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和湖北省文化厅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我省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囊括优秀剧目奖、优秀音乐创作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等7个奖项。

音乐学家科尔曼说过:“音乐在其中没有发挥中心表现作用的戏剧艺术作品,应该被冠以其他名称,而不是歌剧”。由此可见,一部歌剧的作曲家对歌剧品质的好坏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该剧曲作者王原平说,“写歌剧对我来说是第一次的事儿,之前我对中国歌剧的认识一直很困惑,从《小二黑结婚》到建国时期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女儿》,特别是以《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为代表的新歌剧的出现,中国歌剧的发展道路是非常独特的,它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在观点意见的相互碰撞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我国音乐界对民族歌剧的观念和形态的认识也是林林总总。鉴于此,我在创作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之前在头脑里就出现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关于民族歌剧的特性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对民族歌剧的定位问题,这个是创作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也就是民族歌剧创作的方向问题,如果方向错了,整部歌剧的创作也会失败。”

他说:“首先是要对中国的民族歌剧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民族歌剧它应该是具备民族性、地域性、本土性、完整性这四个特征的,这是作为民族歌剧所必须具备的特性。反之,它不应该是西洋化的、非本土化的,缺乏艺术完整性的,更不应该简单的是西洋歌剧在中国的翻版。”

那么,这四个特征是通过什么方式在歌剧中得以体现呢?

第一,从创作的技术层面来体现。首先,该剧音乐主题——《桂花调》的素材,来源于鄂东民间的传统音调(主要是民歌小调,并吸收了东路花鼓声腔及其韵味),这使音乐主题与该剧题材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合拍。音乐主题——《桂花调》运用了鄂东传统音调的核心音列【Sol、La、Do、Re、Mi】;运用了鄂东传统音调的核心腔格【Sol、La、Do】,运用了鄂东传统音调的体裁样式——即四句唱词,五个乐句的歌谣体小调体裁形式。然而这种运用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表现在该剧音乐主题——《桂花调》中的创新性运用主要表现为:曲作者对传统音调的“习惯”性下行进行作了“反向”处理,变下行级进为上行跳进;以加长旋律骨干音的方式,对传统音调的节拍给予了变化;以切分音型的加入,对传统音调的节奏进行了精细修饰。其次,该剧曲作者坚持并弘扬了歌剧音乐声乐部分的“传统性”基本要求。全剧剧情在咏叹调、喧叙(朗诵)调的有序布局中,幕幕相连,环环相扣。独唱、重唱、合唱、对唱等形式的交替呈现,使该剧成为声乐演唱形式的大集合。该剧的重唱唱段,既适应了剧本的总体布局,又增强了音乐主题的艺术表现力(如音乐主题——《桂花调》的重唱),还利用音乐的层次性表现,在同一时空内促进了剧情的戏剧性发展(如第五幕中的三重唱、对唱《倒海翻江我心怀》唱段和第三幕中的男声四重唱《白忙活》唱段等)。

这样的音乐创新也是该剧曲作者在创作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因为民族声乐从每个声部的音色、音质的本身特征中就存在着天然的不融合性,而且在民族歌剧的创作中,把民族声乐运用于多声部的体裁是很常见的做法,但由于其和声性的不够强烈,音乐的整体性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可以说在创作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反映出了这种矛盾性。而我国传统戏曲是非常善于把相互矛盾的东西统一在一种艺术形式中的,它把歌唱、吟诵和道白三者结合得很好,因此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就不仅需要熟悉西洋歌剧的体式运用,更要具备民族音乐创作的实践经验,欧洲歌剧的方法、技巧,我们应该学习,而像戏曲这样解决音乐戏剧化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技巧,我们更应该心安理得地继承下来。在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王原平将所有叙事性情节都采用宣叙调来表现,这种方法并不是简单的话剧加唱,而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作为作曲家创作的最本质、最崇高的追求下对任何方法的大胆采用;除此以外,歌剧音乐中的器乐,除伴奏声乐外,还担负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和发展戏剧矛盾冲突,烘托环境气氛等任务。该剧音乐在乐队编配方面,基本上遵循的是和声性、色彩性手法,围绕音乐主题,增强音响厚度扩展音乐表现的空间感;围绕音调旋律,变化音响色彩丰富音乐表现的感染力。全剧有一首值得称道的序曲。这首序曲在精炼地呈现全剧的音乐主题后,精到的依剧情对其予以展衍,以完整的、独立的器乐曲形式,先声夺人、引人入剧。

