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城西,水晶城楼下的市民公园里,还有蝉鸣,不绝于耳。每日清晨,破晓而来的,还有人声,唱歌的,唱戏的,此起彼伏。其中,当然要有伴奏。多半是一把二胡,民族通俗、扬淮京剧,只要给出一张曲谱,立刻就能拉出合拍的旋律来。久了,大家就称他为“二胡先生”。

曾是班级文娱委员

跟随老师学习乐器

“二胡先生”名叫王正林,今年68岁,蒋王人。学乐器,是自幼的爱好。小时候上学时,他就是班级里的文娱委员,通音律,爱唱歌。说来也巧,正好有一位来自南京的音乐老师,在学校里任教,一到放学时间,就成了王正林最期待的欢乐时光。

笛子、二胡、扬琴、锣鼓……只要是学校乐队里有的,王正林都能搬到老师这里,一样样地学。那时候也不懂,其实乐器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笛子是吹的,二胡是拉的,扬琴是敲的,锣鼓是打的,可是在王正林眼里,一切都是活泼泼的,能够发出美妙声响的乐器,每一样都想学。

这位老师也是多才多艺的,精通每种乐器。于是,夜幕降临,学校的教室里,却是热闹非凡的,忽而是喧哗震天的锣鼓,忽而是悠长余韵的笛子,又或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可惜的是,我现在忘记那位老师的姓名了,因为他很快就调回南京了,但是他对于我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王正林回忆道,“他不仅告诉我,在音乐上要注意节奏、音准等,更关照我,今后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专注,做一行爱一行。”

报考剧团错之交臂

工作年岁放弃爱好

毕业之后,王正林有位邻居,是在邗江扬剧团里拉二胡的,平时看到王正林总在家吹笛子,觉得他的乐感很好,就建议他去报考剧团。这一考,还真就考上了。可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最终还是和剧团的工作错之交臂了。

有些遗憾,王正林随后进入政府工作,就在蒋王,开始是人民公社,后来是乡、镇、街道,每一次名称的转换,都见证着蒋王,以及扬州发展的日新月异。他是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平时工作很忙,也顾不到吹拉弹唱的业余爱好了。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是跟在一位老革命后面学习的,那种工作精神啊,实在令人佩服,每年都工作到夜里10、11点,第二天早上4、5点又出现在田间地头了,哪有时间还去摆弄乐器啊?后来,工作一直忙,忙了37年,几乎放弃了乐器的爱好。”王正林说道。

退居二线重拾乐器

积极参与文娱活动

“一直到退居二线,工作闲下来了,这时候,我才忽然想起,我原本是会好几种乐器的。”王正林笑道。原先的那些乐器,都已经无处可循了。那就一件件重新买,在回忆中寻找到那些飘浮不定的音符,再一一演奏开来。

先是笛子,随后是二胡、扬琴、锣鼓,王正林欣喜地发现,那些过往的记忆,并未远去,只是等待着笛声一起,或是弓和弦接触的那一刹那,音乐就自然流淌出来了。他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就能将这些乐器重新演奏,跳动的,欢快的,明朗的,那些乐符似乎一直等在那里,就等着他的召唤,记忆的闸门一旦开启,音乐就如同流水,自然流淌,自在奔腾。

因为乐器,让王正林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每天清晨,在晨练结束之后,他都会拎着自己的乐器包,来到市民公园里,为人伴奏。若是无人唱歌,那就自己操练。《扬州小调》也好,《西皮梳妆》也好,自己的心情都能在音乐中得到舒展。因为演奏技巧不断提高,他还应邀参加了乐队,比如市文化馆每周二下午的“扬剧周周唱”,邗江区文化馆每周日下午的“星期天剧场”,他都是扬琴师,必不可少。哪怕有些不熟悉的曲子,只要看谱,就能演奏出来。

“音乐好啊,音乐真的能陶冶人,这一生,我能和音乐相伴,是一件特别舒心的事情。”王正林说道。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