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大篷车的车辙滚动在G大调上回旋

从遥远而来,向遥远而去,一阵风,一阵雨雪

比远方更远的远方赶赴音符的感觉

命运之轮为那自由的国度,去国怀乡,心驰神往

旋律的种种印象记起,旷野支撑的帐篷

乡与镇之间闪烁的夜灯,和照耀陋居的晨光

正午的一阵雷雨像祭语一样掠过

带走飞扬的黄尘,把锅碗瓢瓶装满母语的水

迁徙与游荡因着回旋而回旋

因回旋而回旋着光与阴如常的周转与萦回

音韵织体的读心术在g小调中周旋

它从未涌现出阳光明媚的爵士乐

也未曾因路途上风雪扑面,而大发孤独感叹

心知道无数血管经流心室的臆想

有点像用塔罗牌代表火的权杖给人解命

有点像观相术在掌纹中读出诗神胡诌的幽幽玄机

察言观色,面对交替于昼与夜的人际

谁握有一颗水晶球,借以映照自己的时序

热情与疯狂因着回旋而回旋

因回旋而回旋着身与心缭绕不休的迷恋

舞者的裙摆在G大调音律中回旋

回旋弗拉明戈,与深歌每一瞬的升扬沉降

音弦中有破碎的声音,忽而炽烈,忽而冷峻

半明半暗的脸恍惚,有如亲密,却谈不拢的情人

湿冷的空气中,翻覆的火焰紧锁眉心

并非妙曼的炽热接住了歌舞的天赋

回旋的黑裙,与踢踏的姿态聚散,变形

变形为吉普赛、波西米亚、茨冈、罗姆种种名称

浪游与浪漫因着回旋而回旋

因回旋而回旋着流离颠沛与自由的相伴

图片

图片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一生着重致力于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完善和发展,为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世人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奠基人”。除此以外,海顿创作的“钢琴三重奏”和“钢琴奏鸣曲”亦可堪称古典主义室内乐的精品。由于历史的原因,海顿的这些作品一度被忽视。但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顿复兴”开始,通过大量音乐家的不断演出、录音和推广,海顿的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得到了世人的重新审视,艺术评价不断增高,被埋没的珍珠正显露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海顿的钢琴三重奏创作是从中年开始的,贯穿了他创作生涯的中晚期,一共完成了大致四十五首作品,其中自1792年至1797年间的最后十五首则是这一体裁的巅峰之作。完成于1795年第二次伦敦之旅的《G大调钢琴三重奏》作品XV25,因其第三乐章运用了吉普赛民间歌舞题材,而得一别名“吉普赛”。吉普赛音乐即兴奔放的旋律和豪迈乐观的情绪在当时十分流行。这首作品也是海顿最为知名的三重奏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行板,回旋曲式。第一段开始,三重奏的基本主题清新而雅致,给人的感觉是色彩明亮、气氛悠闲。经过一段的展开后进入第二段。

第二段先出现忧愁的小调,接着立即给予温暖的安慰,跳动的节奏增添了活泼性。接着是第三段,重现第一段基本主题。

第四段的乐句短小而富于动力,三连音的发展带来一丝紧张感。最后第五段再现基本主题时,加入了钢琴轻巧的琶音,流畅地行进至乐章结束。

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三段曲式。第一段,钢琴奏出一首柔美的抒情曲,好似在繁星点点的夜空思绪飘荡,感人至深。小提琴在后半段给予对位伴奏。

第二段,抒情曲改由小提琴独奏,情感更为细腻,钢琴使用分解和弦配合。

第三段,抒情曲由小提琴和钢琴展开二重奏,色彩逐渐明朗,最后归于寂静而结束。

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乐章呈现了吉普赛民族五彩缤纷的舞蹈场面。基本主题急速活跃,情绪热烈,不断反复的短乐段朴实如歌。与之对应的两段插入主题旋律,则明显含有吉普赛音乐特有的“半音阶”和“大小调式转换”等特征,让人一听就有感受。整段音乐展现了在吉普赛人营帐前,大家一边跳舞一边跺脚狂欢的场景,兴高采烈的气氛让人身不由己,直至乐章迅疾地结束。(简介来源于网络)

图片

孙谦

穆斯林诗人,自由撰稿人。五十年代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八十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致力于在经验感知中探索人性与存在的多重主题:如文化历史的再发现,土地伦理,孤独与乡愁,生死与时间,宗教感知与心理分析等等。出版诗集《风骨之书》、《新月和它的反光》、诗画合集《人马座升空》(与人合著)《苏菲绝唱——穆斯林三部曲》等多部。曾有作品译介为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