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人物访谈对话的是深圳大学音乐钢琴教授王昌逵,王昌逵教授很早就与音乐结缘,是红色土地培养出来走出家乡的钢琴教育家。他曾经在多地演奏原创钢琴曲《呼唤》,表达游子思念家乡亲人、呼唤美好未来的客家文化精神,此次访谈他向我们分享了很多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传递追求高雅、积极乐观的高雅世界观,饱含人生哲理。

人物介绍:王昌逵,深圳大学师院音乐系教授、钢琴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出生1955年,江西兴国客家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他担任中国乐器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深圳市乐器协会专家顾问、中国国际钢琴艺术节全国钢琴比赛总决赛评委、全国钢琴考级高级评委。他出版《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等音乐著作10部,论文68篇,6篇获国家级奖,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出版原创音乐作品集1部。他演奏的原创钢琴曲《呼唤》由中央、香港、广东等电视台录播。指导的学生参加国际国内钢琴大赛多次获奖。 2013年来,他为全国高校以及社会各界举行讲座60余场,致力于传播普及钢琴音乐文化。

吕明琪:王教授您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您和钢琴结缘?

王昌逵:我们5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几乎都有知青经历,但是学习钢琴的人却微乎其微,大部分人连听钢琴音乐会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学钢琴。我父亲是江西省兴国县文化馆从事书法和民间文学的艺术工作者,受其影响,我自然爱好文学和音乐。1976年8月在江西赣州市,我有幸参加了由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江西赣南知青音乐短训班,参加作曲系的课程学习。在小琴房的破旧钢琴旁有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平生第一次听到了钢琴独奏《黄河钢琴协奏曲》,那是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白发苍苍的女教授给我们演奏,他手背的青筋都暴起了,可是手却在琴键上飞舞,看得我眼花缭乱,听得我热血沸腾,钢琴把我带入了另外一个艺术世界,深深为钢琴的音乐世界所震撼,从此爱上了钢琴。第二年我上大学了,主修音乐专业,没有钢琴童子功,就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即使在夏天,小琴房没有电风扇,练琴练得一身湿透也没日没夜、不顾一切地练习钢琴。从此,钢琴一直在我身边,给我一生带来快乐和成功。

吕明琪:您后来一直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吗?

王昌逵:是的。我一直在高校任教音乐。我毕业后分到了江西师院井冈山分院艺术系,(现的井冈山大学)担任钢琴、作曲、合唱指挥、音乐教学法等教学工作,给我分了一台新钢琴,我还记得当时开心得不得了。在那里工作了8年后,1987年应聘到河北保定学院音乐系任教钢琴、作曲、教学法、音乐美学课,我的教学用琴全部是新钢琴,工作10年后,1996年应聘调入深圳大学师院艺术系,深大任教20年,除担任中外音乐史、合唱指挥课外,担任了9门钢琴系列群课的教学,包括本科生的课程:钢琴演奏、钢琴基础、钢琴文献与教法、钢琴即兴伴奏,钢琴弹唱,以及钢琴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钢琴演奏与教学理论、钢琴艺术史、钢琴音乐文化、钢琴文献导读等。我的钢琴研究生毕业后,2016年我就退休了,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做一些普及性的钢琴教育、钢琴音乐文化的讲座、以及钢琴演奏活动。如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大学、保定学院、井冈山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以及社会各界讲座。

吕明琪:您比较喜爱的钢琴家有哪些?

王昌逵:德国的贝多芬、舒曼、舒伯特,奥地利的莫扎特,波兰的肖邦,法国的德彪西、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等等。中国的殷承宗、刘诗昆、丁善德,年轻的朗朗等等。喜欢欧洲古典、浪漫派的钢琴作品,以及中国钢琴作品。

原创钢琴曲谱_钢琴编曲演奏_怎么编原创钢琴曲

与世界钢琴家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艾文纳吉同台演出

吕明琪:您为何选择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学术研究和普及传播?

