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伊山”情缘

凌奉云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古笛“柯亭笛”,制造者是东汉大儒蔡邕。

古曲《梅花三弄》,作曲者是东晋大将军桓伊。

桓伊用柯亭笛吹奏《梅花三弄》,使之成为千古绝唱,后被当代华人女作家琼瑶(衡阳县人)写成同名小说,继而拍成电视剧,其主题金曲《梅花三弄》竟与原作高度契合,至今流传甚广……

这里的名人、名笛、名曲,都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伊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其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和悱恻缠绵的故事呢?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据《蔡邕传》和《世说新语》记载:东汉末年,名臣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善辞赋,精书法。因生性耿直,上书论朝遭陷,曾被革职流放。

一日,蔡邕投靠好友来到浙江绍兴柯桥(绍兴辖下的一个区,当时称高迁),夜宿竹亭,夜半风起,偶听亭内发出美妙悦耳之音,仔细一看,原来是“竹亭”第十六根竹椽经风吹所生。拆下一看,其大小、圆直适度,纹路、质地优良,属制作良笛的上等材料,凭着音乐大师的灵感,乘兴制笛,果然非同凡响。从此,蔡邕笛不离身,用笛声来演绎江南的秀丽景色,排遣内心的苦闷寂廖。后人将此笛称之为“柯亭笛”(简称柯笛)。优滔《长笛赋序》云:“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其声独绝也。”一代名笛从此问世。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蔡邕虽满腹经纶,却命运多舛。唯一的女儿,一代才女——蔡文姬也同命相怜,饱经磨难。史书记载:蔡文姬天生丽质,幼年早慧,不仅学识过人,且具有超凡的音乐天赋。年轻时候的曹操曾拜蔡邕为师,因过从甚密,不久便见到小师妹蔡文姬。曹操十分倾慕文姬的才貌,文姬对曹操也颇有好感,只因曹操出身卑微且一直在外征战,而错过了这桩旷世奇缘。之后文姬嫁给了大学子卫仲道,成婚后,夫妻恩爱,家庭幸福,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卫仲道便因病而亡。丈夫死后,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堪受辱,便回到娘家。恰在这时,其父蔡邕因在司徒王允座上,感叹董卓被诛而遭陷害,随后死于狱中。夫丧父故,大厦倾覆,原本养尊处优的蔡文姬,从此,无家可归,浪迹天涯。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在胡兵的一次抢掠中,混杂在难民中的蔡文姬,被掳并带到南匈奴。年轻貎美的的蔡文姬被左贤王看中,成为王妃并生育两子。

转眼就是十二年,当年青春年少、风流倜傥的曹操已是权倾朝野的魏王,但他却放心不下年少所爱。当得知蔡文姬的遭遇后,便派出屯督尉董祀,不惜血本将心爱的她赎了回来。归来的蔡文姬虽风韵犹存,但已两嫁,处于矛盾心理的曹操没有将其留在身边,而下令将其嫁给了董祀。年轻、帅气、还是处男的董祀觉得自己出力不讨好,换来一身骚,很不情愿,但又不敢抗令,只好敷衍、凑合。曹操看到不曾和谐的蔡董婚姻,设局判董重刑,让蔡来求情。获救后的董祀,十分感念妻子的恩德,尽释前嫌。多年以后,带着妻子溯洛水而上,隐居山林,休养生息,从此举案齐眉,白首不离。以后的以后,其后裔为躲避战乱,再度迁徙隐居伊山,其中董梅就是他的后人。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位于衡阳县东北部的杉桥镇,有一座群峰环抱的小山,叫云锦峰(因恒伊幼年在此读书习武、晚年在此隐居又称作伊山),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此处风景秀美。从呆方公路进入伊山地界,一条由南向北、蜿蜒曲折、随峰迂回穿行山间的悠长峡谷,直抵“伊山寺”(原名叫云锦庵,建于魏晋,毁于动荡年代),沿途沟壑纵横,双岗若凤,古寺双泉,流水潺潺,青山如黛,别有洞天。特别是初春时节,沿着山间小路,漫步云锦峰麓,仿佛头顶一片蔚蓝的绿茵。登上山岗,四处眺望,薄薄的云雾缓缓升起,转而变成白絮,时而涌上山岗,时而俯冲谷底,那云锦古寺便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漫山遍野的梅花,苍劲古朴、姿态奇特、色彩斑斓、暗香疏影,把整个山岗映衬得格外的绚烂多彩。偶尔一阵山风吹来,整山的梅花便翩翩起舞,随风摇曳,袭来的阵阵清香,沁入心脾,令人陶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云海绕青山,古寺云中隐,山风轻吹拂,梅香扑鼻来”的“云锦梅香”奇观。这些风物奇观,把南岳余脉的风光发挥得淋漓尽致。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桓伊是谯国铚县人(今安徽濉溪)。3岁时随父桓景来衡,其父兵营驻地为重安县(今衡阳县)野王岭(伊山附近)。于是两个名门望族在这个南国的小山村不期而遇,且为睦邻。就在桓伊十岁那年,父亲将他送到隐居在伊山的董先生家,接受启蒙教育。

