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太极二胡曲子_太极拳二胡曲大全_好听的太极二胡曲

拾絮(1):(视频略)某演奏家演奏《葡萄熟了》。

吕痴:这位演奏家,演奏状态十分难看,太不舒服了。应努力训练,达到看着舒服,听着好听才是哈。

朱万斌:过去好像看到有一种美学观点:(舞台上)任何多余的动作都是不美的!

如果动作不是内容的必须,就属于多余,多余就是不美的!

赵志扬:万斌:是的!这个“多余”的“度”把握,也是一个是否上档次的问题,闵惠芬老师是最好的榜样!

穆祥来:有点难!闵老师的功夫太深,不太用表演了。

吕痴:演奏应自然些,搞得那么夸张,就会失去作品的本意,别人看着不一定会感动,相反会对其演奏存在担心的感觉。

赵志扬:神、气、动态、声音,是一个从内到外存在于一定的气场、空间的整体。哪里有别扭的东西,都影响其尽(近)善尽(近)美!

关铭:舞台表演,因曲而異。做到自然大方,琴人合一。可称为演奏家!

金陵居士:其实我很赞同朱老师意见的,于红梅老师拉琴的台风看着就挺舒服的!没有夸张的动作,但拉的曲子非常美!

吕痴:自然产生美!

穆祥来:张尊连先生的演奏与台风就非常协调,有大将风度。听他的演奏后,我命名为:学者风范。我是看了音乐会之后,才开始仔细看节目单,然后再记住这位演奏家的。

朱万斌:高度赞同穆老师对张尊连老师二胡演奏的定位!2006年《中国二胡》第三期刊登的《论蒋派二胡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中,本人也对张尊连老师的二胡演奏有过类似的认同。

朱道忠:自然產生美。其相反便是:做作產生丑。

所以,美人不知自己美,故行藏舉止,自然大方,是為美。

醜陋者,往往顧盼自得,扭揑作態,俗不可耐而不自知。

因此,台風問題,是整個音樂演繹中不可分割和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于、張的台風都是比較自然的。

吕痴:道忠老师说的全面。于、张二位老师在舞台呈现方面很得体,道法自然。

穆祥来:张尊连先生的演奏,就是在客观的展示由二胡来体现出的音乐,并非加上肢体来表现音乐内容。任何的演奏用肢体都无法表现音乐内容呀!尽管你愁眉苦脸或什么的,都代替不了声音的含量!

太极拳二胡曲大全_好听的太极二胡曲_好听太极二胡曲子

拾絮(2):(视频略)某演奏家演奏《蚂蚁》,舞台上许多小朋友扮演“蚂蚁”伴舞。

关铭:演奏二字,演在先。说明要有表演成分,这个度一定把握好,不能嬉皮笑脸,也不能呆若木鸡!

二是奏,这是真功夫。奏出技术,奏出灵动,奏出韵味,奏出内涵!

没开弓之前,滿地找蚂蚁式的表演有点夸张!成了转轴拔弦三两声,末成曲调先有情了!

吕痴:关老师!蚂蚁那个没法看,很可怜!这种表演像杂耍,并没有什么艺术性。我认为二胡界应该杜绝那种表演!感到很丢人!

朱万斌:关老师,二胡只充当了配音,“蚂蚁”伴舞才是主戏。

关铭:今天才明白“喧宾夺主”的真正含义了!

朱道忠:你們誤會了,那不是二胡獨奏,那是啞劇表演,二胡是配音。

朱万斌:严格讲,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波通过媒介传播,闭着眼睛可以获得美感;看不到形体的音乐作品到处都是,见其形不闻其音的“音乐作品”是不存在的,因为形体不是声音传播的媒介。

听《高山流水》不用去想象当年伯牙有什么形体表演。当然从舞台看,适当的形体“表演”有助于音乐表现及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形体表演也只能限于有助于音乐表现及对音乐的理解。喧宾夺主的形体“表演”让音乐退居从属地位,台下坐着的将不是听众,而是观众!

如前面的《蚂蚁》中的遍地“蚂蚁”,那是“哑剧”(道钟先生定位),二胡只是配音,台下只有观众!

