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们的表现出现整体下滑的一期。

主要原因在于连续两天录制节目(1月20、21号两天连续录了第二期、第三期),歌手极其团队都非常疲劳。上台演唱那几分钟歌手还能靠体力和斗志顶上,但选曲、编曲改编等环节假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斟酌调整的话,就不免出现纰漏。往季这种连录两天的场次里,歌手们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失误,只是本季更明显一些而已。

一、林忆莲《Run》

原唱 Snow Patrol,原曲 C 大调,音域 G2 - E4,林忆莲版调至 bA,音域 F3 - C6

Snow Patrol 的原版《Run》是首很英式的歌,旋律简练、编曲规整、技巧运用得相对克制(比如音域和编曲层次对比),强调音乐的整体感,淡淡的颓中有正正的力。Sandy 沿用的是 Leona Lewis 的翻唱版本,此版的核心改动出现在于歌曲的整体展开方式,放弃了 Britpop 贯穿始终的节奏声部(打击乐组和节奏吉他),调整成了很明显的「由弱渐强」的结构:纯钢琴引入 - 加上淡弦乐 - 第一段副歌开始进少量的打击乐(只有镲)- 第二套主歌开始进入鼓组 - 各声部逐渐加力 - 和声加入(同时主唱进入尾段的高音区华彩)- 达到高点后只加了一个小的尾段,全曲就全部结束。编曲很像在搭积木,随着时间轴的推进,音乐的纵向层次逐渐增加且只增不减。

林忆莲和 Leona Lewis 的版本除了前奏和尾奏段落的安排稍有出入外,歌曲的主体发展线条基本是一致的。但这会给 Sandy 带来一些问题在于,1、主歌部分的音区过低,显得暗哑(F3 - C4);2、主歌段偏低会导致整体音区安排不合理,听众会感觉情绪高点迟迟不来,3、最关键的:情绪的收放循环太少、铺垫的段落太长、高潮又来得太晚(尽管最后给到了 C6 高音)——

这种结构从艺术角度考量完全没问题,从比赛角度看一定会吃亏。放张图吧:

钢琴曲尾奏怎么编_钢琴曲编尾奏怎么弹_钢琴曲编尾奏怎么编

简而言之,就是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面对一般观众最有效的收票手段(之一)就是制造情绪对比,从而为观众提供冲kuai击gan。与其把一个长段落(情绪闭环)打磨得缜密精致,不如把它拆成几个小段落分别做成包袱来得效果好。

二、谭晶《欲水》

原唱齐豫,原版 a 小调,音域 B3 - F5,谭晶调整为 #f 小调,音域 B3 - B5

谈及《欲水》就不得不提电影《天浴》。这是一部沉重的作品,用一位青年的挣扎与堕落,来展现一个时代的扭曲与荒谬,主题歌《欲水》也深深诠释了那种在煎熬中走向绝望的哀艳之美。

我原本以为谭晶会在原版的基础上更强化戏剧感、凸显作品的深沉与厚重——毕竟相较大部分流行音乐而言,民歌、美声这些唱法,以及民族传统音乐、管弦乐这些音乐类别,在表达深刻主题时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谭晶老师这版《欲水》和我想象得不太一样,她把作品改成了探戈——甚至在间奏处的花腔段落直接引用了 Astor Piazzolla 的《Libertango》。虽然探戈也是自带深深忧伤感的曲风,但探戈的炽热、挑逗和极具肢体感染力的律动,却和原曲(以及原曲所服务的故事情节)存在明显偏差。齐豫空灵虚弱的嗓音像是女主离世往生时的诀别,而谭晶老师在充满了力量感地呐喊(尤其是后半段的副歌)后的倒地,却给人以重生涅磐的感觉——被人欺凌压迫的女知青终于觉醒变身成了女战士,下一集就要和黑恶势力展开殊死斗争了。

