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1861581_960_720.jpg

凿穿音乐与听众之间的“隔离墙”

——听原创“四季如歌”系列歌曲

文/肖舞

近年来,每天有各种音乐形态的新歌在网上传播,逐渐迈入一个“万歌飘扬”的时代,然而,“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当前大量平庸作品冲击中国音乐发展”等现象性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引发众多人的关注与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日前,笔者在聆听原创“四季如歌”系列歌曲时,突然感悟到了一些原因,认为凿穿主旋律音乐作品与广大听众之间的“隔离墙”,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找到情感上的共鸣点、价值观的普世性,至关重要。

“四季如歌”系列歌曲由歌词作家张岳平、王学刚作词,音乐人赵化彬、陈珂作曲,赵化彬编配录音混缩,共四首歌即《春韵》《夏蝉》《秋醉》《冬梅》,分别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独唱演员陈梦姿、安徽省歌舞剧院独唱演员庄云龙、安徽省歌舞剧院独唱演员庄群、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张祖顺演唱。其词到曲、编曲到演唱,精致优美,令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孤陋寡闻的我第一次听到本土词曲作家(为主)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原创系列歌曲,所以,聆听之余,我思忖认为该系列曲在凿穿音乐与听众之间“隔离墙”的行动上,至少存在以下四大“硬核”思维特质,形成了一道独异的亮丽风景线。

其一,“舍”思之精。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且世间万物随其起“舞”,变化多端。而“四季如歌”系列歌曲词曲作者“求其一点,不及其余”,匠心地遴选了春天的“韵”、夏天的“蝉”、秋天的“醉”、冬天的“梅”作为内核来描写四季、歌咏四季,视角独特,既有代表性又有典型性,既有写实而直接的物又有写意而含蓄的“梗”,更是胜于那些没有具体通过某个描绘对象而笼统、朦胧地书写一年四季的歌曲。这“看似平淡”却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彰显了词曲作者的慧眼独具与创作上的老到、精明,高品级的审美能力,而且体现了词曲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格局与视野,以及勇于“披沙拣金、取精用宏”的“舍”思维。

其二,“井”思之深。没有舍的智慧,何来得的沁香。源于作者的“舍”思而使得套曲四首歌创作的切入点(即井口)既微小又巧妙,但是,每一首歌的具体描写却犹如“井”一样既深又全,其表现的思想情感如井水一般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既有量又有质,带给人美的体验,浸润人的心田,赋予人思想的启迪。对于套曲四首歌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性,笔者斗胆地将其分为近似的两类即《春韵》《秋醉》与《夏蝉》《冬梅》:第一类,善于抓意象,且将意象动态化、视听化。诗重意境,词重意象。歌曲《春韵》主歌第一句直入主题,从以拟人手法开启——“春韵展笑颜”,到动态中的“江河”“山脉”“娇燕”“翠柳”“清溪”“彩蝶”“春风”“春雨”“草原 ”等,一个个有形、有声、有色的唯美意象,像放影片一样逐层依次呈现,形成了俊俏而烂漫、立体而多维的春天形象,展现了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勃勃生机与别样景色。歌曲《秋醉》也具有类似特征。第二类,善于抓特性,且将特性人情化、哲思化。歌曲《夏蝉》,从蝉在滴翠欲滴的树枝上像人吹笛子一样放声歌唱,到抖动双翼的姿态、生存的环境、生活的习性,再到“位卑敢吼天扉”的个性与大胆,“呻韵诉知音”的孤独与情感等,自始至终聚焦于一个中心点即蝉的最大特点——蝉鸣(人们称它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通过蝉鸣来描绘夏季的热烈,为大自然增添无穷的情趣,抒发人世间的高洁情怀以及对自然的钟爱之情。歌曲《冬梅》也是采用了大致相同的手法,将腊梅的“铁骨铮铮”“寒梅傲霜雪”的坚韧与勇敢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四首歌的形象生动,特性鲜明,志趣高远,意味深长,蕴含丰富的精神之“钙”。

