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曲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一种构成方式。它不仅存在于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中,同时还遍布民间音乐的戏曲、曲艺、器乐、歌舞体裁。曲牌深受主观与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传播和衍变。分析同一曲牌流布到各地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以及探寻它“流”与“变”的基本规律和深层原因,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普庵咒】这一传统曲牌流布即十分广泛。截止目前笔者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曲谱资料可考,它不仅存在于多版本的古琴谱、琵琶谱之中,弦索十三套、江南丝竹、冀中笙管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潮阳笛套等多种民间器乐合奏体裁中也有它的身影。此外,它还是佛教、道教的仪式音乐中念诵和演奏的曲牌之一。更为特殊的是,不像大多数传统曲牌仅限于汉族音乐品种中,【普庵咒】更是被蒙古族四胡所吸纳。综上所述,【普庵咒】是一个“跨体裁、跨地域、跨阶层、跨宗教、跨民族”的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意义的曲牌。为对这一曲牌流布与衍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论题将首先对【普庵咒】的来源进行追溯,理清普庵禅师、《普庵咒》咒语、普庵信仰以及它们对《普庵咒》器乐化的深远影响。其次,再对笔者所收集的49首【普庵咒】曲谱进行音乐形态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并举例说明它们在乐谱、乐器、曲体结构、旋律发展手法以及调式类型等方面的总体性规律和特征。再从器乐合奏类型、地理分布空间、宗教背景等角度考量,选取八个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中的【普庵咒】个案,分析其各自在产生背景、历史渊源、音乐形态等方面变化规律和突出特点。最后从信仰、文化、传播、民俗等学科视野阐释【普庵咒】“流”与“变”的文化意义。普庵禅师修行高超、普度众生,不仅获得了百姓的爱戴,也使后世的统治者深感其德行之贵重而推崇备至。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普庵禅师融会贯通成自己的禅法思想,并创《普庵咒》咒语为世人祛灾除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原本为佛教《禅门日诵》必读咒语的《普庵咒》逐渐器乐化,通过民众间的自发传播和《永乐钦赐寺庙歌曲》等官方途径得以成为曲牌散布至全国各地,在文人音乐家和民间乐师的共同努力创造下,形态各异的【普庵咒】散发出熠熠的人文光芒。更多还原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