当然,抛开和原曲的关联不谈,谭晶老师这版编曲和演唱本身的结构还是完整的,而且各种技法都围绕着现场冲击力的目的而展开(正所谓「杀人奔喉咙」),夺冠实乃情理之中。

三、狮子合唱团《百年孤寂》

原唱王菲,原曲 a 小调 / F 大调,音域 A3 - D5,狮子平移到了 f 小调 / #C 大调,音域 F3 - bB4,间奏和尾奏段各给了一个 F5

这首《百年孤寂》的关键在于「末世感」,不管是王菲的唱、林夕的词、C.Y.Kong 和 Adrian Chan 的曲与编,乃至整张专辑的企划概念(以及专辑内其他歌曲),都是以此为核心概念而展开的。彼时刚刚结束的亚洲金融风暴、真假难辨的千年虫危机,包括王菲本人当年的婚变,都成了这种「末世感」在不同角度的注解。

狮子这版《百年孤寂》增加了摇滚元素的比例,省略了一些过于细腻的段落,比如原曲中一些电子和采样音色,以及桥段和尾奏中颇有神秘感(源自增减音程的使用及调式感的游移)的弦乐主题;强化了失真吉他、节奏声部,演唱上也有所调整(比如增加了句内真假声切换)。「末世感」一定程度上被暴躁和力量取代,整体看来,音乐的力道用得更「实」,算是基本继承了原曲意图之外,又加入了自己的色彩吧。

如果要找问题的话,我感觉歌曲后半段在编曲上可以再重一点,比如前奏中就出现了的密集底鼓双踩,应该在高潮段再现啊。前奏已经有些金属的力量感了,到歌曲后段吉他 riff 和鼓组应该再予以强化(现在的版本感觉力度没给够)。

四、袁娅维《蒙娜丽莎的眼泪》

原唱林志炫,原曲 #c 小调,音域 #C4 - #F4,袁娅维版 a 小调转 b 小调,音域 A3 - E5,结尾处有个高音 E6

有些诡异的改编。

录音室版本的歌曲(尤其是 2000 年以前的华语流行歌,在作曲和编曲上总体克制),拿到音乐综艺比赛上唱,通常的改编思路就是:要么在原曲的基础上增强对比,要么只保留词曲把编曲(曲风、段落)推倒重来。

而 Tia 这版《蒙娜丽莎的微笑》,前半部分在原版苦情流行歌的基础上,向艺术歌曲方向进行了调整(用了钢琴加小提大提的配器,变速处理多),但行至歌曲的 2/3 处,突然引入了欢快的拉丁律动,此前所营造的情绪完全被推翻。两种毫无关联的情绪被强行连接在一起,难以自洽。除了会让观众感到无厘头以外,也不由得让人怀疑前半段的悲伤是否真实、怀疑后半段的兴奋是否真诚。查了查资料发现袁娅维 2013 年参加《歌声传奇》里就唱过《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个版本和本期的编曲除了前半部分抒情段的编法,以及后面高潮段落的节奏型略有出入以外,大体结构都一样。诡异感从那个版本就有。

五、迪玛希《The Show Must Go On》

原唱 Queen,原曲 b 小调 / #c 小调,B3 - D5,迪玛希在 b 小调转 c 小调 B2 - bE6

仍然是骇人的音区,B2 - bE6,三个八度加大三度(40 key),音域大概是一般的抒情歌的两倍还宽。不同音区之间发声位置切换得也极其连贯,各种大跨度音程跳跃也精准而从容。但相比前两场的表现而言,这场迪玛希的改编(主要是高难度的高音部分)和原曲的关联度有所下降。

