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一:“魔法歌剧”诞生的真正原因?

1791年3月17日,维登剧院经理席卡内德,请莫扎特为他写一部有关“魔法的歌剧”。当时席卡内德只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该剧必须要时尚,有观众喜欢的魔法和神,二是他本人必须在该剧中饰演一个角色。对此,从来没有写过魔法歌剧的莫扎特满口答应。一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另外,他实在找不出理由拒绝好朋友的盛情邀请。于是,这部德语歌剧的代表作今天才能与观众相见呢!

冷知识二:关于剧本的真正作者?

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必然会有些神秘的地方,《魔笛》也不例外。关于剧本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说法有二,之一是上文所提到故事中的席卡内德(Emanuel Schikaneder, 1751-1812)为此剧本剧作家;第二种则称此剧本为吉泽克(Karl Ludig Gieseke)所作。这是因为在席卡内徳死后,吉泽克不断宣称他才是《魔笛》真正的剧作者;不过经过考证后,大部分学者认为席卡内徳才是《魔笛》剧本真正的作者,并认为只是因为吉泽克曾经帮作曲家弗拉尼茨基(Paul Wranizky, 1756-1808)写了一部和《魔笛》相似的故事剧本──《奥伯》(Oberon),所以才宣称自己为《魔笛》的作者。

冷知识三:“夜后”的诞生是因为避免抄袭?

魔笛谱_魔笛谱_魔笛谱

《魔笛》的故事取材自德国童话。洛可可时期诗人暨小说家马丁·克里斯托夫·维兰德于1786年出版小说集《金尼斯坦》,其中李伯斯金特所著之《璐璐的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te)即为歌剧《魔笛》之蓝本。但是由于剧本作者席卡内徳当时生意上的竞争对手──马里内俐(Marinelli)──所经营的歌剧院已经抢在这之前上演了跟《魔笛》同样取材自《璐璐的魔笛》的歌剧,并演出非常成功,为了避免被说抄袭,席卡内德就不得不大幅地更改故事内容,最终原著中的“仙后”变成了现在剧中的“夜后”啦。

冷知识四:《魔笛》与共济会

魔笛谱_魔笛谱_魔笛谱

《魔笛》是一部充满魔幻色彩的喜歌剧,但在作曲家笔下,整部歌剧的音乐又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据说这是由于本剧的创作动机与共济会有关。在剧中很多地方都有着共济会的痕迹,比如共济会的入会形式,蒙上眼睛,敲门三声,提问与问答等,都被巧妙的安排在剧情当中。而共济会的象征符号之一,数字”三“则在剧中占据很重要的角色:序曲以三个i和弦开始,三个侍女,三位仙童,三个圣殿,三个考验,还有多首三重唱;这些对”三“的使用,都体现共济会对成员的要求。

冷知识五:德语在歌剧界到底有多不受待见?

莫扎特的《魔笛》(Die Zauberflöte)是一部完全用德语演唱的歌剧。在意大利语“统治”歌剧界的时代,大家都认为辅音太多的德语不适合作为歌剧的语言使用。唯有“音乐神童”莫扎特能“点石成金”,他不仅创作出首部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德语歌剧《后宫逃逸》,更在他临终前创作出流传至今的《魔笛》,这部用德语作为演唱语言的歌剧是莫扎特最成熟时期的巅峰之作。

冷知识六:“走后门”的首演?

1791年9月30日,歌剧《魔笛》在维登剧院进行了首演。首演的演员似乎是集体走了一次“后门”,他们全部来自剧本作者、委约写作的席卡内德的剧团。其中,席卡内德亲自出演了帕帕盖诺,而首位夜后则是莫扎特的小姨子亲自出演,莫扎特担任指挥。 第一幕结束时,观众冷淡得叫莫扎特吃惊。从第二幕以后,观众的热情才逐步被调动起来。剧终时,莫扎特被请上台多次谢幕,观众甚至跳上台亲吻他。此后,这部作品好评如潮,常演不衰。而莫扎特在首场公演两个月后,就与世长辞了。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