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进入六十年代初,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那时,在“革命化、群众化、民族化”的号召下,上海音乐学院非常重视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不仅早已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室,而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一些民间音乐家来院教学传艺,同时,师生们又分队赴全国各地,开展“边劳动、边创作、边演出、边采风”的“四边”活动,收到了丰硕的成果。1958年8月,又成立了以小提琴专业学生何占豪、俞丽拿等为主的“小提琴民族乐派实验小组”,试图解决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民族风格问题。何占豪来自越剧团乐队,对越剧音乐非常熟悉。曾用越剧音调创作了弦乐四重奏《越曲》,并与小提琴同学丁芷诺将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获得好评。于是,在1959年,又和陈钢合作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取得了成功。乐曲取材于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运用叙事性的写实手法,吸收了我国戏曲音乐曲调作为素材,借鉴了民族拉弦乐器的一些演奏技法与效果,在交响音乐民族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梁祝》的诞生,是中西音乐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的典范,说明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征的西洋音乐形式作品,不仅能受到我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同时也为外国人民所接受。这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经常为外国乐队演奏和录制音响制品的曲目,成为代表我国现代音乐的主要成就之一。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较优秀的作品还有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和《接过雷锋的枪》(朱践耳曲)、《高举革命大旗》(孟波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瞿维曲)、《南京路上好八连》(柴本尧曲)、电影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吕其明、杨庶正、萧珩词曲)、《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寄明曲)等;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和《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钢编曲)、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何占豪曲)、《白毛女》(朱践耳、施咏康曲);圆号协奏曲《纪念》(施咏康曲)、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王强曲)等;管弦乐《八一交响诗》(刘福安等曲)、《白毛女幻想序曲》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瞿维曲)、《红旗颂》(吕其明曲),是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民族特征的乐曲。民族器乐曲有琵琶曲《赶花会》(叶绪然曲)、扬琴曲《边寨之歌》、(张晓峰曲)、古筝曲《林冲夜奔》(陆修棠、王巽之曲)、《战台风》(王昌元曲)、笛曲《百鸟引》(顾冠仁改编)、唢呐曲《山里来了售货员》(张晓峰曲)、民乐合奏曲《东海渔歌》(马圣龙、顾冠仁曲)、《三六》、《京调》(顾冠仁编曲)、《夺丰收》(李民雄曲)等。

六十年代中期,以京剧《智取威虎山》等戏曲音乐的革新与创作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对戏曲音乐的改革与创新,也可以说是开辟了我国戏曲-民族歌剧的一条新路,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另外,芭蕾舞剧《白毛女》创作,在芭蕾音乐民族化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二)“上海之春”

“上海之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第一届于1960年5月举行,至1966年每年一届共举行了七届后中断,1978年恢复举行改为每两年一届,至1996年共举行了十届,至今总共为十七届。每届演出的节目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如交响乐、大合唱、歌剧、舞剧、民乐合奏以及各种独唱、重唱、独奏、重奏、协奏,有的还演出戏曲与曲艺的清唱等。音乐盛会均邀请全国各地及世界的音乐家和团体加盟,力求推出新人新作,并组织各种器乐的比赛,举行各种学术讨论会和专题座谈会,有力地推动了音乐舞蹈的发展。如第一届上海之春演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幸福河大合唱》、王云阶的《第二交响乐》、施咏康的《第一交响乐(东方的曙光)》、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合唱《六十年代第一春》(司徒汉等曲)、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等大型作品。还演出了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乐》等。第二届首演了丁善德的《长征交响乐》、何占豪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以及刘福安等的《八一交响诗》等。第三届推出的有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金湖大合唱》(张敦智曲)、圆号协奏曲《纪念》以及民乐小合奏《京调》、扬琴曲《边寨之歌》等。