第二,从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来体现。依照剧情发展的主线,努力刻画具有人物性格特点的音乐形象,该剧曲作者王原平认为这一点作为音乐的创作者是最应该去掌握的。举个例子,同样两位作曲家去同一个地方采风后创作同一首体裁和风格的作品,听众的审美感受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有的作品观众听起来觉得好听,有的觉得不好听,其原因在于好听的作品是达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真实和饱满的反映了当地人的性格特征、生动描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艺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作品形和神的高度统一是一部优秀作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如同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透露的神韵,而一般的画家只能绘画出形似而神散的作品。

《八月桂花遍地开》所展现的中心事件,是在大别山区桂花乡发生的那场改天换地的风暴。剧情发展的主线,是有着千丝万缕关联、千差万别经历的剧中人,在这场风暴中千姿百态的思想、情感、性格、言行表现。该剧的音乐创作,紧紧把握住了该剧剧情发展主线,并依照这条主线,努力刻画了具有人物性格特点的、迥然各异的音乐形象。

桂花是在这场风暴中觉醒、成长、并最终作出抉择,融入到这场风暴中的山区少女。纯真、朴实、勇于反叛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曲作者对桂花具有的这些性格特质,进行了音乐化的刻画。桂花音乐的主调,是从全剧音乐主题——《桂花调》衍化出来的。桂花的多个唱段,围绕旋律骨干音的委婉进行,体现了她性格中纯真、朴实的一面。而她在风暴中觉醒、成长的过程及她所具有的反叛性格则集中地体现在《生生死死做你怀里的人》这段咏叹调中。这段咏叹调的起始,在桂花音乐主调作变化呈现后,立即对其音乐主调进行展衍,以五度、六度的大跳进行和在高音区对高强音的“保持”,表现了桂花的觉醒与反叛力量。在接下去的长段抒咏中,这种表现手法贯穿始终,并随着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增强、宏观节奏的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具有桂花性格特点的音乐形象,在桂花音乐主调的多次重复(含变化重复)后得以“完形”。还必须重点提到的是,在《山水间再同唱八月深情》桂花与剑啸的对唱、重唱中,12/8节拍的那段富有理想、浪漫气质的长段抒咏,是对已“完形”的桂花音乐主调的重要扩充,它使具有桂花性格特点的音乐形象更为完美。

在这场风暴中,唐剑啸是新思想的传播人,社会变革的践行者,崇高理想的殉难者,具有坚贞、激情、活力四射、敢于献身的性格特征。唐剑啸的音乐主调源于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曲作者以此来表现剑啸与该剧中心事件的内在联系。同时,以具有动感和前冲力的(即所谓弱起强顿式的)节奏安排,及大幅度起伏的旋律进行,表现剑啸的坚贞、激情与活力;以不断上扬的模进和对调式中具有明亮感的骨干音的“强调”,甚或揉进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音调进行(如《我的爱能化解你的悲哀》唱段中结尾部分的音调),表现剑啸信仰的执着和敢于献身的性格特征。

在这场风暴中,唐剑豪是旧秩序的维护者,老制度的卫道士,具有循旧守“道”、年少内沉的性格特征。在对具有剑豪性格特征的音乐形象刻画中,曲作者将其音乐主调作了主要在中低音区向下进行、较平稳的节奏布局、旋律进行中予以同音甚至同乐句重复等处理,通过剑豪的音乐主调给人们带来的深、缓、长、闷、甚或有些怪异的听觉感受,联觉到具有这位剧中人性格特征的音乐形象。

曲作者对其它剧中人性格的音乐形象塑造,也是下了功夫的。如受旧制度迫害的哑叔,其音乐形象是在变异中有迸发;受迫害的秋珍,其音乐形象是哀怨、悲苦;唐母的音乐形象是怜悯凄叹等等。

