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世界闻名的中国钢琴曲,作者贺绿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我国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时,曾举办了“中国钢琴作品比赛”,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专读书的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奖的殊荣。之后,齐尔品将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并亲自演奏。至此以后,《牧童短笛》便闻名国内外,成为了各国钢琴家们的常备演奏曲目之一。一、《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一)《牧童短笛》创作的社会背景《牧童短笛》,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即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那个年代,在政治上,中国内忧外患,而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官方对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限制相对放松,思想界呈现出了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优秀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在诸多作家中,茅盾和冰心的作品对贺绿汀的音乐创作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冰心的诗歌,富有浓烈的东方色彩,充满了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包含着童心和朴素的母爱——这成了贺绿汀音乐作品风格的重要思想来源。(二)《牧童短笛》创作的音乐背景贺绿汀本人是学习钢琴出身的,曾师从俄罗斯著名钢琴家鲍里斯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和其他学生不同,他从小就受到了民族戏曲的熏陶。

当时,钢琴正慢慢被国人接受和应用,而钢琴演奏家还不能举办独奏会,因此当时所谱写的钢琴作品也仅限于一些短小的曲调,并不需要太多专业的演奏技巧。然而,《牧童短笛》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当时用钢琴演奏中国乐曲的空白,成为了中国钢琴音乐演奏史上的一座丰碑。二、清新自然——《牧童短笛》曲的乡村风格《牧童短笛》堪称是贺绿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洋”的典范之作。它的特色之一,就是加进了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乡村音乐元素。它在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音阶调式的基础上,跳出了曲调的固有框架,将江南音乐加了进去,使整支曲子变得更为流畅、自然,充满了乡间清新自然的诗情画意。就钢琴曲而言,弹奏《牧童短笛》的纯技术性要求并不算太高,而对其音乐意境的表达要求得却极为苛刻,它需要演奏者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即在演奏中要加入自己对曲中情境的独到理解。《牧童短笛》全曲可分为三段,下面笔者力图对每一段的乐曲风格做出具体分析。(一)A段(呈示段)的风格分析A段为第1到第24小节,B段为第25到第52小节,A’段则是第52到第76小节。A段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即采用了不带偏音的纯G徵调式,悠扬潇洒,同时又与西洋调式中复调的创作技法进行了巧妙结合。

全段采取了“对位”的手法,即左右手分别演奏不同的声部——右手以民间风味作为主题来引出左手回声式的对答,一个在大声地吹,另一个则小声地模仿,于是,整个A段旋律听起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就听觉效果而言,这一段就如同一幅水汽氤氲的水墨画,场景是美丽的水墨江南水乡。春日里,两个小牧童吹着短笛,骑着牛仔在田野间漫步,笛子的声音忽高忽低,相互应和,而牧童天真烂漫的神情也十分惹人怜爱。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段中,作品的演奏速度标记是Commodo,即采取的是“轻快的、自在的”的演奏,这就需要演奏者要把握好演奏的速度,无论是太快还是太慢都会破坏整曲田园风的明快感。(二)B段的风格分析B段则采取的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风格,这段速度稍快,节奏也更为流畅,曲中流露出的欢快活泼的情绪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段中,两个小牧童一改A段中的恬适与安然,从牛身上下来,走到了田间开始自由地嬉戏、撒欢、追逐,将幼童天真烂漫的情态完全的展现了出来。贺绿汀在此处采用了大量的上波音装饰和跳跃式的和弦伴奏,描绘出了两个牧童的跳跃与欢欣。(三)A’段(再现段)的风格分析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的乡间风格与演奏技巧周丽娜摘要: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将欧洲古典音乐的复调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进行了完美结合,解决了如何用西洋乐器——钢琴来表达中国音乐意境的难题,开启了中国钢琴音乐之先河。该曲运用五声性的音调和级进的音型,表现出了自然清新的中国乡土气息。本文旨在通过对《牧童短笛》的演奏技巧和乐曲风格进行分析,试图探究出贺绿汀先生大胆、灵动的复调构思,以求从中获得对中国音乐的更深入理解。关键词:牧童短笛;复调技法;乡间风格 音乐舞蹈DOI:10.15947/j.cnki.dwt.2014.02.030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