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上编)1901-1949——《音乐欣赏》目录《和平进行曲》《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怀旧》《光明行》《步步高》《牧童短笛》《台湾舞曲》《思乡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赵元任作曲。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赵元任(1892—1982),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江苏常州人,生于天津。1907—1910年,在江苏南京高等学校学习,1910年公派入美国康奈尔大学,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先后学习数学、物理、哲学和音乐;1925年曾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1929年曾任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1938年秋入美讲学并加入美国籍,先后任教于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他擅长吹笛和表演昆曲。在繁忙的语言研究之余,坚持进行音乐创作。至1949年止,发表歌曲40多首。除歌曲之外,还有合唱曲钢琴小品三首等。赵元任一生共创作100多首作品,生前发表不过半数,多数是在他去世之后才出版的。他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而钢琴也是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种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中国国内普遍开始了“学堂乐歌”阶段。这首作品是赵元任在美国留学时的作品。作者这首诞生于国外留学期间的作品,显然是学习西洋作曲技法的产物,当时无疑它很前卫,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模仿的痕迹。

这首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技法如何高超,而在于它最早将中西两种文化结合起来。这是中国钢琴作品的开山之作,证明了中国人接受外国文化的速度之快。这首作品基本上是三段体(A、B、A)。作品以铿锵有力的节奏从中低音区开始,以明朗而辉煌的音调来表现为争取和平而阔步向前的队伍。右手主调的主三和弦以跳音的节奏来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左手处在和右手强拍呼应的位置,这种风格奠定了全曲的基础。《和平进行曲》创作于1914年,1915年发表于《科学》杂志上。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钢琴作品。它反映了赵元任的主张:“„„我所注重的是咱们得在音乐的世界先学到及格的程度,然后再加个人或是中国的特别的风味在上,作为有个性的贡献。”要“努力学习西洋音乐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的传统音乐,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赵元任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成果对后来的中国钢琴《牧童短笛》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赵元任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不仅是中国的第一部钢琴作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传统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此曲原是一首琵琶古曲,有好几个曲名,如《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或夜月》《浔阳曲》等。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1805—1864)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入“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

其乐谱则出现得更早一些,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1820)的传抄琵琶谱以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不过,当时手抄本已经分段,不是现在的十段而是七段,也无分段标题。1895年李芳园出版《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改名为“浔阳琵琶”,将音乐扩充至十段,在每段前都加有文字小标题。也有人发挥想象称它为“浔阳夜月”或“浔阳曲”。1923年,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等人吸收了江南丝竹与西洋配器的手法,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且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起名为《春江花月夜》。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多次整理改编,使这首乐曲成为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写的是夕阳西下到月上东山时之景色,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夜晚的静谧、东山升起的月亮、水面荡漾的小舟及迷人的花影,展现在听众面前。它的十个标题一、江楼钟鼓二、月上东山三、风回曲水四、花影层叠五、水深云际六、渔歌唱晚七、回澜拍岸九、欸乃归舟十、尾声尾”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形式灵活,演奏人数可多可少。乐队规模大的有三四十人,小型的用琵琶、二胡、洞箫三件乐器也可以演奏,这说明乐曲表演的弹性极强。

中央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在当时的联邦德国演奏《春江花月夜》时,国外报刊曾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团1979年8月在英国布伦东方音乐节上演奏《春江花月夜》时,只有10个人的乐队同样征服了西方观众,被认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说明我国传统音乐中优秀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在现代国际乐坛仍然充满活力。当然,它浸透着现代音乐家们的汗水。郑觐文欣赏之后,点头称许。郑乃多才多情之人,他觉得此曲具有“吴歌”风格,并与我大唐诗人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之空灵意境极为吻合,遂建议改名前)。从此,大标题和小标题就固定下来,不再变更了。此曲也就成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大同乐会的保留曲目。现在这首名曲已成为中国传统乐的精品,并且得到诸多种类乐器的移植改编。如黎英海改编的钢琴曲也十分成功,颇受欢迎,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另外许多单件独奏乐器琵琶传统古曲。卫仲乐演奏。《十面埋伏》(1908—1997),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上海人。自幼热爱民间音乐,自学笛子、二胡、箫等民族乐器,先后在郑觐文、柳尧章、汪昱庭门下学习过古琴、琵琶、小提琴。他精通二胡、箫、古琴,尤其擅长琵琶1933年他参加“工部局乐队特奏中节目音乐会”,1935年参加“中国音乐研究会”,1938年出访美国,演出大获成功,享誉甚高。

1940年在上海与人组建“中国管弦乐团”,独自创立“仲乐音乐馆”。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54年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受到好评。1955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民乐系教授及副系主任等职。理论方面写过《我是怎样演奏〈十面埋伏〉的》等论文。《十面埋伏》,简称《十面》,也叫《淮阴平楚》。中国传统琵琶武曲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不详,其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清代华秋萍《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简称《华氏谱》)。清初王猷定汤琵琶传》中就记载了汤应曾的《楚汉》。据今人考证,《楚汉》就是《十面埋伏》的前身。此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汉军用“十面埋伏”之法大破楚军,项羽战败,自刎于乌江。该曲描写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十面埋伏》琵琶谱演奏版本比较多,各家演奏不尽相同,我们是根据卫仲乐先生的演奏谱来进行欣赏的。《十面埋伏》为多段体的叙事性结构。全曲有13个小标题,从宏观方面看分为三个部分:战前准备(五个小段)、战斗过程(三个小段)、战斗结束(两个小段)。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器乐古曲,也是我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经过几百年打磨,已近完美。

