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浅析钢琴曲《兰花花》【作者】蔡【关键词】背景?意境?艺术审美?变奏【指导老师】罗文】引?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淀成的文化传统,将长期作用于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传承传统,需要个性与多样性,需要不断创新。中国的钢琴音乐是适应欧洲音乐的需要而产生的。到今天为止,最伟大的钢琴音乐也是由欧洲人创造的。然而,钢琴与中国人的音乐生活却发生了日益密切、有增无减的关系。这在中西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中,最令人惊奇和意义深远的现象之一。?其中,有三个因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第一,钢琴不愧为“乐器之王”,它无比强大的艺术功能,使它竟能适应远离它的诞生地的中国音乐发展的需要。第二,伟大的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为欧洲人写的音乐,同时也具备了超出欧洲的全人类的审美意义。第三,中国音乐有着自己深厚的传统,具有吸收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巨大能力。没有这三条,钢琴就不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来。?然而,钢琴来到中国的最重要的意义还不限于此。而是由此产生出来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中国的钢琴曲创作。新的钢琴音乐的创造是不同于欧洲音乐,她是中国音乐家对世界钢琴艺术的新贡献。

钢琴是立体、多声的乐器,当我们在钢琴上弹出一条中国曲调时,立刻就遇到一个如何处理多声结合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主要是单声的。欧洲虽然已经有了多声音乐的系统技术体系,但却往往不适合中国的曲调。打个比方,简单地用西方和声配上中国曲调,其效果就象一个人上半身着中国的传统服装,下半身着西式服装一样不协调。然而,我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钢琴作曲家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克服了这个难题,他们发现西方乐器,西方作曲技巧中的某些原理、因素,是可以用来表现中国气质的。同时,中国钢琴曲又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将音调中那纯正的中国味以及中国式的诗意和情趣所表达出来。它的美,本质上源自中国文化艺术中传神、写意、精炼的传统。?其中,汪立三于1953年改编的《兰花花》,就是一首深受好评的钢琴曲。《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钢琴曲以民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绪。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乐曲的主题音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板。?这个主题把我们带到陕北高原,那么遥远、那么迷人,也会想到兰花花是那么纯朴、美丽,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

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结尾深沉而又有遥远的感觉,仿佛暗示这是过去的故事。?一、兰花花的故事背景及意境兰花花原名叫做姬延玲,1919年出生于延安临镇,她到十五六岁时更是美丽娇艳,像雨后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因此才有了“兰花花”的美名。1936年春红军攻下了临镇,而在部队里有一位战士能文能武十分优秀。他与兰花花相恋并发誓终生相伴至死不渝。但是天公不作美红军奉命过山西东征,红军战士与兰花花也只有分离了。兰花花的父母知道了兰花花与人相爱的事儿,认为是败坏门风并将其强行嫁与恶棍任小喜,后来任小喜因抢劫杀人被处决,第二年,兰花花父母又把她嫁给一个麻脸的富人,兰花花日遭虐待,终日思念自己的红军情人,终于在1942年病故。红军战士在东征胜利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怕给兰花花带来麻烦而没有去看望她,在她逝世后悲痛欲绝,因此写下这首《兰花花》。兰花花的事迹上演了一幕活生生的现世悲剧,它揭示了旧社会下层女子悲惨的人生命运,反映了旧礼教残害人性、阻挠人的自由情感生活的现实。“青线线那个兰线线,兰个英英采,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这句歌词包含了十分浓重的民俗风气。

在当时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正是在这种物质生活中孕育了中国人的封建意识形态。?兰花花生下来了,似乎就是承受无法推卸的文化国度给她的悲剧,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过错是,她“实实的爱死人”。有人会问:“漂亮也有错吗?”有,确实可能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氛围中,人性的任何方面都是可以判罪的。兰花花的人生轨迹即实践于这样的“原罪”。“玉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梁高”。在封建社会中劳动是其重要的性质之一,是标志主体具备社会接受的素质。这里暗含的意思是,兰花花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善于劳作,绝对是一个好的“家庭把式”。因此社会对兰花花的评价为:?“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兰花花好。”?歌词中有这样一句,“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门。”其背后隐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歌就是情歌,这已几乎成为共识(当然如果仅是这样处理的话,也太过鲁莽),信天游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想象,在旷远辽峻的山间地头,兰花花和她的“情哥哥”在劳作中凝结于田苗子的情感游丝,荟萃于土豆疙瘩的纯然灵犀,以及高粱穗头的心灵契合。?而在兰花花进“周家的门”之前,还有与情哥哥送别的一幕。虽然歌词交待的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人感情的细腻。