第四届推出的有歌曲《高举革命大旗》、交响乐《郑成功》(萧珩、吕其明曲)、民乐合奏《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曾加庆改编)等。第五届组织演出的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是后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前身。这一艺术形式是上海音乐舞蹈界通力合作的尝试,也是上海地区大协作精神在音乐舞蹈界的生动体现。第六届首演了吕其明的管弦乐《红旗颂》,还有京剧《红灯记》等戏曲清唱。第七、八届推出吕其明的交响诗《首战平型关》和《白求恩》。第九届开始歌剧、舞剧新作不断,如民族舞剧《奔月》、独幕舞剧《魂》、另有交响诗《红娘子》(瞿维、王久芳曲)、《龙华塔》、《长城》(萧白曲)、幻想曲《血染的红花》(朱践耳曲)、钢琴协奏曲《山林》等。第十届有歌剧《大野芳菲》、神话舞剧《凤鸣歧山》、古典舞剧《岳飞》(纳拉崇孚、马友道、陆建华曲);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和《可爱的中国》(陆在易);民乐合奏《山河行》、《飞天》;交响诗《向往》、合唱音诗《森林日记》、合唱音画《敦煌》(徐景新曲)、管弦乐《黔岭素描》、《油画五帧》、《帕米尔风情》、《睡莲》、《南国抒怀》、《喜马拉雅随想曲》(金复载曲)等。第十一届有音乐喜剧《风流年华》、民族舞剧《画皮》(马友道、陆建华曲)、音诗《纳西一奇》、《音诗-钢琴与乐队》(瞿维曲)、交响素描《湘西印象》、《第一钢琴协奏曲》(徐纪星曲)等。

第十二届有神话舞剧《大禹的传说》、法国轻歌剧《美丽的海伦》、《第一交响曲》(朱践耳曲)、《小交响曲》、《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和《C大调钢琴三重奏》、《大管协奏曲》(夏良曲)、音乐抒情诗《蓝天,太阳与追求》(陆在易曲)等。第十三届有音乐剧《雁儿在林梢》、意大利歌剧《托斯卡》、《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朱践耳曲)、《五指山随想曲》(瞿维曲)、合唱音画《千岛湖》(朱良镇曲)、《枫桥夜泊》(金复载曲)等,还邀请了荷兰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艾莉·阿梅林和钢琴家傅聪加盟演出,举行《黄自作品音乐会-纪念黄自逝世五十周年》等。第十四届有交响合唱《世纪之光》(庄德淳曲)、《第四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朱践耳曲)、合唱序曲《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陆在易曲)、交响合唱《巨人》(奚其明曲)、《第三交响曲(春天)》(王云阶曲)、、《第二交响曲》(潘国醒曲)、《交响狂想诗》(刘湲曲)、《交响舞诗》(赵晓生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陈强斌曲);中阮协奏曲《满江红》(何占豪曲)、民乐合奏《风》(徐景新曲)、《长恨歌》(金复载、陈大伟曲)、二胡协奏曲《夜深沉》(刘念劬曲)等。第十五届有钢琴协奏曲《辽音》(赵晓生曲)、《梦四则》(何训田曲)、中阮与乐队《塞外音诗》(顾冠仁曲)、唢呐与乐队《梁山随想》(张晓峰曲)等,并举行了《陆在易作品音乐会》。

第十六届举行了《朱践耳交响乐作品音乐会》,首演了他的《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和《小交响曲》,交响乐《平仄》(何训田曲)、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徐景新曲)、琵琶协奏曲《山坳里的变奏》(金复载曲)等,并由新加坡华乐团、美国音乐家钢琴、小提琴协奏曲专场等演出。第十七届有上海交响乐团《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获奖作品专场》音乐会,演出了获金奖的交响诗《百年沧桑》(朱践耳曲)等。

“上海之春”还推出中西乐器独奏比赛和各种评奖活动,如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进行的全国小提琴和二胡独奏比赛,上海音乐学院的郑石生、闵惠芬分别夺得了一等奖,此次比赛对我国器乐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980年第九届“上海之春”举办了“九城市钢琴比赛”及全国第一届琵琶邀请赛。1986年第十二届“上海之春”举办了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民歌会演和参演节目创作评奖。此外,还举行有“上海国际音乐比赛1987·中西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及演奏”、“海内外江南丝竹创作与演奏比赛”等。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