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笛子演奏家之代表人物

全国唯一笛子大赛三连冠获得者

戴亚,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青年演奏家。196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七岁开始学吹笛子,九岁起师从著名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

1977年考入浙江艺术学校,1980年获杭州“西湖之春”笛子比赛第一名,198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刘管乐、曾永清。

曾荣获1989年首届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1995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及1995年台北第三届中国民族器乐协奏大赛的笛子第一名。是全国唯一一位笛子大赛三连冠的获得者。

个人专辑有《楚魂》、《愁空山》。1991年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

近年来他与瑞典国家交响乐团、英国Aditty弦乐四重奏、中国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澳门中乐团合作,举办了一系列笛子独奏、协奏音乐会,

在国内外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在戴亚的横笛艺术世界中,你可以找到《秦川情》如火的炽烈,可以听到《荫中鸟》那清脆欢快的歌唱,体味《鹧鸪飞》的深沉舒缓、忧而不伤,感受《三五七》的

热烈粗犷、流畅华丽,欣赏《欢乐歌》中明快的江南风情,浏览《姑苏行》典雅秀丽的古城风光。

戴亚的笛艺技术全面,刚柔并蓄,北方的豪放与南派的秀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其音乐极富感染力,有“京城笛王”的美誉。

苍山如海——竹笛协奏曲《愁空山》析评

作曲家在这部竹笛协奏曲的三个乐章里分别安排使用了不同的笛。以曲笛之圆润悠扬,梆笛之高亢清脆,大笛之浑厚深沉,营造了三种不同的意境。

青年笛子演奏家戴亚先生认为《愁空山》是目前演奏技巧难度最大的竹笛协奏曲,很多技巧,如各种音程的双吐,长气息的循环换气等都是以前少有人尝试的,

对演奏者极富挑战性。除此之外,乐曲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性更是演奏者对其情有独钟的原因。

乐曲的第一乐章,紧扣一个“愁”字于一片寂静悲凉的氛围中。乐曲一开始,独奏笛子有一个长达八小节共四十拍的长音C,此音长得出人意料又意味深远,

似开卷便展示出一座又一座望不尽的群山,不由人不仰天长叹“噫吁唏!……”此后的旋律线也多做平缓连续的上下缠绕式进行,音乐如同被包围在连绵不断起伏的山峰中,

迷朦而优美。长音往往张力很强而又富有表现力。这里独奏笛子吹出的长音漂浮在乐队空旷的背景上,造成长时间的静穆。旋律的走向不再被律动的节奏节拍所分割,

一张一弛似乎皆在随心所欲中,这令只熟悉西方音乐语言的听众有一种“失重感”,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对“时间”、对“静”和“动”的表现。

第二乐章,梆笛从头至尾几乎没有间歇地吹奏着十六分音符的音群。同样是上下缠绕式进行,却变第一乐章的悠扬为闪烁跳跃,再点缀以乐队极富弹性的拨奏,

阳光下树影的斑驳,溪水的斑斓,万物的勃发生机无不跃然眼前。这一乐章极尽笛的灵巧之能事,也显尽作曲家创作之灵气。

独奏笛子大段的华彩性乐段以前所未有的高难度技巧让演奏者尽兴炫技。听这一乐章时,“乐思如泉涌”不再抽象,跟随那七孔里源源不断的音流,

你会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条水花四溅的山涧,从山顶飞流下山谷,一路上迂回盘旋,光怪陆离之奇景尽收眼底,十分过瘾!

第三乐章乃压轴大作,气势自然威武磅礴。由于乐句的大量并置行进,前两个乐章中连绵起伏的“线”与闪烁不定的“点”,在这里变成了层峦迭嶂的“块”。

这一乐章出现了前面所没有的清晰完整的旋律,四个乐句构成的封闭式乐段,由笛和乐队多次反复奏出,曲笛的悠扬梆笛的灵巧此时让位于大笛的深沉。

大篇幅的乐队前奏铺天盖地充满激情,使得“山”的面目终于清楚地呈现于眼前,它雄伟、峻峭、险恶。然而,可能正是因为没有了前两个乐章中的朦胧离奇与琢磨不定之美,

没有了无限感叹与遐思,一切的虚幻就随之化为了真实。听到最后,眼前有的只是“山”,真实而沉重。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