王原平在去鄂东当地采风的时候,体会到当地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躁动感,就如同北方人的天性好爽与南方人的温婉柔美的天壤之别一样,在鄂西地区,那里生活的人们天生就具有与生俱来的自在感、满足感。面对着同样的生活背景、生存条件,在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表达,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需要表现鄂东地区生活的农民在无粮食的极端生存条件下内心里蠢蠢欲动自发的反抗压迫阶级的情绪和革命思想的萌芽,这就需要作曲家小心拿捏和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既不能削弱整部歌剧的主题也不能忽视对细节的恰当处理,因此他大量采用了帮腔“嘿、咯、呼”的反复吟唱和“叮点儿,莫点儿,叮点儿莫”诵经似的帮衬,这些运用手法使音乐具有潜在的不安性,暗示着黄麻地区的农民发起暴动的必然性。与此同时,在他早期为鄂西地区创作的《三峡,我的家乡》和《山路十八湾》等等这些创作歌曲中表现的是那里的人们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和情绪,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歌曲如今依然在湖北宜昌、长阳等当地被人们所熟悉喜爱和传唱。

第三,从完整的音乐结构上来体现。该剧曲作者对具有音乐文化符号意义的传统音调的创新运用,给传统形式赋予了新内涵。符号对应是音乐艺术对音乐内容的特殊表现方式(手法)之一。这种方式(手法),是利用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或是约定俗成的音乐概念(或称“音乐成语”),来寓意特定的形象或概念。该剧的曲作者,运用这一方式(手法),将革命者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大别山区一首叫做“八段锦”的传统民间音调填词编曲形成的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是这样写的:“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啊,张灯又结彩呀啊,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作为音乐文化符号,象征着这部歌剧所反映的那场改天换地的风暴,是贴切的,是寓意深刻的。这个音乐文化符号,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运用了三次,而每次运用,都给这个传统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第一次运用,是剑啸对桂花的教唱,赋予了新思想传承的意味。第二次运用,是剑啸与桂花的齐唱,赋予了崇高理想的传播意义。第三次运用,是大合唱形式,赋予了传颂社会变革成功的情感。应当说,给传统形式赋予新内涵,开掘了传统音乐文化符号的潜在表现魅力,开拓了传统音乐文化符号的艺术感染张力,增添了传统音乐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实现了传统音乐文化符号的当代发展。

;其次,该剧音乐主题——《桂花调》,含蕴了情感抒发性的核心内涵,与全剧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合拍。这种抒发性内涵,在音乐上的体现是:具有起伏有致的旋律线,有舒展的节奏型态,有既扬又抑、既唱又叹的音调进行特点,有清新委婉的风格特征,有内在的艺术表现张力。具有抒发性内涵的音乐主题,即使全剧基本的艺术表现(“叙事”)方式得到了丰富和强化,也体现了曲作者对音乐主题要动听、入心,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艺术追求。《桂花调》,经历了呈现、发展、完形的过程,具有统领全剧音乐风格特色及音乐展开的地位。音乐主题——《桂花调》的雏形,呈示于该剧的起始。而后这个音乐主题雏形随着剧情发展,经历了九次在剧情发展关键时段的展衍,经过女声独唱、男声二重唱、女声伴唱、男女声二重唱、男女声三重唱、女声传承式教唱、领唱合唱等形式,得以音乐主题——《桂花调》的完形。整部歌剧的音乐结构是以《桂花调》为所有人物角色所共同存在的情感主题贯穿始终,它的音乐特征是真的、美的、善的,它代表者人间美好的爱情、伟大的亲情、但是随着人物命运和剧情的变化它在音乐的表现上时而凄婉、时而悲壮、时而热情、时而暗淡,但是它在全剧中作为主题情感的地位是丝毫不会改变的,这正是作曲家和剧作家在这部歌剧中想极力讴歌的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主题与插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剧情的向前发展,其结构类似于西洋的回旋曲式,是一个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结构,体现了歌剧在艺术上的完整性。因此,歌剧的创作不仅关乎技艺、才能和运气,更关乎燃烧的真情和纯净的构思。

歌剧的戏剧性是通过音乐来体现的,音乐只有具备了戏剧性才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歌剧。我认为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是做到了这一点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是在曲折中逐步前进的,每一位作曲家的实践和创新都让我们对民族歌剧加深了一些认识,从《兄妹开荒》到《红珊瑚》再到《白毛女》,我们不断的学习借鉴,创新,力图在民族性、本土性,地域性、完整性上不断丰富我国民族歌剧艺术。

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说到:“文艺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喜爱不喜爱、接不接受是检验艺术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此时,我耳边回荡起10月16日晚上盘旋在湖北剧院的舞台上空众人齐唱《桂花调》的歌声:“桂花岭上桂花开,桂花树下望哥来,望哥来把桂花采,哥哥不来花不开……”.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