后两句可以是实写,写兰花花借口回娘家,私奔到情哥哥家里,言呈心志,告以决心;也可以理解是兰花花幻想作自己携带食物去会情哥哥,以叙幽情。事实上,我们知道她的情哥哥已经当兵去了,理解作虚写更切合实际。我这里想重点提及的是那种男女之情所激发的强大的勇气。不论兰花花是仅有这样的意识,还是已经化作了一种实际的行动,都可以表明礼教在“性情的真表露”面前所暴露的致命弱点。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兰花花去找她的情哥哥,本质上是一种“违禁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情况就是提出婚姻自由的革命纲领,并矢志不移地推行。这在当时事实上也终于汇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洪流中。?回过头来再看《兰花花》,恰值于历史大变动的转折点上。兰花花的死,代表了旧事物的终结,预告了新事物的创生。可以说,《兰花花》是中国历史上礼教婚姻妇女的最后一幕悲剧,其存在价值正在于此。二、钢琴曲《兰花花》的艺术审美和演奏全曲采用了变奏曲式,在每一个段落的开始都加有一个标题,充分的体现了故事发展的情节和脉络,深刻地表现了劳动妇女反抗封建婚姻制,大胆地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斗争精神。作为演奏者,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与表现好这首音乐作品呢?下面我想从作品的每一个段落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1.兰花花该段有四个乐句构成,这四个乐句也是贯穿全曲发展的主题材料。从这四个乐句不难看出,第一句旋律是一种叙述性音调,?以D音为支点音展开的;第二句旋律线条下行,表现出一种感慨地音调:第三句旋律发展较为平稳;第四句则又是一种下行的感慨地音调。从演奏角度上来讲,必须抓住乐句的线条的走向,做出旋律的起伏;在节奏型的把握上,要重视第二句的附点节奏和第四句的16分音符给音乐造成的变化,体会到音乐松――紧――松――紧的弹性;触键上应采用慢而深的下键方式,把兰花花的旋律弹得优美、歌唱些。2?山歌该段采用了严格变奏的方式,右手的旋律移高了八度,左手则比右手晚近一拍进入。演奏时要充分的把两个声部的先后顺序体现出来,触键要控制的轻一点,表现出轻柔、飘逸的音色来。3.说媒连续快速的跑动16分音符是该段主要的特点。在演奏时应抓住乐句的走向,并把 2/4 拍节奏的特点表现出来。左手则是模仿梆子的声音。从音乐的 表现上,应着重突出两种音乐性格:一种是媒婆能说会道、焦急的情 绪,另一种则是突出兰花花内心的烦躁不安。4.逼婚左手连续的固定 低音进行制造的是一种昏暗、沉痛的音乐气氛。在这种背景下右手则 奏出一段凄惨、悲痛的旋律。

演奏时,应特别注意旋律里面的 16 这三个音所起的作用;在结尾处左手降mi、降 sol、降si 和弦对于旋律色彩的调节也应特别注意。5.秃坟(周老猴 子)从标题上可以看出兰花花所嫁之人是一个又老又丑之人,为了体 现着一特点,曲作者采用了大量不和谐和弦来表现此人的丑陋。在力 度上的安排上则为C 如何理解这个力度呢?我认为这里着重表现的是 此人内心的狠毒。在触键上要用整个手臂配合手指来演奏,声音要弹 得十分饱满有力。6.反抗右手在高音区刚劲有力的和弦和左手混厚结 实的八度是该段的主要织体。演奏时应借助身体的力量来进行快速触 键。一定要注意乐句的连贯性,充分的把兰花花的反抗精神表现的淋 漓尽致。7.自由该段采用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连贯起伏的大串琶音跑 动和左手在高音区奏出的清亮的旋律是构成该段的主要织体。演奏时 应充分体现出和声的交替和琶音的起伏,并且要把低音区的保持音和 高音区的旋律音做到遥相呼应。最终全曲采用慢板琶音的形式在不同 的音区再现旋律,令人浮想联篇,回味无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兰花花》的形式美在中国钢琴艺术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上个世 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是值得回味的。

