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著名的现代音乐节上崭露头角,抑或是寻得良机虚心讨教,这或许是每一位年轻音乐人的梦想。

近日,在奥地利格拉茨举办的impuls国际现代音乐节上,来自中国吉林省长春市的青年作曲家王天乙,因其独具魅力的音乐语汇进入主流视野。他不仅获得来自世界各国的名师点拨,技艺精进,更受邀为匈牙利古典吉他音乐家Zsombor Sidoo谱写了两段"微音乐",在Zsombor的现场演出中,作品本身传递出的音乐质感收获如潮好评。

为了深入了解这位来自吉林省的青年作曲家,记者与身在美国的王天乙"隔空对话",了解这位音乐奇才的成长之路、创作之路以及拓新之路,揭开他用兼具民族的、全球的音乐语汇与世界"对话"的奥秘。

吉他曲卡农请播放_吉他曲卡农_卡农吉他演奏版

(王天乙在创作音乐时全情投入)

音乐启蒙来自从小就对细微声音敏感

也有父母无处不在的教育

王天乙频获国际认可,这位1992年出生于中国吉林省长春市的中国青年作曲家,四岁便开始学习钢琴,师从张桂宝教师。

据了解,王天乙很小就对声音比较敏感,许多细微的声音别人关注不到,但却全都"流"进了他的耳朵。

"小的时候像电器开关产生的电流声,电视转台时屏幕产生的静电和电流变动引发的声响,这些我都能听得出来。"他说。

学钢琴之后,老师便很快发现了他的"绝对音高",这对于接下来的视唱练耳学习就相对容易很多。

谈起视唱练耳的学习,王天乙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是他的父亲。父亲每天都会用一种特殊的"闹钟"叫他起床。闹钟的铃声便是从传统的三和弦到后来随便同时按下十个音的钢琴琴键,每天的视唱练耳训练都是从闹铃声中开始。

学习音乐的孩子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以及不主动练琴的情况,王天乙也不例外。

他说:"我的父母认为,教育从来就是形式多样、无处不在的,但在技能训练上,他们认为是要度过一段艰难期的,要有相对强制性的训练,在这方面对我的要求比较严格。有一次因为我不好好练琴,甚至用鱼杆打了我。"

虽然,最初他不是以"将来去做音乐"为目标学的钢琴,但如今看来,正是因为当时作为兴趣爱好而去努力练琴,把学习融入平时生活中,才成就了今天的王天乙。

卡农吉他演奏版_吉他曲卡农_吉他曲卡农请播放

(在美国波士顿乔丹厅,与波士顿现代交响乐团首演《穹隆下》)

11岁随母亲第一次赴美学习生活

18岁获奖学金到美留学

创作中融合民族文化

2003年,11岁的王天乙跟随母亲以音乐访问学者的身份,第一次踏入美国波士顿,开始了一年的学习与生活。

"这一年对我来说格外有意义,它不但为我奠定了扎实的英语基础,也让我对美国的生活方式有了最初的了解。" 王天乙说,真正赴美深造是从2010年开始,他获得了威廉姆·朱尔文理学院总统奖学金。

"刚到美国时,印象特别深刻,我是晚上从机场到的学校宿舍,那时学校还没有开学,没有认识的同学和老师,宿舍里只有一副床架和床垫,有些想家,就这样,我开启了在这片土地上至今九年的独立生活,因为有小学时期的留美经历,我的语言和生活习惯磨合得很快。东西方文化在我的思想中并不是矛盾的存在,因为我用了十多年时间在国内"储备"丰厚的中国元素作为底蕴,可以说,我是怀揣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情融入西方世界的,这种根基令我在语言转换和思维转化方式上几乎没有遇到障碍,东西方文化在我这里是于碰撞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交融。"王天乙说。

本科期间,学校给予了王天乙Journey Grant奖学金,他也因此得以机会赴俄罗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除此之外,王天乙还多次担任指挥、艺术指导,与学校的室内乐团、管乐队、合唱团,以及手铃乐团合作演出。在美国这些年的学习期间,他先后师从威廉姆·朱尔文理学院Ian Coleman(伊恩·科尔曼),朗伊音乐学院的Paul Brust(保罗·布鲁斯特),以及如今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John Mallia(约翰·马利亚)和Stratis Minakakis(斯特拉蒂思·米纳卡基斯)。

音乐厅里的呼吸声立意环保

26岁的王天乙站上了世界舞台。他以环保为主题创作的交响乐作品《穹隆下》让人不禁惊叹:一首一尾的呼吸声竟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引人深思。

