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是冯子存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其原曲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一带,成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常用于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的伴奏。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创作背景

《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根据二人台牌子曲《碰梆子》改编而成,风格粗犷豪爽、热情奔放。该曲的原型最初是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来被山西梆子和二人台吸收,并作为戏曲情节中的过场音乐曲牌。在剧中,当该曲牌用来表现依依惜别或动情伤感的场面时,就用慢速演奏;当该曲牌用为表现亲人团聚或欢快喜庆的场面时,就用快速演奏。乐段由对比式的二乐句构成,后加一个带有尾声性质的c乐句

创作者简介

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

冯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冯子存从小学吹笛子, 冯子存 自十七岁后一直从事于地方戏曲“二人台”的伴奏工作。解放后参加察北宣传队,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引起了音乐界的注目,后调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通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冯子存在“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演奏的技巧极为丰富,变化繁多,除灵活运用吐、滑、垛音外,还与有揉、震、颤等音相结合,在气、指、舌三方面的运用也非常有特点。其创作素材多源于除二人台音乐和河北、山西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大都采用在同一主题进行变奏,音乐语言以对答、模拟为主。他是笛界壮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贡献的老前辈,无论他在笛子演奏还是笛曲创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为弘扬民族音乐做出了贡献。

乐曲赏析

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_笛子喜洋洋

该曲共四段,用到了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A段由两个主题(a,b)构成,a的素材富于诉说性,亲切委婉;b的素材与a构成对比,节奏鲜明,在a和b的素材中,音乐的发展手法多用变化重复。曲首采用散拍作为开始,前六小节速度很慢,节奏较自由,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在曲首还加入了夸张的滑音技巧,表现亲人之间告别难舍难分的情绪,可以想象出乡亲们握手依依惜别的那种朴实之情。而极慢的速度展开的旋律,表现出来了亲人之间互相诉说,亲切委婉。

尤其在第一段中第一、第六、第十小节的由“dol”到“la”的大幅度滑音加入了较大幅度的腹震音,体现了亲人理别时难舍难分而略带梗咽的激动之情。在第十九,二十小节里,两个加花色的低音“xi”,而且用无限延长的标记出现,更加生动的描绘了亲人之间久久舍不得离去的场景。 紧接着的第一次变奏是乐曲的第二段,乐曲的速度由原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了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心情。这个时候乐曲曲调优美逐渐发展到热烈而欢快,为后面的乐曲发展作出铺垫。 在第二次变奏,速度再一次提升,到了每分钟一百七十六拍这一很快的速度。乐曲的第二次变奏中,在第63小节出现了雀跃的节奏型。在第66小节出现代表情感欢快的三吐。这一速度进一步加快和三吐的应由,加之雀跃的节奏型之后重复出现,使欢快喜悦的情绪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75小节,在演奏的时候速度要再一次小小的提升,表现出亲人见面后的诉说键入深处。

最后一段,是在前两次变奏之后的再一次变奏,速度要求更快,气氛更为热烈。固定音型的穿插进行、花舌音的再次使用,使得整个乐曲到达情感的顶峰。

整个乐曲通过及其传统的、夸张的演奏技法,变化丰富的节奏与速度,“吐音”、“滑音”、“跺音”、“花舌音”等技巧的运用,充分的表现出了北方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社会价值

该曲于1953年由冯子存先生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大会上首次公演。演出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听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这次演出是竹笛独奏作品首次在全国性的艺术大舞台上演奏,因而被认为是竹笛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从此,竹笛被确立为一件独奏乐器,随之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竹笛独奏曲。

笛子喜洋洋_喜的笛子普_笛子喜相逢教学视频

戴亚,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竹笛学会副会长、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佛教音乐委员会委员。

演奏者简介

戴亚,196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7岁开始学笛,九岁起师从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1977年考入浙江省艺术学校。1981年在杭州“西湖之春”笛子比赛中获第一名。1982年分配至杭州歌舞团任独奏演员。198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曾永清、刘管乐先生。1990年毕业留校任教。1998年,被推荐至“文化部优秀演员”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毕业。他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获“三育人”称号;获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突出贡献奖; 2005年获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2007年受邀担任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佛教音乐委员会委员(佛乐器乐委员组)。

