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牧童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初步了解乐曲的结构。

2.能够在听音乐的同时展开联想,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3.结合欣赏曲,了解曲作家贺绿汀的生平,并能哼唱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乐曲牧童,感受乐曲两种不同的速度与情绪,以及优美流畅的旋律所描绘的如诗如画般的童年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

导入语:“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度过这段欢乐的时光,你们欢不欢迎我呀?

生:欢迎。

师:在进入今天的新课之前呢,我们先听一段比较熟悉的音乐,听完之后要回答问题哦!

播放歌曲《紫竹调》

师:大家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生:紫竹调

师;对。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乐曲,,是一首笛子独奏曲《紫竹调》。

讲授新课

1.欣赏乐曲《紫竹调》

(1)整体欣赏一遍

师;现在再听一遍,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你刚才听到的乐器是什么乐器?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笛子

师:老师来简单介绍一下紫竹调这首乐曲的由来。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其词其曲,皆有浓厚的吴风。

师:整个乐曲能分成几个乐段?各个乐段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师:乐曲一般以六个乐句为一乐段,调式有规律地进行转换,旋律柔美流利。乐曲生动地表现了一对小儿女两情相悦的情景,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情趣。民乐中不仅有二胡、古筝、笛子版的《紫竹调》,还有民乐合奏曲《紫竹调》。抒情、悠扬、委婉的民间小调,极富江南乡土气息。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歌曲,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名字叫做《牧童》

师:再次仔细聆听歌曲,同学们听到歌曲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这位牧童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生: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师:同学们,在音乐中,节奏是音的长短组合。

出示切分节奏

XXX= XX+XX=X XXX

XXX

哒哒啊哒

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有色彩。

师:切分音的强弱规律:

师:我们来用手拍出切分节奏,完整的读一读。老师来完成第一段,大家完成第二第三段。

学唱高声部

师:学生跟琴演唱高声部第一段歌词,声音要轻巧,明亮,切分节奏的力度稍强,要唱的连贯一点。

师:学生跟琴演唱高声部其他两段歌词。、

师:学生画拍视唱高声部歌谱,注意切分节奏。

师:跟琴完整演唱高声部歌谱,注意反复记号

学唱低声部

师:边听录音,边思考:在歌曲哪个地方加入了低声部合唱?

师:边看谱边聆听录音思考:低声部旋律与高声部旋律是否有相同之处?它的节奏是否与高声部节奏完全相同。

学生画拍视唱低声部歌谱。

老师简介升记号,并指导学生练习演唱两组音2 —4 2 —#4 注意#4的音准。

学生跟琴演唱低声部歌谱,注意#4音准。

学生跟琴演唱低声部三段歌词,声音要轻巧,明亮,注意切分节奏。

和声音程合唱练习

1=C

3 4 | 5 6 | 7 1 |2 3 | 1—||

1 2 |3 4 | 5 6 | 7 1 |1—||

1 2 |7 6 |5—||

3 4 | 2 #4 | 5—||

师:与录音范唱合作演唱。

为歌曲加上声势动作或者打击乐器伴奏,变唱边表演。

指导学生运用乐器(三角铁(长 延音 两拍) 铃鼓(一拍) 沙锤(半拍) 双响桶(一拍半拍结合))

师:刚才我们演唱的是斯洛伐克这个国家的民歌,我们新疆,也有牧民,我们来听一听新疆的牧马少年他们唱的歌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反思

本学期开课进度基本按照课件安排,学生配合,经过听课老师反馈,教学设计略显枯燥,没有出彩点,课堂互动太少。

课堂驾驭情况反思

学生基本配合,教态,语言还可以,板书较少,基本按照课件进行,开课班级纪律表现良好,我采用比较多变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材与教学资源反思

经过多次修改,我在教参提供的教案里进行反复尝试和修改,与学生互动较少,如果利用音乐课特点,多发挥音乐课特色,会更好。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