的形式出现并完满结束,整个主部在a小调的主音上。

2.战争回旋曲op.59中56小节——198小节属于乐曲的第二插部,也如同奏鸣曲的中央插部,这一部分是由5个相互关联且对比的乐句组合而成,有着鲜明的对比,其多变的调式调性(多次转调离调但完满结束)、大量和弦外音的复杂化无不体现出奏鸣曲式中央插部的特色,可以说与主部素材无任何相似点。该部分的音乐速度比主部慢,其音乐情绪强烈对比了温和宽广与紧张冲突,其音乐形象表现为战士们在斗争中的呐喊、哀伤、振作、无奈,将战士们虽然取得胜利却难掩复杂情绪的感受展示得淋漓尽致。在第1乐句中旋律声部为单音轻唱(明亮),左手通过厚重单纯的八度伴奏来烘托旋律声部,通过运用平缓抒情的旋律与明亮的大调给听众以宁静的感受,在结尾处进行渐弱渐慢处理,以紧密衔接第2乐句的情绪。第1乐句由降A大调——关系小调f小调,旋律声部依旧延续第1乐句中的单音轻唱(明亮——暗淡忧伤),左手厚重单纯的八度伴奏转变成柱式和旋织体,并增探析卡巴列夫斯基钢琴回旋曲的特色——以《回旋曲op.59》为例摘要:卡巴列夫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钢琴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受苏联人民爱戴的音乐艺术家。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回旋曲op.59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以卡巴列夫斯基创作的回旋曲op.59为例,分析其特色,以“曲式结构、和声语言、调式调性”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论述。关键词:卡巴列夫斯基;钢琴回旋曲;《回旋曲op.59》*本文为1.省级课题《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学科渗透——以钢琴教育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XJYB1412;2.校级课题《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钢琴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nu-JY1416音乐舞蹈DOI:10.15947/j.cnki.dwt.2015.1518158加低音的颤音效果,在第2乐句的结尾处,通过运用旋律音阶向上进行结合伴奏织体八度向下进行赋予其音色饱满力。第3乐句则是第1乐句变化再现,其改变仅仅在于原本左手厚重单纯的八度伴奏中添加右手旋律以突出旋律音,音乐色彩也回归第1乐句的明亮宽广,在结尾处进行渐弱渐慢处理直接呼应第1乐句的情绪。作为第二插部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第4乐句色彩运用极其丰富,乐句伴奏声部大量运用了平行八度与平行和弦。由最开始给听众安静舒缓的感受到通过不停转换调式重复音乐的旋律(升g和声小调——升c自然小调——降B大调,短暂离调与远关系换调)让听众激动兴奋并达到高潮。作为第二插部高潮部的第5乐句与第3乐句一样同为第1乐句变化再现,该乐句中卡巴列夫斯基通过运用八度与和弦来加强旋律声部的方式向传统和声作曲技术进行了挑战,其效果不仅没有打乱和声功能的正常进行而且还异常丰富了和声的色彩,并将主题一次次推向高潮。

3.尾声op.59的尾声部分描述的是战争结束后战士们对其战争经历的回想,包括他们在出征之前的兴奋、战场上面临伙伴死亡的伤痛、对战争的憎恶与对家人的思念、迫切与家人团聚分享胜利的激动。在op.59中第17小节的主部素材加22小节半音进行组成了其经典尾声(旋律为a小调五音,伴奏和弦进行不停转调变化,旋律在经过8小节的半音进行其伴奏织体也采用八度伴音横向向下直至a小调主音结束以达到完美的终止于主调主和旋上),17小节主部素材的旋律第1次运用了柱式和旋来加强旋律音与和声进行的色彩效果,其伴奏采用分解和旋的琶音来突出并点缀旋律。通过运用半音的级进向上与和旋外音延长所造成音响复杂化的不协和音效,给人们带来了紧张与不安的感觉。(二)回旋曲op.59和声运用的特色卡巴列夫斯基的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和声色彩,使其和声色彩异常新颖。在回旋曲op.59中其丰富的和声体现在“平行音程和平行和弦、同主音的不同调对置、远关系调对置交替、横向半音进行、弦外音复杂化、延留音的运用、分解和弦的伴奏型织体”等方面。1.平行音程和平行和弦在回旋曲op.59全曲中平行音程和平行和弦被多次运用到,例如在第一插部的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中就采用了平行音程这一用法。