董先生深得祖辈(蔡文姬)真传,文武兼修,博学多才。随居的孙女董梅,冰清玉洁,才貌俱佳,歌声甜如山泉,舞姿娜如落雁。一时间,桓伊夜读,董梅秉烛;桓伊习武,董梅“拂䄂”,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很是称心,非常惬意。春赏山花夏饮泉,秋听落叶冬赏梅。伊山的梅、伊山的人、伊山的景,成为了桓伊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和创作的源泉,以至成就了音律史上的千古绝韵。

经过董先生的精心栽培,桓伊的学识和武艺长进神速,非常人能及。对历代兵书也能熟记于心,且颇有心得。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一天桓伊正在练剑,快马驿站送来一封急件,桓伊打开一看,是父亲从建康(南京)寄来的,信中说:他为桓伊在王濛将军府谋了一个职位(幕僚),要他尽快上任。

桓伊看后,随即请先生指点。董先生读完来信,微笑地说:“桓伊,我们师生已有十年,我的知识已倾囊授你,如今机会难得,你去吧,到那里尽显你的才华。”得到恩师的首肯,桓伊腰佩长剑,毅然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临别时,董梅依依不舍,泪眼婆娑,梨花带雨,她将自家祖传的“柯亭笛”作为定情信物送给了桓伊。并说:“伊哥,见笛即见我,愿它常伴你左右,助你如愿”。桓伊接过笛子,深情地说:“梅妹!我一定要干出一番成就,那时,我便回来娶你。”

带着心爱的信物和铮铮的承诺,桓伊踔厉奋发,埋头苦干,很快赢得了同僚们的称赞,被大司马桓温看中,并提任参军。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然而,桓伊的脑海里总是浮现董梅那美丽倩影和甜蜜的笑容。每当夜深人静,便会拿出笛子,面对窗外独自地吹奏起来。他将自己对董梅的思念,化作优美动听的笛声,希望千里之外的情人,能有心灵感应。每次吹完都会将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后来,他将所有笔记汇总,经过整理、修改、提炼、谱曲填词,汇编成一部笛谱,即《梅花三弄》。

笛曲前半阙奏出了清幽舒畅的冷音曲调,以表现梅花清纯高洁的特质和那恬静安详的神态。后半阙分段标题为:“寒山绿萼”(一弄)、“姗姗绿影”(二弄)、“叠叠落梅”(三弄)、“春光好”(收音)。笛谱运用快速的“拂”、“锁”指法和强烈的音色对比,表现了梅花在严寒劲风中迎风摇曳、冰肌玉骨的韵致。“三弄”即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暗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疏美身姿、刚正不阿的鲜明个性和奋发向上的民族气节。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桓伊用自己与董梅青梅竹马的清纯恋情,刻骨铭心的真情沉淀,两地分居的相思牵挂,坚毅高远的节操追求,谱写了如此神妙的乐章。笛谱从表面上来看,是为迎霜傲雪、芬芳耐寒的梅花而歌,实际上是借物咏情,寄托对董梅的赞美与思念。此谱也是桓伊对董梅的深情告白与浪漫信物。

东晋太和年间,朝廷为了抵抗前秦入侵,广纳贤才。桓伊便脱颖而出,被任命为淮南太守,任上政绩显赫,不久又再次提升,直属谢玄麾下。

公元371年,前秦符坚部将王鉴、张蚝带了3万大军入侵,桓伊率部在淝水北岸石桥设伏,当敌军进入伏击圏,伏兵立即杀出,大获全胜。

功成名就的桓伊,觉得迎娶佳人的时候到了,便将自己的梦中情人董梅接入府中,梦想成真。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公元383年,前秦符坚,率80万大军南下,企图吞并东晋。桓伊与大将军谢玄带领8万铁骑,先发制人,击溃前秦先头部队,严重挫伤秦军锐气,最终东晋取得全面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多的“淝水之战”。