先后多次与世界著名的瑞典国家交响乐团、玛尔默交响乐团、英国ADDITTY弦乐四重奏团、意大利XENIA EESEMBLE弦乐四重奏团、荷兰新音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澳门中乐团等合作举办了笛子独奏、协奏音乐会,在国内外获得极高的声誉。2009年在全国首次举办了笛子协奏曲专场音乐会。此外,《龙之吟——戴亚笛子独奏系列音乐会》已在全国陆续展开。

曾应瑞典皇家音乐学院、歌德堡音乐学院、香港演艺学院、澳门演艺学院、新加坡艺术理事会和国内院校等之邀,举行大师班讲学、演出等活动。编有《中央音乐学院笛子考级教材》(国内版和海外版)、《中国音协笛子考级教材》、《笛子曲博览》,著有《三五七赏析》、《二凡的气韵》、《欢乐的牧童之乐曲分析》等论文。

赵松庭先生生前曾有过笛子向多孔形制发展的构想,戴亚秉承导师的遗志,在与作曲家们的密切合作中,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反复实践,在演奏中大胆地运用了改良八孔笛,拓展了音阶,使音阶更加完善,从而为笛子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独奏、协奏及作曲家的各种需要,开辟了新的领域。2000年撰写了《中国竹笛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的实践和思考》,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思考八孔笛的发展前景。2008年他完成了新课题《八孔笛——新改良竹笛应用教程》一书,使八孔笛的训练和演奏成为完整的规范体系,为笛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获奖情况

戴亚曾获:

1989年首届“山城杯”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笛子第一名。

1995年5月“国际民族器乐独奏大赛”笛子第一名。

1995年6月台北“第三届民族器乐协奏大赛”笛子第一名。

他是全国唯一的“民乐大赛”笛子三连冠获得者。

个人专辑

戴亚录制了数张笛子专辑CD唱片,并为多家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的笛、箫、埙、巴乌、排箫等独奏曲出版发行。有《楚魂》、《愁空山》、 《陌上花开》、《梆笛协奏曲》、《飘》、《牧童的幻想》、《陕北四章》、《胡旋舞》、《戴亚笛子独奏、协奏现场版DVD》合集等 。他致力于笛子协奏曲的开发,从1990年大学毕业起就与专业作曲家紧密合作,努力使中国竹笛的演奏向高品位、高尖端的方向不断发展,在笛子大型曲目方面填补了不足;多部笛子协奏曲经他首演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中部分作品已被编入音乐学院本科及研究生教程,协奏曲《陌上花开》、《胡旋舞》分别被指定为“金钟奖”和台湾协奏大赛笛子决赛的规定曲目。 2009年戴亚首次在全国举办了笛子协奏曲专场音乐会,标志着笛子协奏曲的规模已经形成,民族化的旋律与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已经成熟,从而为笛子艺术走向未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品风格

在戴亚的竹笛艺术世界中,你可以找到《秦川情》如火的炽烈,可以听到《荫中鸟》那清脆欢快的歌唱,体味《鹧鸪飞》的深沉舒缓、忧而不伤,感受《三五七》的热烈粗犷,流畅华丽,欣赏《欢乐歌》中明快的江南风情,浏览《姑苏行》典雅秀丽的古城风光。

京城笛王

戴亚的笛艺技术全面,刚柔并蓄,北方的豪放与南派的秀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其音乐极富感染力,有“京城笛王”的美誉。1999年,在日本鹿儿岛、福冈等地演出,吹奏的埙曲《苏武牧羊》深受日本观众的喜爱。

教学成绩

戴亚执教严格,教学成绩卓著,硕果累累,在海内外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其学生多人多次在重大比赛中获奖:

袁非凡获“第六届台北民族器乐协奏大赛”笛子第一名。

蒋宁获“第九届台北民族器乐协奏大赛”笛子第一名。

侯长青获“国际民族器乐独奏大赛”青年专业组笛子第一名。

李乐获“2007-CCTV中国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笛子第一名。

胡玉林获2008第三届民族器乐大赛“文华艺术政府奖”B组第一名。

张莹莹获2008第三届民族器乐大赛“文华艺术政府奖”青年专业组金奖。

李乐获2009年政府最高奖“金钟奖”笛子比赛金奖。

赵逊获2009年香港首届民族器乐比赛笛子青年专业组金奖。

吴樟华获2009年香港首届民族器乐比赛笛子成年组金奖。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