尽管这一时期的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还存在诸多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在钢琴艺术的民 族化发展,以及对于后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巨大影像方面,却是功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 浅谈/B 一下 《兰花花》的形式美。第一、由一个“文献式的民歌主题”作为音乐 主题。《兰花花》是一首由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叙事性钢琴独奏曲。 全曲由主题(T)及六个变奏组成。全曲可以分成四个变奏组,及四 个部分。?作品整体结构及相关情况如下图?乐曲的第一部分是音乐抒 情而具有歌唱性,赞颂而略带怀想的旋律音调,彷佛述说着陕北地区 家喻户晓的一段令人难忘的爱情故事。第二部分音乐变化起伏较大, 整体上叙述和表现了兰花花坚定不屈,临危抗争的精神和气概。第三 部分音乐舒展而激动,右手在高声区弹出的“点状”音乐主题与左手 持续快速演奏的“托卡塔”遥相呼应,深切和欣喜的表达出兰花花热 爱生活,追求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的胜利。第四部分音乐是主题(T) 的减缩再现,双手在一连串的琶音中淡淡的结束,给人留下极为惬意 的想象和联想,令人若有所思,回味无穷。

《兰花花》采用民歌主题 音调座位作品“主题”,客观上看,这些民歌,不仅富有极其鲜明的 民族特色,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人民性,而且从音乐上讲, 其乐思想质朴,结构短小精炼,易于为音乐的扩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 间。《兰花花》作为一个上下句式8 小节的方整乐段,2/4 拍,慢板, 音乐风格也具有明显的歌唱性与抒情性。第二、采用“自由变奏”曲 式类型。在变奏曲式的写作样式中,一般有两种大的类型,即严格变 奏和自由变奏。前者包括了“固定低音变奏”“固定旋律变奏”和“装 饰变奏”三种。?一般来说,严格变奏的突出要求是“保留变奏主题 (T)的基本轮廓”;而自由变奏的突出表现则是:引进更多的新因素, 扩大音乐发展的起伏,强化各变奏之间的对比性和相对独立性,使用 更为多样的变奏手法,从而使变奏之间的音乐情绪,音乐性格和音乐 体裁的反差进一步增大。不难看出,《兰花花》采用的是“自由变奏” 的曲式写作样式,目的就是为了从不同的侧面(如力度、速度、节拍、 调性、织体、体裁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更好地强化矛盾冲突,塑 造音乐形象。第三、划分为“由四个部分所构成的三部性结构“《兰 花花》的结构布局,划分为由四个部分所构成的三部性结构。

对此, 我认为实际上是西方器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奏鸣曲套曲的结构 布局(即:第1 章―快板,第2 章―慢板,第3 章―快板,第4 快板)。与此同时又揉进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即四部性的结构原则,也就是起承转合原则。例如我国唐代的律诗和绝句的结结构原则, 也就是起承转合原则。例如我国唐代的律诗和绝句的结构原则,就是 这种四部性原则的最高体现,其他诸如民歌中的四部性思维也都俯拾 皆是。而这里的“三部性结构”,则主要体现为西方音乐审美观念的 结构原则。这一原则突出的表现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或者 “确立主题―远离主题―回归主题”。应该看到,这种三部性思维原 则和结构原则,不仅是人类早期的思维范式,是西方观念看待世界的 基本思维逻辑,同时也几乎是西方音乐构架一切大型作品的形式基 础。由上所述可以认为,这种由四个部分所构成的三部行结构的形式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