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庄佛光寺佛教音乐流传于定州市以南,李亲顾镇所辖区域,南到无极县、深泽县,东至安国县。佛光寺佛教音乐内容丰富,历史久远,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含,对于研究我国音乐、文化、民俗、民风,以及宗教流传、演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明初永乐年间,大批的移民从各地来到定州,他们的到来给荒芜的定州土地上,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也带来了成为我国民间文化的佛教文化。建筑在定州市庄村的东、西大寺,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据民间口头记载,某年大旱,沙河南一带的农民到西北山区求雨,他们抬着神仙塑像,吹打着佛教音乐,走到现在的市庄村时,天降大雨。人们认为这是神仙显灵,就在当时还是荒滩的地方,建起了两个大寺,俗称东、西大寺。

西大寺从建立开始,就十分的重视佛乐发展。佛光寺佛教音乐的第一代传人丁某,就是西大寺里聘请的乐师。他的创作吸收了定州民间曲调音乐元素,把佛教徒在举行宗教杨江敏仪式时所歌咏的曲调,加上了流传在市庄一带的戏剧、民谣、民歌,以及来自河南的曲剧等乐律,吹奏的佛教音乐有异于同时期的其他佛寺的乐曲。来自印度的梵呗是一种带有吟诵性质的佛教音乐,它包括咏经、歌赞两个方面,市庄把佛教的歌赞曲目,在采用南北曲的曲调基础上,又保持了梵呗的元素,就超越了一般佛教音乐,形成了既有外来因素,又有自己特色的市庄佛教音乐。

市庄的佛教音乐都是隔代相传,到丁万福的孙子丁顺发第三代传人时,市庄西大寺佛教音乐已经自成系统,可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治病音乐三类:

一、仪规音乐属于殿堂里在佛前唱颂的赞、偈等佛曲,主要有赞,偈,真言,咒子,拜愿,三称菩萨,回向等形式。其中赞,偈音乐性较强,其他多为吟诵性。

二、道场音乐属于道场上唱诵的用于弘扬佛法,超度亡灵,佛化婚礼的佛乐,所唱佛曲的音乐色彩风格情趣以及唱诵形式均有不同,曲调较为明朗,民间色彩较为浓郁,带有一定的民族性。

三、治病音乐是由第四代传人丁洛根自己的独创音乐,潜心学习中医,精心研究佛教音乐与治病救人之间的应用,因为药物能舒筋活血驱风止疼,而佛乐能净化心灵让人驱除烦恼达到清静无为。

丁顺发从小跟着爷爷学习佛乐演奏,他耳听目染无师自通的学会了笙、笛子、唢呐等乐器,他常常跟着戏班子十几里地的去看戏,听人家唱曲。据说,凡是来这里的说书唱曲的人,他都领到家里管饭,甚至花钱请人家演唱学艺。

市庄佛光寺佛教音乐内容丰富历史久远,自丁洛根始,历代悬壶济世,吃斋念佛,中医针灸,舍医舍药,曾被当时百姓送牌匾挂门前“善家”称号,第六代传人丁贵林即便是文革期间,每天早晚主诵观世音菩萨梦寿真经108遍,

西大寺被日本侵略中国时盖炮楼拆毁,东大寺1958年拆毁建了学堂,西大寺,东大寺始建于明清时代,唯一保留的遗物只有带卐字的青砖和寺前狮子的相片为依据,市庄佛教音乐的第七代传人万生法师受祖父熏陶吃斋念佛,后出家太原白云寺,后回市庄恢复西大寺,并自创建佛光寺成立佛乐团。

佛光寺佛教音乐是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器组合而成,主要以引磬、木鱼、笙、管、笛、二胡、唢呐等乐器为主,乐队一般十二人组成。经常演奏的曲目有:吉祥赞、焰口曲、香赞、回向曲、普庵咒、千花台上、三宝歌佛号等曲目作品。由于时代的变迁,人员的流失,现在佛光寺仅仅靠信徒的赞助和自发的兴趣来组成临时性的乐队,缺乏对历史演变、曲目整理等方面的人才和经费,如果不进行拯救,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音乐就会消失。

今年6月,佛光寺佛教音乐被列入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光寺佛教音乐内容丰富,历史久远,包含着博大精深文化蕴含,对于研究我市音乐,文化,民俗,民风,以及宗教流传,演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定会为我市我省社会文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