桓伊在此役立下奇功,朝廷晋升他为右军将军。但他居功不傲,始终保持谦逊的个性,屡立大功从未招忌。正因为如此,他才有心思来精研音乐。常与夫人尽情演绎,也与同道深入切蹉。渐渐,他的吹奏技艺出神入化。《晋书·桓伊传》记载:“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晋书·桓伊传》还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一日,王徽之(东晋大司马,王羲之第五个儿子)赴都城南京,船泊在青溪与秦淮河的交汇处(南京江宁县境内的萧家渡)。王徽之刚一上岸,便看见桓伊乘座马车来了。王、桓从未谋面,便问同船上岸的乘客:“这位座在马车上的人是谁?”乘客答道:“此人乃都城著名的桓野王也”。王徽之与桓伊虽素不相识,但彼此都早有耳闻。此次偶遇,王徽之便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虽已显贵,不摆架子,走下车来,拿出柯亭笛,坐在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上,悠然地吹起了《梅花三弄》。一弄寒山绿萼,二弄姗姗绿影,三弄三叠落梅。笛声悠扬,曲意深长。吹毕,余音尚缭绕,桓伊便登车而去。王徽之也不明事理,连个赞也未点。其实他们之间惺惺相惜,互慕对方的风流才情,才忘掉了地位、礼节这些世俗的东西。这就是被传为美谈的“魏晋风度”。当年的萧家渡口,如今已成为南京的一处名胜——“邀笛步”。

淝水大捷之后,谢安的声望渐高,随之而来的是妒恨声渐起,由于奸臣作祟,孝武帝便对谢安起了疑心。

一天孝武帝在宫里设宴招待桓伊,让谢安作陪。宴会开始,便命桓伊吹笛。桓伊借着酒兴,吹奏了他最得意的《梅花三弄》第一段“寒山绿萼”。吹完后,意欲未尽,便自荐与家人联袂一曲合奏,孝武帝应允。于是他让董梅吹笛,自己抚筝演唱,边吹边唱边弹表演了一曲曹植的《歌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桓伊借助周公旦辅佐周成王,被管叔和蔡叔流言中伤,引起周成王猜忌的故事,来劝谏孝武帝不应猜疑立有大功的宰相谢安。他表演时声音高亢宏亮,表情慷慨激昂,孝武帝大声叫好,谢安老泪纵横,感激不已。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其实谢家与桓家一直存在着世代隔阂,家族矛盾。但桓伊与谢安,能摒弃前嫌,抛却家族恩怨,彼此欣赏,这才是真正的世间知音。桓伊忠肝义胆,深情厚意,风流俊爽的高尚节操,德厚流光,口碑载道。

但谢安最终未能走出“兔死狗烹”的历史定律,被迫退出权力中枢,不久老去。桓伊对此既失望又心寒,不想通同一气,于是带上全家老小,回到他少年的伊山,寄情山水,潜心音律(晚年隐居伊山的桓伊,在原有《梅花三弄》笛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进行提炼升华,使谱曲深沉徐缓、平实渐进,以致百转千回,入梅三分),隐居归终。

“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蔡邕、文姬、桓伊、董梅等历史人物已经作古,相关的历史故事已离我们远去,魏晋风流也成为追忆,惟有柯亭笛吹出的《梅花三弄》,似乎神韵依然,历久弥新。

文已至此,大家对伊山可能会有些许遗憾和失落。可就在六年前(2016年)的初冬,这里涌起了一股发展的春潮。

一天中午,参加完同学儿子婚宴的冯先生(全国人大代表,天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慈善达人,衡阳县籍)来到了伊山。映入他眼帘的是:冬日融融的暖阳,连绵起伏的青山,蜿蜒北上的峡谷,清澈见底的溪水,漫山遍野的梅蕾,不禁使之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当行至伊山寺时,见到的却是破烂不堪的寺庙、凌乱芜杂的环境和人迹罕至的冷清,强烈的视觉反差不竟让冯先生扫兴伤感。同行的万老师开导地说:“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环境优美,若能修复,功莫大焉!”

素笛谱_素笛谱_素笛谱

于是冯先生萌发了善举和掏钱的冲动,便问寺里的主持:“修复寺庙需费用多少?”主持掐指一算,伸出五个指头(50万)。冯先生当场没有作声,回公司后便给主持汇来善款70万元。

做了善事的冯先生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事事顺心。收到善款的主持,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经多方协商,呈报省民宗局批准,一个由冯先生独家出资的古寺重建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多年努力,原有建筑全部拆除,所有住户全部迁出,现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整个建筑群按五行布局,前后三进,大小房屋26栋,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美观、大气、古朴。既有千年古寺的历史遗风,又有伊山八景的涅槃重生,更有从古风八景中衍生出来的情景体验。如桓伊纪念馆、音乐茶吧、书画陈列室等等。不久的将来,一个环境舒适、功能齐全、古色古香的伊山胜境将以崭新风貌迎接世人。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文:凌奉云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