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6期摘 要: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民歌改编钢琴作品易于传播,易被接受,能够保持原有民歌的色彩,不受体裁、演唱形式及地域方言的影响,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成为普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良好教材。通过钢琴改编的民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是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给民歌赋予了新生命力,本文就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特点进行论述,阐述其时代特征。关键词: 民歌;钢琴;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地域;方言;传承作者简介: 王莹,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吉林通化,134002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国民歌改编钢琴作品演奏研究“(编号:2014N395)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歌源于人民生活,又为人民生活所用。其本质特征是口头传承,不断演变发展,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曲调和演唱与当地语言密不可分。由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能够保持原有民歌的色彩,不受体裁、演唱形式及地域方言的影响,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易于传播,易被接受,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成为普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良好教材。

通过钢琴改编的民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是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给民歌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力。1934年,由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宁倡办了中国钢琴史上首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 《牧童短笛》等六首中国风格钢琴曲脱颖而出,拉开了中国钢琴的序幕。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钢琴作品的典型风格,旋律清新、曲式简洁。魏延格曾在《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一文中写到: “欧洲的音乐理论大体上是可以和中国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但是不能生吞、活剥,必须以中国审美之‘胃’给予消化。实行中西结合,是发展中国新音乐的有效途径”。1992年,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中国独奏音乐会之后,众多民众了解了肖邦、格里格等作曲家的优秀作品,究其原因是理查德?克莱德曼将古典音乐中的旋律为基础,并加以现代技法的改编,使古典音乐旋律突出化、和声简单化,并充满了现代人所喜爱的诗情画意,音乐或轻松优美、或激昂动感。纵观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不断出现在专业音乐会中、综艺活动中,深受专业人士及普通百姓所喜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由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易于传播、易被接受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特有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地理环境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表达情感的差异,影响着各地群众的性格。区域性环境、区域性语言(即方言)、区域性文化、区域性传统艺术的特殊性,又形成风格迥异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歌舞和民俗歌曲。民歌地区性风格与方言紧密相关,特定方言唱出了地方风韵;民间音乐的音高概念与西方音乐不同,具有“音腔”的特点,不能用西方的“固定音高”来对应,个性很强,如果这种个性被外来音乐文化同化,就将失去音乐审美价值及古朴的中华风韵。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不受方言和地域的的影响,更易于演奏和交流,其所具有的地域音调特色、多种调式结构在改编的过程中得以保留,建国后出现的丁善德的钢琴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牧歌》、 《玛依拉》、 《新疆好》等,均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佳作。由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短小精细、旋律好听、调式多样,音乐语言清晰,具有丰富的地方色彩;伴奏织体简单朴素,复调手法新颖,简洁、短小、由浅入深,非常适合普及,学钢琴的儿童自幼便能熟悉我国民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种下民族音乐的种子,可谓钩深致远。二、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能够保持原有民歌的色彩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民歌的色彩即民歌的地方情调。由地理环境、社会背景、风土人情、人民性格气质、文化背景、语言、传统艺术及民歌自身的音阶、调式、旋法、特征乐汇、演唱、唱法、润腔等因素综合而构成;色彩有物质属性的一面,也有对比和感官效应的一面,色彩是区别异地民歌的标志,也是体现地方风格神韵的物质外壳,语音、语言和音阶、调式、旋法、演唱等等则是构建色彩的建筑材料。

剖析民歌色彩构成要素,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古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人民性格和传统艺术等是区域性文化生成的基础;语言、歌词内容、歌唱者的素质和情绪是民及其色彩生成的直接基础;音阶调式是其内部结构性特征;演唱和润腔则是其外在表现特征。语言集中体现了社会变化发展,以区域性方言为基础,结合地理环境、民歌谱面和演唱四要素基本上能够体现其色彩特点,声调和语调影响曲调,语音和声韵影响演唱吐字及演唱的韵味风格,因此,各方言区对声母、韵母发音的差异,形成了各地民歌和演唱韵味风格的重要因素。钢琴改编的民歌作品不受演唱的场地及演唱者的情绪和嗓音的差异的影响,在保留原有民歌韵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写作的手法上,可以充分发挥钢琴乐器的优势,采用与时代风格相结合的和声、织体语言和旋律因素,形成了与民歌在同一色彩区内,同一品种,同一首歌不同风韵的重要因素。三、民歌改编的钢琴曲不受体裁、演唱形式的影响手法新颖影响久远民歌按体裁区分有号子、山歌、小调等。号子曲调流畅悠扬,开阔宽广,结构短小,上下句对仗,常有“哎嗨”、 “哎吱”、 “哎嗬嗬”、 “嘞衣哟嗬嗬”等之类的衬词,以补充唱词结构,抒发情感。劳动的律动性,决定了曲调的律动性,多为嘹亮、高亢、富有山野风格。

山歌以抒情见长,以不同的音调、音腔和内容,抒发唱者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号子是“劳者歌其事”,山歌是“山野之曲”,小调则是“吟唱”、“民谣”、 “舞歌”和“里巷之曲”,是城乡人民以事赋情创作的歌曲,它有广泛的社会性。有反映农民、工人、小手工业者、商人、城市小市民生活的,还有反映宗教、民间风俗的也都有之。小调不仅广泛反映历史题材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广泛深刻地反映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建国前后,在各个历史时期各地人民都运用小调填写新词演唱,强化其娱乐和教育作用,充分发挥了它在宣传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如《茉莉花》不仅江苏人喜爱,外省人也喜爱,使其不胫而走,流传全国,饮誉海外。半个世纪以来, 《茉莉花》这首最具江南风味的民歌以钢琴曲、抒情乐乃至散文等不同的形式四处传播,流传四方久唱不衰,成为中国民歌的一个标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结合了我国人民热爱歌唱、善于歌唱的特点。克服了形式复杂多样,种类繁多的不利因素,将我国各地常见的山歌、渔歌、小调、舞歌、习俗歌曲、儿歌、劳动号子、唱诗、生活音调、宗教歌曲等十几种类型较完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改编后无论是曲调、节奏或是调式,仍然保留了鲜明的原地方性色彩,易(下转第 2285页)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时代特征王 莹艺术探索2287 · ·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