王昌逵:我们明白,钢琴是外来乐器,优秀的钢琴作品是世界文化的精华。我觉得,作为中国高校的钢琴教师,不仅仅要传播国际钢琴文化,更有责任传播和继承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但是,我发现一个现象,学钢琴的师生,大部分人都喜欢外国作品,不太关心中国作品;有很多钢琴学生,连自己弹的乐曲的音乐形象和文化背景都说不出来,重技术轻艺术;对于钢琴创作、表演、教学、生产、传播等等文化发展的学术研究,研究的人更少。这是中国钢琴文化学术研究的薄弱点,而我觉得,这个时候也是最好的研究切入点。我用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这本著作,全书32万字,初步梳理论述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教育部社科中心将它列入“全国社科文库”项目,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出版后,有很多老师和研究生引用参考了我的拙作的观点,发表了不少音乐论文,我感到很欣慰。

我退休后又发现,社会上的朋友们都喜欢钢琴,但是感到钢琴音乐曲高和寡,没有多少热心的人来给与钢琴欣赏方面的指引。我退休后,时间上自由了,觉得应该将过去自己的研究内容稀释转向,做普及音乐文化方面的事情,可能更加接地气。我答应了各大学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举行了数十场钢琴音乐文化的讲座,讲解和演奏结合,大家还是很喜欢这种形式的。去年开始,我在公众号“钢琴驿站“,试着用最通俗有趣的语言,发布了十几篇古典钢琴欣赏文章,有图片、音频、以及我讲解和演奏分析的视频、演奏家的视频,读者反应非常强烈,我觉得社会大众对钢琴音乐文化的渴望是有需求的。

钢琴编曲演奏_原创钢琴曲谱_怎么编原创钢琴曲

2017年在中山大学讲座《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与作品欣赏》

吕明琪:音乐作品包括钢琴作品对疗愈养心有帮助吗?

王昌逵:音乐对人体和生物、植物是有影响的。据说日本有一种酒,它的名字就叫“莫扎特协奏曲”,在日本白酒界每次都获奖。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酒厂的老板喜欢音乐,他听说音乐可以对植物发生作用,于是用他的酒来做实验,他让地窖里的酒每天都听音乐,在固定时间放固定的音乐,他分了四个组,分别是摇滚组、日本民谣组、莫扎特组和浪漫派组,两年后检测,结果发现莫扎特组的酒最香,它的酵母产量最大,酵母延长的时间最长,那么,最差的是摇滚组。植物对音乐都是有反应的,更别提人体。去年因为疫情我在德国柏林的女儿家住了快一年,我查阅了有关音乐与失眠课题大量的资料,数据显示80后、90后的人群中失眠、焦虑不安、抑郁的比例很大,这样看来有大量的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无处发泄,饱受失眠的痛苦。音乐与心灵是相通的,是养心的最高级形式。我尝试着音乐缓解失眠的研究,方法是,选择合适的音乐,写成文章,在公众号“钢琴驿站”发布了8篇文章,将疗愈音乐分为新世纪音乐、钢琴音乐、交响曲管弦乐、民乐四个板块,读者可以选择性地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我在音频中做出听赏提示,结果不少朋友读我的文章,听我精选出来的音乐和讲解提示,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情绪得到舒缓,读者反应非常好,我觉得这件事很有趣,能够通过音乐来帮助他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吕明琪:您的优秀钢琴作品《呼唤》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王昌逵:这首《呼唤》的灵感来自于江西兴国客家音乐。我国历史上有五次重大的迁徙活动,即中原地区的人们因为政治动乱或者生活困苦等原因移居至南方,产生了“客家“这一族群,比如我的祖上就是从山西太原迁徙到江西兴国这里。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但是,以演唱的形式传播的广度不够,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客家山歌的客家话语言,受众不太听得懂。我思考,如果用钢琴来表现客家音乐语汇呢?现代外来乐器和客家音乐的融合起来,对于普及客家音乐文化,是不是扩大了传播的厚度?于是,我创作了钢琴曲《呼唤》。

(深圳大学王昌逵教授原创钢琴曲《呼唤》现场版)

我现在所在的城市深圳,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城市,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无论他们待在深圳多久,其实他们的文化的根依然在老家。当他们听到家乡的音乐时就会感受到浓厚的思乡之情,比如安徽人听到凤阳花鼓、湖南人听到浏阳河、江西人听到十送红军就会感到亲切。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解释,就是物理的声音具有强迫性的心理特点,音乐就是文化标志。我创作的钢琴曲《呼唤》取材于江西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表现了深圳人想念家乡亲人,热爱深圳、建设深圳,呼唤美好未来的广东客家文化精神。借《呼唤》的演奏,通过高雅的舞台平台来传播客家音乐文化。

怎么编原创钢琴曲_原创钢琴曲谱_钢琴编曲演奏

在深圳市乐器文化节开幕式名家音乐会演奏呼唤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