第一期的《一个忧伤者的求救》,原版的音域跨度就已经足够大(两个八度加纯五度),他的高音都加在乐句的句尾长音处。一次在主歌段和副歌段连接处的属和弦 #F7,上行了一个分解和弦 ,唱到了全曲最高音 E6,一次在副歌中间的六级和弦 G,上行唱到 D6。他保留了原版的旋律走势和段落结构,只是在原曲旋律上行到最高点时,他又借着上行惯性再上提了好几度,虽然极值提升了不少,但原曲旋律线条走势不变。同理,第二期的《Opera 2》,改动就更简单,前三分之二的部分都完全 cover 原曲,只不过到了原曲升 1key 炫技时,迪玛希借着升 key 的惯性又多升了两个,原曲的旋律走势和段落结构均得以保留。

而这首《The Show Must Go On》,迪玛希对原曲的改动多了些。第一套主副歌的编曲有向抒情方向调整,主歌段下移了一个八度(从中音区移到了低音区),改了第一个副歌段的旋律。转调后渐渐切回摇滚,回到了中音区但开始改句子旋律。而后的副歌、桥段以及桥段后的副歌就开始加高音(比例逐渐增加),离原曲形态也越来越远。其实单看这些改动每一处都不算大,但累计到了一起数量就非常客观了,并且导致全曲没有一个副歌段(Show must go on 这可是点题 Hook 句啊)是完整遵循原版的,全都改过。虽然迪玛希的演唱技巧仍然很强大,但不免让人产生「原曲意图还没呈现好就急于开始即兴处理」的毛躁感。

此外,如果了解了《The Show Must Go On》的相关信息,就会感受到另外一层偏差——此曲创作于 1990 年,创作者虽署名为 Queen 乐队但歌曲基本是由Brain May(对,就是那个天体物理学博士吉他手)写给并未公布病情但已经身染重病的主唱 Freddie Mercury 的。Freddie 在录音时也已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整首歌也都笼罩在向死而生的沉重气氛中。迪玛希小哥的版本显然处理得过于生猛了。

当然,迪玛希本期在《The Show Must Go On》里强行加难度(甚至不惜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曲意境),也是可以理解的。本期节目录制时(1月21号晚八点多开始)现场投票的五百位观众理论上还没听过迪玛希唱歌(第一期节目1月21日晚上10点才播出),迪玛希小哥又是生面孔又是外国人,走个心万一没走到观众心坎里,被淘汰可就太得不偿失了。所以还是先炫技收技术票,音乐上有点小问题不会影响大局面。前两期连续冠军已经非常强势了,这期漏点破绽拿个第三名正好软着陆,安然下庄,开局堪称完美。作为 2017 年一季度全民老公,之后的比赛里迪玛希就是有观众印象票的人了(不管观众们是否承认,印象票是客观存在的),压力不那么大之后,选歌和改编上就会更从容。

技术和艺术是要彼此匹配的,正因为迪玛希的演唱技能太强大,导致能充分发挥他演唱机能的作品非常少(写出来也没什么人唱得了所以干嘛要写那么难?)。而这也就是之后迪玛希选歌改歌的难点所在。

六、 杜丽莎《Vincent》

原唱 Don McLean,原曲 G 大调,音域 D3 - E4,杜丽莎移至 bE 大调,bB3 - C5

先来聊聊歌手怎么抒好情。歌曲兼具文学性和音乐性,所以演绎歌曲时,除了字要念准音要唱准之类的基本要求外,歌手要把很多精力放在语音与乐音的细节表达上。一个很好的歌曲演绎窍门在于,开始演唱前先把歌词朗诵出来,体会了文字本身的韵律、节奏、语气之后,再把音乐层面的处理(音高音量速度音色)融入其中,这样一来对歌曲的处理就会更精细,也更能激发听众内心的想象(which is 共鸣)。而这也是考量一个歌手艺术造诣的重要指标(同样的作品 TA 唱出来更打动人)。

杜丽莎老师这首《Vincent》就很能体现她演唱处理的细腻。除了演唱自带亲和慈祥的语气外,自由节奏的处理也非常显功力——很多乐句都向后拖延了将近一拍,但在句首音推迟出现后,乐句马上又会回到它原本的位置,从而和其他声部接榫起来——这种「开头的字可能拖很久但后面的字却卡得很准」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形散神不散」。

