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梅:聆有所启,学有所悟——纪念刘天华先生90周年忌辰

在日积月累的演奏教学中,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让我聆有所启,学有所悟。

1、万变不离其宗

刘天华学贯中西,艺通古今,而他的艺术实践所追求的目标却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国乐,具体到创作上就是关注乐器本身,赋予其中国的灵魂和内涵。

刘天华曾言二胡“声音之纯正与精微,举世界当推吾国音乐第一。”他在《〈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一文中写道:“此两曲,乃就二胡的音区及其音质上的优点而拟谱的,虽然用别种乐器也可以演奏,但总不如二胡上能将我的意想表现得美满,所以定为二胡独奏谱。”

二胡在刘天华心中的位置无可替代,自20岁时购得一把二胡,刘天华便每日拉奏,钟爱有加。通观其十首二胡曲,无一不是遵循二胡这件乐器自身的特质创作的。无论是演奏方法的拓展突破,作曲技术的借鉴运用,还是主体情感的抒发,都是以二胡为根本进行的探索。这一切既体现了二胡及其人文意识中的现代面貌之新,又在现代作品中深含着传统的基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集世界文明之精髓为“我”所用,“我”是根本,“用”是途径。

刘半农既是他的兄长,也是他的知音,他在怀念胞弟的文中说:“天华于琵琶、二胡造诣最深,其于二胡,尤能自抒妙意,创为新声,每引弓一弄,能令听众低回玩味,歌哭无端,感人之深,罕世伦比。” 其中的“妙意”“新声”来自于刘天华对二胡、对民族音乐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凭借这份强烈的情感和变革的动力,才会有“感人之深,罕世伦比”的艺术感染力。

在刘天华的创作中,很多新技术是在二胡上首次使用的。

《闲居吟》中的泛音及泛音连奏,塑造了清澈明远的意境;

《空山鸟语》中的三指轮滑音,表现出莺啼雀鸣的清新灵动;

《独弦操》全曲都在内弦上演奏,音色古朴深沉,抒发了忧郁压抑、愤世感怀的情绪,此曲还突破了传统把位,将音域拓展到内弦极限音高,体现了情感思想的超越;

《光明行》尾声使用颤弓演奏整个段落,以此描绘壮观的气势和磅礴的力量。这些运用于二胡的“神来之笔”借鉴了某些西洋提琴或是中国古琴、琵琶的技法,由于使用的恰当贴切,自然巧妙,没有任何嫁接生硬之感,生动地体现了乐曲内涵和意境,拓展了二胡的表现力。

十首二胡曲,首首经典,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于红梅二胡独奏_红梅二胡独奏良宵_红梅二胡独奏曲

操琴演奏时,我常感慨:乐由心生,器道相合。改进国乐乃刘天华心魂所系,正因他有“抱朴含真,陶然自乐”的清旷高远之意志,才造就了如此恢弘广博的艺术气象。

2、创造为国人、为生命的艺术

刘天华的艺术精神始终闪烁着人文主义之光。

他曾呼吁“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的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

“我以为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而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

刘天华十分重视美育,热衷音乐教育的普及工作,他在《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中写道:“一国的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音乐人才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鼓手的,乃是人人必备的一种养生之具。”

这种“顾及一般民众”的人文思想,一直渗透在他的艺术实践和创作中,改进国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平民大众。他从民间汲取艺术养分,向民间取经,再用艺术作品和精神食粮反哺大众,奉献出“唤醒一民族的灵魂的音乐”,这些形象生动、情感真挚且格调高华的音乐作品都出自他与民众的共情。

1931年1月9日,在北京饭店举行“国际音乐大会”上,刘天华先生应邀与外国知名音乐家同台演出。一曲《病中吟》博得了在场各国政要、中外友人等所有听众的赞誉,二胡自此登上国际性音乐舞台,开启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国际乐坛的序幕。

无论是在海内外各大舞台上的演奏,还是居家静心抚琴,刘天华的作品都会令我感到宁心静气,气定神闲,沉醉其中,产生心灵共鸣。乐曲中传达出对二胡独特之美的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民众的共情,对未来前景的向往,都源自他心中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何尝不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体现?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