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派笛曲《喜相逢

孟繁珍

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710054

竹笛独奏曲《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根据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改编而成的一首具有浓郁北方风格的梆笛独奏曲。这首曲子原本是内蒙古的一首民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一带广为流传,后成为二人台、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一种过场音乐,并作为戏中抚灰尘,角儿入洞房等动作的伴奏。这首曲子的结构是民族器乐曲中常见的一种变奏曲式结构(A,A1,A2,A3)。整曲围绕A乐段难舍难分,A1乐段久别重逢,A2乐段返回家乡,A3乐段全家团圆四个部分,用不同的速读和加花变奏,塑造了一副离别与相逢的场景,从而展现出亲人依依不舍与再次相逢的心路历程。同时,它也是一部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具有“乐画”性质的民乐作品,在演奏前一定要切身体会冯老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脑海中所想要表达的画面。从而将冰冷的音符转化为动人的旋律,而转化他们的工具,便是演奏时的“情感”。因此,要想完成这一独特的北方音乐风格作品,表演者必须充分掌握作品技巧中的运用,认真研究,把“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才能使表演动人。

一、竹笛曲《喜相逢》的介绍

(一)《喜相逢》作者简要介绍

冯子存,竹笛北派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初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冯老小时候就开始吹笛,他17岁左右便从事地方的曲种“二人台”的伴奏活动。解放之后来到华北宣传队后,上世纪50年代参加全国民间歌舞表演,得到音乐界广泛关注。之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长时间的教学与表演积攒了大量的经验,在内蒙民歌、张宣地区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根据“二人台”音乐风格,“冯先生总结并发展了北方竹笛的演奏技法,他的发音既响亮又清晰,具有典型的北派特色。它的演奏技法是非常多样,除了灵活地使用舌吐音,指滑音和手剁音之外,还有揉音,震音,颤音等音的配合使用,并且在竹笛手指,气息,舌头三者的运用上也独具一格”。其主题材料大多数来自除了“二人台”,冀晋等地区的戏曲和民间乐曲,他的创作主要来自同一个主题的加花变奏。音乐语言主要是模拟和对话。冯子存先生作为北派竹笛演奏家的代表,在竹笛的吹奏和编创方面都具有着很高的造诣,为中国竹笛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背景

冯老在建国初期,调入中央歌舞团担任独奏的11年工作当中,在演出之余不断地学习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本曲即为冯子存先生根据二人台的曲牌《喜相逢》,改编而成。在音乐家方堃先生的帮助下,冯老将原本演奏的曲谱不固定,即兴成分很浓的《喜相逢》与《放风筝》(1953年创作)两首曲目一起固定成型。本曲的改编成功也代表着我国竹笛曲目的编创走进了新的时代,从此竹笛被确立为一件独奏乐器,随之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竹笛独奏曲。

(三)竹笛曲《喜相逢》的创作特点

在演奏二人台牌子曲时,梆笛通常会挑“尖”音,刷“花”字,忽断忽续,在民间乐曲中,笛子就是“骨”,所以在演奏二人台风格作品笛子多具特色。本首乐曲以二人台的音乐风格为基础,总结和发展了北派梆笛的演奏技法。冯先生想要用梆笛来“唱”歌,不仅要唱的像,还要唱得好,其完整的发挥竹笛的功能,具备了北方梆笛的典型特征。表演技巧上也多姿多彩,比如在“花舌“的运用上,稍长,稍短,忽密,忽稀,一软,一硬各种的技巧应运而生,还有在“剁”音的技法上,发展出“软剁音”,“硬剁音”,“连剁音”,以及灵活运用吐、滑、叠外,还结合了颤,揉、抹、震。最基本的气、指、舌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其创作素材除二人台音乐与河北、山西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外,大多来自同一题材。音乐语言主要是对话和模拟。

二、竹笛曲《喜相逢》演奏中的技巧以及曲式结构分析

(一)难舍难分

第一段开始,先是散板的一种形式,速度较慢。第一段第一个音开始,就运用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历音”,全曲运用筒音“2”的指法,由半孔c3向下到e2,记号为

,这个极有力度的音头表现出北方音乐的一股韧劲与呐喊,并且在全曲中关于到e2的音基本都用到了历音技巧,极具特色。那么接下来就是花舌了,紧接着在第三小节,一个两拍的c2,运用到花舌技巧,记号为

,并且表现出来是c2-a1-c2滑音加花舌,在两拍要结束的时候音再次滑向a,通过花舌的运用,给乐曲似乎带来了一丝俏皮,灵动,类似于对话似的风格,也是第一句的结束,并且定下来全曲的主题风格。(如下谱例所示)

接下来,在上板之前,速度提升到63,开始出现单吐音,例如这句,每个音都运用单吐演奏,演奏时舌头会相对靠前,每个音都要是有力的演奏出来。(如下图谱例所示)

在进板之后,在15小节,运用到一个筒音花舌上行滑音的技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紧接下来的吐音开始运用连吐,与之前干净有力的单吐产生对比,所有的旋律都像是在对话,让人身临其境。(如下谱例所示)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