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个『听』的单元,放上什么样的一首乐曲和大家赏析呢?我想,应该是最著名的二胡传统曲目《二泉映月》。

50年代阿炳珍贵历史录音

《二泉映月》,作者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作为民间艺人,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的心灵。

今天,我们欣赏到的是阿炳的原声,以及由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也是我的恩师田再励教授演奏的《二泉映月》。

第一次接触《二泉映月》是在我10岁的时候,当时觉得很简单,一个星期便练下来了。当时听了很多版本,其中有阿炳的原版。可以想象,10岁的我对阿炳的感受是一种不屑的,觉得音色也是很粗糙,音乐的感觉也不优美甚至很干瘪。所以自己在演奏的时候很随心所欲,还有一种故作的悲情。

第二次演奏《二泉映月》是在13岁,那时候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会有接见外宾的演出,临时安排我准备了这首曲目。那个时候我开始有意识的去模仿阿炳的演奏风格,但更多还是主观见解上的悲情,还带了些许优美。

后来的很多年,二胡有很多新创曲目,从一些移植曲目到近些年的现代作品。技术越来越高,曲目越来越复杂,二胡音乐中仿佛多了些消纵即逝,少了些恒久性。而大家能记住的二胡经典曲目还是那首经久不衰的《二泉映月》。

我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后,回到学校最想重新拾起的第一个曲目就是《二泉映月》。田再励老师让我听了很多阿炳的作品,从二胡曲到琵琶曲,从文献资料到电影。在古代记载音乐的文献中,有很多看似夸张的描述,比如说,湘西的鼓王击鼓震天,可把山给震动;又有说孔子抚琴,从初知道细微,最后连作曲者的样貌都可以从乐曲中感受到。而我时隔10年再去听阿炳的音乐,已经不是初听时感觉到的悲伤或抒情,他的音乐是朴素的,甚至是直白的,没有过多的滑音,没有故作的伤悲,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表白。虽然在每一段“3 535 2321 61 6 1”乐句中一定会出现一种渗透到听着骨子里的凄凉感,但这种凄凉的背后却是一种刚毅,一种对世人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甚至是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无论是阿炳的二胡还是琵琶,都很明显的体现出阿炳一种对世态炎凉的不屈服,对自己内心自由的一种倔强!

当我静下心把阿炳的《二泉映月》细细品为,从最初的模仿到把阿炳这个角色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才发现好难好难,比方说:每一个音符都需要运气,不然录下来自己听,会觉得很薄很干;几个代表性的音,一上来揉弦反而是“松”的状态,随之不揉则是“紧”的表现;很多音不揉不滑,声音带种余音绕梁感,虽轻但是是有骨头的,是有内在的等等。这种拿捏拿捏仅靠模仿做出来很生硬,只有练到自然而然的内心掌控和思想感情的表述,听起来才觉得是那么回事。

不得不说,阿炳是伟大的,他的作品值得每一个民乐人深思,深悟。他的音乐是在乱世中一种深刻的低吼,没有嘈杂,安静得让人心疼让人为之一震。

一个这样值得敬佩的音乐人,我们应该去把他的音乐传承,而不是为了满足所有浮躁的心去刻意改变他的本质。阿炳的音乐是客观的、历史的、有灵魂的。

国产经典老电影(二泉映月)郑松茂 袁梦娅主演 八一厂出品

闵慧芬演奏,两个不同的版本

请欣赏其他版本的二泉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