关铭:用二胡这件乐器可以讲清楚的事,就没必要烦劳他人,是舞配乐,还是乐伴舞?

胡友调侃:

甲:那蚂蚁有时候天上也有似的,可能是演奏者后背也有,后背有些发痒。

乙:哈哈,蚂蚁就会到处乱钻,太有道理了!

丙:这种表演是由于被蚂蚁爬满全身造成的。必然全身发痒,引起抽搐。

丁:一看就知道是佛教徒。佛不殺生,所以首先要看清楚腳下有沒有螞蟻,不要踩着了。

(不针对任何人,只就二胡演奏中的某种“形体表演”而言)

朱道忠:於是在舞台上剛坐下來,第一個動作,就是低下頭,尋尋覓覓。也不知是椅子吱吱作響,還是胡琴唉聲嘆氣?總之,這個尋蟻避步的配音也算天衣無縫。接着一路的演繹,視覺的享受,已經顛覆了聽覺的功能。這真是一個奇蹟呢!

赵志扬:在音乐会上的聆听和放碟等纯听觉的欣赏音乐效果是不同的。一方面因音乐会现场的氛围,另一方面便是我们现场的欣赏是一种视听同步。

我们在听到美妙动情的琴音的同时,也极近同步地看到了一种由意(发)经气(气载奏者之意)注入振体并瞬间被共鸣后,传入到欣赏者的感官的过程。之所以动人,乃因冲击振体的气并非生活中、大自然中一般的“气”。而是一种足足地带有意念,甚至牵系魂魄的生命之气。

关铭: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氣場吧!

赵志扬:但奏者在台上则是极尽全力在觅曲之灵,随其迹,一路不断在调控着气场,免出轨,又不断蒸腾生发着由“曲(谱)”(源)原发出的意之气。因此而使个人的气场和场所群聚的气场,处于一种特定(曲谱规定了主要规模等)又骤变的、动感极强的气场氛围。而透过奏者的动态,我们或多或少会感到点这样的变化。这就比单纯地听碟,感受得更立体性(化)些。

牛中国:“气”调节了运弓发音的音色、力度和速度。由于“调息”的原因,调动出了三种力量,即:腰腹的支持力;两手的运动力;全身的感应力。而这三力之合成并有机协调地变化,能有序有致地促使演奏者的运弓发音如有神助,变化无穷:强如“高山坠石”,弱如“天衣”轻移,连若行云流水,断时余音袅袅。并可使演奏者得心应手,全身动作协调,给人以美感。

赵志扬:如此协调美妙的琴音,必然是协调舒展的动姿引气于曲折蜿蜒之中或如挥毫遒力的释发间!故而,同感声之“形”和“气”之“声”,更能进入骨髓魂魄同鸣同频的佳境!在笔歌墨舞、弦吟墨啸的中国传统艺术中领悟艺术的美,人生的美!学中国音乐、中国传统艺术必须整体修炼,整体感悟!

牛中国:“气”调节的运用,可促使演奏者随着气的引导产生内心歌唱,而这种内心歌唱同歌唱相比,除有声无声的区别外,内心的音乐律动是相同的。有了这种内心歌唱,往往可使人进入角色、声情并茂,可使动作与节律统一,“手语”与“乐语”相伴,完全可以消除那种音乐与动作分家的弊端。有一位音乐大师是这样总结的:用“调息法”促成的内心歌唱的功效、内心歌唱率两手、声情神韵样样有。

太极拳不带“气”就是太极操;书法、绘画没有“气”则不传神;二胡没有“气”就是死了。运用好“气”修炼内心的恬淡虚无。

赵志扬:可溯源于“周”的诗、乐、舞、声、形一体的“乐舞”为什么至今还有活力?正是“形、声、气”有机合体的生命力之所在!

朱万斌:“气”这个东西顺则生,逆则死;亏则虚,盈则溢!

关键是:法于自然,施于有度,则为道;法于机巧,施于泛滥,则为妖。

赵志扬:社会不断发展,艺术形式也在拓展融通之中。目前光怪陆离的融合跨界令人眼花目眩!但对有益的、符合艺术规律及其发展规律的拓展,我们还是应以开放的姿态予以鼓励、理解!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