这首古曲不仅是我国民间器乐曲中的精品,同时也是我国汉族器乐中的宏大叙事性武曲,还是我国最早的标题音乐之一。它鲜明地描写了楚汉之战的磅礴气势和项王乌江自刎的壮烈场面,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最受大众欢迎的曲目之一。黄自作曲。管弦乐。《怀旧》(1904—1938),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今吾,江苏川沙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1929年回国后不久,受聘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任教务主任及所有理论课的教授;在介绍西洋 近代音乐理论、培养作曲人才上起了重要作用。 黄自1924年到美国欧柏林学院留学,主修 心理学,兼学作曲,并先后担任该校中国同学 会的文书、联络、会长。 在中国同学会的工作活动中,结识了他曾在清华学校读书的同学胡永馥。异国他乡遇同胞,加之文化、性格、 爱好相同,在同学会的多次交流及周末的座谈会后,两 人渐生感情。1926年,黄自和胡永馥同时在欧柏林 毕业,并双双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胡永馥回国,黄自则 留校专修作曲。然而仅此一别却成永诀。胡永馥回国后 身染重病,1928年3月,又因心脏病猝发在上海逝 世。黄自闻此噩耗悲痛万分、痛不欲生。欧柏林校园里 的草木桌椅无不勾起他对心上人的怀念。

为了改变环境, 1928年秋天,黄自转学到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但他 始终没能忘记恋人。 《怀旧》是中国第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具有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和令人肝肠寸断的悲剧主义色彩。乐曲曲式为奏鸣曲式。 引子是全曲主要形象的概括:开始,低音弦乐器奏出一个缓缓的乐句,悲凉肃穆,具有 深思和内省的性格。接着出现叹息性的音调,并由此延展出气息宽广的旋律。随着紧缩 乐句在低音提琴上再现之后,定音鼓在微弱的滚奏声中使引子趋于平静。 呈示部以快板进入主部,以显示与引子部分的速度对比。呈示部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 由小提琴奏出,材料来自引子中的叹息音调,但在这里有较大发展,成为热情而流畅的 倾诉。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奏出,具有甜蜜优美的抒情性格,是对爱情美好的回忆。经过 一定的连接进入副部之后,表达的仍然是爱情主题,但侧重点已经发生变化,刻画心理 活动成为音乐的重点。主部结束时,作者借鉴西方众赞歌的风格,表达了一个庄重的主 题。最后,作者利用情绪的回归将悲凉气氛安排在乐句的运行中,从而结束了呈示部。 《怀旧》在耶鲁大学的毕业音乐会上演出以后,受到当地媒体的关注。许多报刊纷纷给予热情评价和高度的肯定:《怀旧》“显示出最佳的配器手法”,“是本届毕业音乐会 所有管弦乐新作中的佼佼者”, “是音乐会上唯一令人信服的作品”。

黄自以此作品 获得了作曲学士学位及旅行奖学金。 这部作品的意义之一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在国外首演并获好评”的交响乐。19 30年12月23日,工部局乐队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由意大利著名指挥家梅伯奇指挥 演出了 《怀旧》。因此,它又是中国的交响乐队演奏的第一部中国的交响乐作品。当 时还是学生的我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回忆这场音乐会的盛况时说:虽然时光已流逝了半 个多世纪,但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在我的脑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那些平日瞧不 起中国人的外国作乐师们,这时专注而虔诚地演奏着,完全被这个中国人的作品折服了。 当时我的心非常激动,深深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刘天华作曲。二胡独奏曲。 《光明行》 刘天华(1895—1932),作 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 人。父为清末秀才,热心教育。兄弟三 人中,兄刘半农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 诗人,弟刘北茂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文 学系,后入重庆国立音乐院攻二胡表演 ,人称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运动之后一位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刘天华 一生创作了10首二胡曲:《病中吟》《月 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 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 烛影摇红》。

刘天华逝世纪念会上,有人用 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字连成一副便于记 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 光悲空闲。”此外,他还创作了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 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光明行》的基调是大调式,全曲由6个段落和1个尾声组成,进行曲风格,表现了知识分子充满理想、信念和积极向上的激情,表现了知识分子追求 光明的愿望。 《光明行》有以下两个主题。乐曲的第五段和尾声连成一片,甚至难以分割 。这一部分成为全曲的高潮。不仅演奏上使用了抖弓使气氛更加热烈奔放, 旋律手法也显得更为洗练,并出现了三和弦分解的旋律,使其音乐更加生机 勃勃,激动人心。最后在主和弦上的主音结束,从而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此曲是刘天华后期的作品之一,表现了刘天华作曲技术及表演手法的成熟精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