能实现如此程度的速度处理,一来需要歌手有准确的内心速度,二来需要和众乐手有默契配合,最重要的是有作出自由处理的底气和分寸感——速度忽快忽慢但你却不觉得一惊一乍,这就是功力所在了。

但是这些抒情处理手法效果怎样,有个决定性因素在于,听众的关注标准与审美偏好。觉得其他歌手的竞演带劲的人,可能会觉得杜丽莎拖沓,但听其他歌手略感吵闹的人,或许会觉得杜丽莎从容。

七、张杰《很奇怪我爱你》

原唱张杰,原版 D 大调,D3 - D5,现场版音域同原版

《很奇怪我爱你》是一首很张杰的歌。他很多歌都让听众隐隐感到有些不对劲的关键之处在于:相对于歌词内容的浅显(比如这首歌词就有点像……刚恋爱的年轻人在签名里撂话?),音乐制作和演唱技巧的精湛反而会显得有点过于犀利,不免让人有用力过猛的感觉。当然这些歌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张杰也有自己稳定的受众,有这么一套稳定的生态闭环也是挺难得的。

张杰近些年也有不少音乐上的变化(比如前一段唱的《Give You My World》就很对我口味)。说唱方面,2015 年初他就和谢帝合作了使用四川方言的《闹啥子闹嘛》,而且张杰用歌词对网上攻击作出了调侃和反击。本场在歌曲尾段加入的 Rap 从立意上看,和那首《闹啥子闹嘛》有些接近。好了重点马上来了——

这版《很奇怪我爱你》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个段落从音乐形式到表达姿态的严重矛盾,前面还在一如既往地爱情正能量,唱完之后都走到台口了突然又折回来和台下听众互怼。画风如此迷乱所造成的分裂感,有如一边看着中立善良的微信朋友圈(新的学期我萌都要加油噢),一边刷着混乱邪恶的帝吧(壮士干了这碗热翔)。这不是展示双重人格,这已经是被内心的小怪兽搞到举止狂乱了——

但我认为最后一段的尴尬 Rap 好过前面那段大力恩爱歌,因为它真实,它有态度。张杰可能不想再躺平任嘲?也想 keep real 释放真我?Then do it。

这段 Rap 之所以尴尬就尬在歌词的直白(文本内容不够)和 flow 的单调上,而这些技术缺陷对于张杰这个级别的艺人而言并不是难事——以他的能力,好好学一段时间达到行业平均水准估计也不难,直接找嘻哈大佬 featuring 更快。张杰本人的态度反而是问题关键。

我倒是很期待呢。

八、赵雷《成都》

原唱赵雷,bE 大调,音域 B2 - bE4

细腻而真挚的作品。每个时代都需要有民谣作品去记录社会、批判现实。这是使命,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民谣的前提,更不该成为民谣音乐人的负担。赵雷很多的创作小而美,真诚、温暖。他歌里的《成都》未必是成都最迷人的部分,赵雷描绘的是他和成都之间的美好。

保证这份美好能够传达到听众心中(并激发出听众内心更多想象)的,除了词曲之外,是看似简约其实精致的编曲——赵雷自己带了鼓贝斯键盘打击乐双吉他三和声,还请了童声合唱(以及最后小女孩的点睛独唱)。乐队之庞大编曲之精细,感觉再多一个声部多一个段落,可能就难以笃定地归类成民谣了。

但赵雷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歌曲风格的相对单一、演唱技能的局限、对多元风格把握能力的不确定——不是哪一期都能碰见对手因疲劳而集体水准下降的(这首《成都》放在第一第二期竞演是不太可能获得第二的)。所以就放送心态积极应对,多展现自己吧。

三票艰难投给:谭晶、赵雷、林忆莲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