资深乐评人Brian Schuth(布莱恩·舒特)评价说:"《穹隆下》这部作品足以体现这位青年作曲家对于交响乐团声音的老练掌控,以及他能够应用多种作曲技巧来营造音乐气氛的能力……"

在《穹隆下》的开篇处,两名乐手以呼吸声"入戏",正当观众们不明所以时,各个声部依次加入,直到演出开场一分多钟,交响乐团各个声部开始以不同节奏型、不同力度的呼吸声彼此响应……如此"开场白"令人惊艳,更表现出王天乙借用强烈呼吸的压迫感诠释环境对人类重要性的深刻命题。

他甚至让乐手们把手并拢放在嘴前,这样呼吸就受到了阻力,为了使自己能够顺畅呼吸,乐手们需要费很大力气,不过同时也发出更大的声音。这处设计恰恰模仿了人们日常佩戴口罩时的呼吸阻碍感,这对音乐家们说也是首次尝试,乐手们需要克服呼吸的障碍来完成表演,呈现在观众面前自然更加感同身受。

王天乙的《穹隆下》这部作品观众们听得懂吗?他用一个实例回复:"许多外国观众都表示,在作品进行时,他们不敢去呼吸,甚至忘记了呼吸。我想,世界性的音乐就是要抓住几个独特的声音要素,赋予观众自由探索与思考的空间,这与传统的被动式听觉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作品的中后段出现了弦乐四重奏的高潮,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合奏出一个'梦境',与呼吸的混乱与急促形成鲜明对比。"这部作品最终让王天乙捧得了2018年美国波士顿现代交响乐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作曲比赛冠军,以及巴德学院朗伊音乐学院交响乐作曲比赛冠军。

"我希望这个曲子有一天能在祖国演出,以音乐的形式强调,大家都来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王天乙说,从外国观众的反馈中不难看出,音乐语言是共通的,只要音乐人能抓住人类的共识,就能让音乐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作品。

打破传统的《新阿里郎

朝鲜族传统民谣《阿里郎》的各种版本与演奏形式已不胜枚举,当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合唱团指挥尹正文教授邀约王天乙创作一首《新阿里郎》合唱时,他坦言幸运,"我决定突破传统无伴奏或钢琴伴奏合唱团的演出形式,在曲式、和声、节奏和音色上打破传统。"

王天乙选用了朝鲜族传统打击乐器——朝鲜杖鼓(也称长鼓)来作为唯一的伴奏乐器。但他对这个乐器并不十分熟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请教专业杖鼓老师成了他的必修课。特别是指挥尹正文送他的那本《〈阿里郎〉变奏曲集》,更是以众多《阿里郎》民歌的变体,为王天乙的《新阿里郎》提供不少灵感。

"哈!嘿!呀!"在《新阿里郎》中,王天乙设计了用拟声词来"呼唤阿里郎"的段落,这些段落比实际的歌词表达更加直抵人心,加上卡农式的写作手法所产生的回音效果,带给观众是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从而更为直观地让听众们感受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通过说与唱的对比、旋律性段落与节奏性段落的对比、合唱段落与独唱段落的对比,以及杖鼓中浓重的朝鲜族音乐元素,《新阿里郎》以突出的民族音乐特色与国际化音乐风格标新立异,该作品不仅荣获2016三亚国际合唱节艺术周金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并将于2019年在中国进行巡演。

吉他曲卡农请播放_吉他曲卡农_卡农吉他演奏版

(《新阿里郎》演出后,王天乙与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合唱团)

以人类各民族的共有要素为创作基点的《寻常之歌》

王天乙创作的长笛独奏曲目《寻常之歌》,在2018年1月5日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以色列音乐学院首演,这首曲目是受以色列梅塔尔现代室内乐团国际现代音乐节委约创作的。

王天乙表示,为了遍寻"世界音节",他学习了国际音标表,在其中惊喜地发现了世界各语种中类似的音节,在创作《寻常之歌》的过程中,他曾多次向长笛演奏家Roy Amotz, Margaret Lancaster等讨教。

为长笛传统吹奏中加入人声,通过戏剧性的音乐表演来展现长笛特殊技法使用,这一点为传统乐器在演奏方式上进行了现代拓展。

这部作品自首演后,又相继在2018美国作曲家联盟全国会议、New Music on the Bayou音乐节、美国中西部电子音乐节上,以及被波士顿New Music Initiative等新音乐团体演奏,更在俄罗斯Just Fest音乐节世界范围征稿中脱颖而出,进行了两场演出,反响非常好。

