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写下的十三部交响诗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前奏曲》了。事先声明本文如往常一样不含复杂乐理,谱例仅供看热闹,但关于交响诗我得稍微介绍几个特点:

以及,虽然《前奏曲》叫第三交响诗,但那是出版顺序,其实它是李斯特第一部完成的交响诗。

这部作品说是取材于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的诗集《诗的冥想》(Nouvelles méditations poétiques)中的第十四首诗“前奏曲”(Les préludes)。

然而其实李斯特在阅读到这首诗之前就写完了《前奏曲》,在序言里配上相关内容的意思只是:我知道大家都喜欢把音乐与故事联系在一起,为了防止你们乱脑补我帮你们编好了!

出版时的序言甚至不是李斯特写的而是女友维根斯坦公主写的,不过既然这部作品是李斯特献给她的,肯定也认可了这部分序言:

我们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敲出头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之歌的一系列前奏吗?爱情是每一颗心最向往的曙光,暴风雨猛烈的冲击驱散了青春的幻想,它那致命的雷电毁灭了神圣的祭坛,可是,最初感到的愉悦与欢乐、不受到暴风雨的干扰的那种命运在哪里呢?有没有这样一颗遭受过残酷折磨的心灵,当暴风雨一过去,而它却不从田园生活的宁静中去寻找抚慰呢?然而,看来人们很少会长久安于昔日投入大自然怀抱时所获得的那种温柔与平静;一旦号角长鸣,他便急速奔向召唤着他的危险岗位,以便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并充分发挥他的力量。

加粗第一句话是拉马丁的重点,丧丧的。不过《前奏曲》本身听着并不丧。到底是精分作曲家的产物——听李斯特(不管喜欢与否)都得接受他既开朗又抑郁,既出格又虔敬,既魔鬼又甜美,既猪蹄又长情的性格反差……

不跑题了,这部交响诗结构和主题上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疑问(Question)

第一部分(1- 46小节)出现在音频的开头到2分55秒处。两声机敏的拨弦声过后,弦乐立刻展示出贯穿全曲的一个动机(Motive),它非常简单,仅仅由三个音符(C-B-E)组成:

我建议大家记住这三个音是什么样的,因为之后它会变化成各种各样的马甲频繁出现。这倒不是什么特别的技术,很多人都会这么玩,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开头四个家喻户晓的音符也是类似的东西,它会作为素材在整部作品里变化着使用。

总之,大概贴一下这个动机和它的马甲,第一个是它本体,后面都是马甲:

就像开头弦乐的部分过后,你很快能在长笛那儿听到同样结构的回应(对不起这个乐谱下下来就这样高糊,不是大家撸多了):

之后弦乐与长笛重复了一遍相同的对话,再是弦乐组以更低的声音带上长号一起玩着几个音符,总之听上去它们都有很多问号。与此同时管乐们以旋律单调到发电报似的茫然声音表示他们啥也不知道……

这样的困惑一直持续到2分05秒处,可以听到铜管部分加入后雄壮而强烈发问,充满自信与力量。

第二部分:爱(Love)

第二部分(47 - 108小节)出现在2分56秒~6分33秒。主要「爱情旋律」出现在4分15秒处,被弦乐、竖琴、圆号以富饶的音效演绎。

在这段优美的旋律里,那三个音符的动机互相之间被塞入了许多东西,披上炫目的伪装:

第三部分:暴风雨(Storm)

第三部分(109 - 181小节)出现在6分34秒~9分28秒,动机变得快速而低沉,由大提琴演奏,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

后面大家很快可以听到,弦乐与木管乐器是怎样模拟出逐渐强劲的烈风的。而到了7分08秒,长号和低音大号吹出的动机带着暴戾而危险气息。

第四部分:田园宁静(Bucolic calm)

第四部分(182 - 344小节)出现于9分29秒~12分44秒。圆号引进了一段新的旋律,揭开田园平静动人的面貌:

之后双簧管把这一段重复了一遍,而单簧管紧随其后将它稍许改编。这里的动机变化挺大了,但依然可以感觉到潜藏的暗示。

10分58秒处,弦乐组把「爱」的旋律和「田园」结合在了一起,小提琴演绎「爱」,中提琴大提琴把「田园」衬托在下方:

笛子曲凉凉独奏_凉凉笛子独奏曲普_凉凉笛子演奏

11分26秒处会听到长笛与小提琴一起演绎「爱」的主题,换作竖琴来表现田园的部分。11分47秒开始,圆号与中提琴、大提琴来重复「爱」,12分13秒木管乐器和圆号会再齐奏同一主题。

第五部分:抗争与结论(War & Conclusion)

第五部分从音频12分45秒开始一直到结尾。一开头便能听到铜管乐战歌般的旋律。先是圆号+长号发起召唤(框内依然是三音符动机再度出现):

然后是低音大号的回应(也含有这个动机):

13分18秒处可以听到「爱」的主题再次出现,不过这段速度加快的齐奏伴随着打击乐器的声响显得比以往都要激动。

而14分08秒那儿会听到管乐齐奏再次将第一部分的「问题」重申了一遍。不过要比之前2分05秒的那次发问更为强烈。辉煌的结尾里不带任何犹豫的色彩,仿佛问题已经得到了答案。

《前奏曲》中对贯穿全曲的三音符动机的使用方式有一些贝多芬式的元素,然而这种通过花式玩弄动机让旋律产生不同情绪的手法,更大程度上受柏辽兹「固定乐思」的影响,甚至配器色彩上也溢着一股西兰花味儿。

这并不奇怪,魏玛年代李斯特终于认真开始搞管弦乐。受到柏辽兹这种先驱人物的影响太正常了,他一直认可那种技术革新,认为:「进步派作曲家们并不希望从巨人们已经开垦的土地上取得更多的收获,只有为新的思想创造新的形式,工作才能继续下去」。反正定情信曲+1……

以及《前奏曲》也有好几个钢琴改编版本。独奏是Karl Klauser改的,李斯特嫌弃他改的不好帮他修订了一遍:

然后钢琴二重奏版本,和双钢琴八手联弹版本都是李斯特自己改的,但是前者网易云竟木有,放一下八手联弹版本吧: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