回旋曲op.59全曲中除多次运用平行音程外平行和弦也被大量运用,并且还是以转位形式出现的省略五音的三和弦,这样的运用下整个音乐都形成了和弦的平行进行给人以活跃之感。2.同主音的不同调对置所谓同主音的不同调对置是指任意一句或一段音乐素材(旋律、织体、和声)接连出现在两个不同的调上,即音乐的素材(旋律、织体、和声)不动但调性改变。这种和声创作手法不仅能够让作品具备材料的统一,还能出现调性上的对比,能够强化音乐效果。这种和声手法是卡巴列夫斯基在 回旋曲op.59经常运用的。 3.远关系调对置交替 远关系调对置交替的和声手法同样是将相同的音乐素材 (旋律、织体、和声)重复发展于不同的调上,该和声手法 能让音乐整体结构统一的基础上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回 旋曲op.59中除远关系调对置交替外还多次运用关系大小调 的对置,这让该作品给人带来强烈的新鲜感。 4.横向半音进行 所谓横向半音进行是属于半音阶技法(半音阶技法要 求和声功能进行在正格进行与变格进行同样严格依据和声调 式的功能进行,保证和弦里的音与和弦外的音都能高在和声 功能中被合理运用),它是指在音乐的进行中,作品中的某 一声部出现多小节的半音上(下)行的进行,这是属于古典 浪漫乐派作曲家较为常用的半音阶技法(在cadenza中被广 泛运用),目的是利用半音进行所具有强劲的向前推动力来 突出声部横向进行的推动力,从而让和声的进行在加强声部 进行的推动力的同时体现和声功能的进行。

卡巴列夫斯基在 回旋曲op.59的结尾运用横向半音进行将音乐推向高潮,同 时其伴奏织体也采用八度伴音横向向下以达到完美的终止。 5.和弦外音的复杂化 卡巴列夫斯基在作品中会非常自由且较多的使用和弦外 音来追求和声的色彩效果,在回旋曲op.59中一些和弦外音 复杂的如同叠在一起,这与古典时期的作曲家非常严格的使 用和弦外音完全不同,但是其效果不仅没有打乱和声功能的 正常进行,而且还异常丰富了和声的表现力。 所谓延留音(外音)是指虽与和弦音同步发响但并不属于和弦结构内的音,某些程度上来说延留音是造成音响复杂 化的不协和音,但其使用能够活跃声部进行有效增强其旋律 性。卡巴列夫斯基在回旋曲op.59中运用了延留音通过为和 声带来的紧张性来推动音乐的向前发展。 7.分解和弦的伴奏型织体 分解和弦(和弦是依据三度关系进行排列的三个以上音 的结合)是被作曲家广泛运用的伴奏型织体,是依据音的次 序一次发音。卡巴列夫斯基在回旋曲op.59中的多次伴奏音 型都运用的分解和弦。 卡巴列夫斯基是一位善于从民间音乐吸收素材的优秀钢 琴作曲家,其作品中将现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入。该作品通过 “平行音程和平行和弦、同主音的不同调对置、远关系调对 置交替、横向半音进行、弦外音复杂化、延留音的运用、分 解和弦的伴奏型织体”等方面的自如运用,对传统调式进行 创新并完美丰富了作品的和声语言色彩。 参考文献: [1]刘芸.《卡巴列夫斯基对中国钢琴文化发展的影响》.音乐生 2008(12)[2]陈国威.《卡巴列夫斯基前奏曲O p.38,N .1解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3) (李娜,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钢琴讲师;研 究方向:钢琴教学及演奏) 音乐舞蹈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