《寻常之歌》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不寻常,王天乙在其中大量运用了人体自身的发音,这些发音都取自最基本的、不表意的音节,长笛演奏者被赋予双重身份,表演者既是吹奏长笛的演奏者,又在某些时候化身为一名"歌者"。

王天乙说:"与以往传统概念的歌曲不同的是,《寻常之歌》并没有使用人们普遍认知的歌词,而是借助那些不表意的音节激发观众无限的想象力。

不同于将歌词"囚禁"于如汉语、英语、西语等某一种特定语言,《寻常之歌》中所使用的音节是当今世界上大部分语言中共有的发音。这一语言上的特点,不光使作品本身的演奏性大大增强,让不同国家的演奏员都可演奏,同时,这些音节的全球通用性也避免了观众在欣赏作品时,由于语言不通带来理解限制与障碍。"

吉他曲卡农_卡农吉他演奏版_吉他曲卡农请播放

(《寻常之歌》演出后,王天乙与美国著名长笛演奏家Margaret Lancaster)

世界性音乐创作

王天乙表示,中国人讲究"根"的存在,这个"根"与每个个体的经历、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他说:"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同样有着独特,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根'。我的作品就是要探索我们作为'人的价值'"。《寻常之歌》之所以能具有如此广泛的流传性,也恰恰是因为他在曲目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种创新对于作曲者来说是一场'冒险之旅'。

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的因素,让王天乙的《穹隆下》和《寻常之歌》带给听者不同寻常的音乐体验,也因此获得了音乐界人士和观众的好评。

王天乙坦言,当今阶段的艺术创作的灵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多为人们不经常或不愿意提及的话题,比如死亡、疾病、暴力、恐惧等等。但他关注这些话题的目的。并非是用声音来简单"重现"它们,而是关注带给他的从感性到理性、综合的、极端性的独特语境,从而去深刻体验矛盾而复杂,对立又统一的人性;进而、辩证地助人确立向善的、美好的人类行进方向。当然,最终的反馈和对作品的价值评定,要依观众而定,因人而异,但作为作者,创作时的用心则应该是清醒的。

他认为,真正的世界性音乐创作就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引领。让音乐要素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让作品富有表现性与感染力。

"如果创作者都能考虑到音乐各元素间的合理搭配、运用,就能将音乐、演奏家、观众紧密联系起来,让三者之间形成某种'联系',令任何一方都不会游离于作品之外,从而产生沉浸式体验。"王天乙说。

作品的目的在于"唤醒",因为观众现在接触到的许多当代严肃音乐作品,恰恰缺失的正是与观众的这种"互动和纽带",从而导致观众无法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和魅力,更无法体会作曲家的本意,最终造成艺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隔阂。

他认为,强调音乐的世界性,首先应该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抓住聆听者们的神经。

入选并参加impuls国际现代音乐节

奥地利格拉茨的impuls国际现代音乐节每两年举办一次。为期两周的音乐节共有来自30个国家的200位音乐家参与。王天乙在2018年递交申请后成功入选,这与他过往的音乐创作及成果不无关系。

王天乙说,这次参与音乐节更多的目的是学习,因为他对当代欧洲作曲家的严肃音乐作品,风格与发展趋势很感兴趣,而音乐节受邀的客座作曲家都是当代欧洲以及世界著名作曲家,机会难得。

在音乐节上,他与意大利的Pierluigi Billone、德国的Isabel Mundry以及俄罗斯的Dimitri Kourliandski等作曲家进行了作曲学习,并对他的音乐风格、作曲技术以及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考都给予肯定,并提出宝贵建议。

参加音乐节对于王天乙来说收获颇丰,不仅从讲座、音乐会与论坛中学习到了更多作曲技巧,也让他结识了很多音乐领域的同行,同时对作为一名当代作曲家有了更新的认知与定位。

对于未来的创作,王天乙坦然的说,他希望能更多地去学习音乐及与其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当代作曲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音乐的界定范畴,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完善,构建新的世界观,才能激发更深入的思考,创作出超越自己,更有深度的作品

"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听从内心来写作!"这是王天乙对自己的期许,也成为这位青年作曲家的一份坚守。

王天乙说,此刻正在做的事,正是他的初心所在。"每当我听到父母叮嘱我做音乐要'不忘初心'时候,我都会更加坚定一个想法,创作出能久传于世,让人们想再听一遍的作品!"

努力踮起脚尖,就会离天空和阳光更近一些!在音乐之路上不断孜孜以求、踏歌而行的王天乙,最近欣喜地接到其就读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博士项目录取通知书。显然,这位青年作曲家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