其三,“和”思之美。自古以来,中国诗词与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都是一种音乐性的美”。歌词作为音乐文学,毫不例外。该组歌《春韵》《秋醉》《夏蝉》《冬梅》四首歌的歌词相当规整与讲究,采用五言、七言的句式,偶尔穿插一句九言或七言的“中分”结构,错落有致,协调统一。加上作者比较注重押韵平仄,拥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整体上富有一定的音乐性与歌唱性,同时,语言含有古典诗词的基因,风格清雅,体现出了恬淡而羞涩的文学色彩。因此,词作既符合音乐文学的艺术特性与审美要求,又为词与曲结合达到高度和谐、插上翱翔万里的翅膀——音乐,留下了足够而有利的空间,赋予了强劲的动能。

与词作平行的美是,该组歌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歌唱技艺精湛,声情并茂,悦耳动听,每一首歌曲在音乐设计处理与情感表达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有着各自的亮点,既与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点和歌咏对象的情态意趣协同一致,又为其营造氛围与“情趣空间”、实现“艺术歌曲民族化、民族歌曲艺术化”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掌握了“主动权”、占据了“智高点”。比如,《春韵》采用较快的八五、八六节拍和8个人的男女声伴唱,与春天到来时万象更新、万物勃发的内在律动高度契合,颇具艺术个性。《夏蝉》采用的传统民族乐器竹笛、二胡演奏,不仅取得了“艺术歌曲民族化”的艺术效果,而且为凸显蝉天生一副金嗓子的歌唱特质及“位卑敢吼天扉”的胆气与勇气,浓厚了音乐氛围,增强了艺术表现功能。《秋醉》采用中速、抒情的四四节拍,加上竹笛的点缀,“民族歌曲艺术化”的特色浓郁,可谓热情洋溢,倍感亲切。《冬梅》的纯竹笛前奏,古典、雅致,加上歌唱的深情、低沉,神韵拂拂,快速地将听众带入寒冬腊月的环境之中,看到风霜雪雨中自由绽放的梅花,闻到了梅花的香,现场感十足。

其四,“情”思之妙。音乐是心的产物,更是情的产物。该组歌表面上写的是春夏秋冬的景象与事物,表现的是事物的精神品格与隐喻含义,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微观的视角,用心、用情在中观上描绘自己家乡大湘西的四季美景与人文关怀,宏观上歌赞的是新时代祖国大地上隽永的四季风光与勤劳、智慧、勇敢的华夏同胞,表达的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对自然的无限的热爱之情。比如歌曲《秋醉》写的桂花既是吉首市的市花,又是我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更是一分清香九分醉,醉了湘西大美山川,醉了湘西百姓与远方游人的情怀。尤为巧妙的是一字一句、一音一符流淌着对四季美景与英勇人物的浓浓的爱,但整个套曲中没有人称代词,没有一句”爱的宣言“,以”小“见“大”、化“有”为“无”,从内心建立和塑造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和谐的形式“。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据悉,“四季如歌”系列歌曲近期已经先后在新湖南客户端、红网时刻、湖南893汽车音乐电台等主流媒体刊播,反应良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此,笔者冀望拥有上述四大创作思维的“四季如歌”系列歌曲,在未来的日子里越走越远,且继续打磨提质(因为好作品大多是长时间打磨出来的),凿穿主旋律与听众之间的“隔离墙”,成为歌唱春夏秋冬的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时代金曲。

当然,“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见宋·戴复古《寄兴》)。倘若以高标准、高质量来要求该系列歌曲的话,笔者以为,一方面词作语言有点诗歌味道,可以更通俗易懂,用词更精确,意象更集中纯粹,力求诗情画意,朗朗上口。比如《春韵》的意象有点多而杂,其他三首歌尤其是《秋醉》(虽然歌名有点朦胧)的意象相对单纯、集中、清晰一些,语言表述更灵活,容易记住,更符合歌词的特性;《冬梅》中的“婷婷玉立”“无暇”应该是“亭亭玉立”“无瑕”。另一方面,音乐有点守旧、过于传统、单调,现代成分与创意可以更多一点,更加适合青年听众;假如定位为大湘西的“四季如歌”,那么,湘西本土音乐元素就要更多更突出(湘西民歌资源极其丰富且闻名遐迩),进一步增强听众的记忆点与共情点,否则,未必需要。同时,音域太广,可以控制一点,增强歌曲的传唱性,便于群众接受与演唱。

肖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现担任湖南省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长沙市音协副主席兼音乐评论学会会长。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