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板头曲是中州古乐的代表。2006年5月20日,南阳板头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谓“板头”,是指南阳大调曲子在演唱之前,艺人们要用各种乐器合奏或独奏的一段乐曲,这些乐曲在民间被称为“板头”。

板头曲与大调曲子的关系密不可分。南阳大调曲子古称鼓子曲,堪称民族文化瑰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渊源可上溯至元曲中之北曲,其中许多曲目又是戏曲剧目的先导。1956年底,当代著名戏剧家、诗人田汉视察南阳时曾说:“南阳文化有两大宝,一是汉画像石,一是大调曲子,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美学和音乐史上,都有着很高的价值,要抓紧抢救。”大调曲子流行于南阳全境,现存曲目千篇以上,唱腔曲牌二百余个,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还有一个酷爱大调曲子的庞大的 “曲友”团,每当华灯初放或月白风清之夜,这些业余曲艺艺人就相约聚会,或在茶馆酒肆,或在豆架瓜棚,或在群众纳凉的打麦场上.或在某曲友的厅堂内院,抓筝拨弦,弹鼓击节,演唱大调曲子。而每次聚会开始,总是要先演奏一段板头曲。板头曲是具有不同旋律、不同感情、不同意境、不同风格的器乐曲,板头曲演奏完,才接唱有文字词句的曲目。演奏或唱者是那样的热心,那样的专注,听众也是那样的喜爱,那样的陶醉,或气势磅礴,或悠扬轻柔,营造出一派浓郁的艺术气氛。

板头曲与大调曲子的历史悠久。它是用古筝、琵琶、三弦、月琴等弦索演奏的民族器乐曲,这些乐曲在民间以工尺谱抄本和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板头”一词最早见于清代乾隆27年抄本《琵琶谱》中,由此可知,在1762年以前,这些民间古调的“六十八板”乐曲已被称作“板头”;亦可知,南阳板头曲最迟在明末崇祯年间已存在。数百年来,大量的曲子散失在民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存、传承、丰富和发展着。

目前所知,板头曲尚有曲目80余首,“六十八板”以外的民间“大套曲”和民歌杂曲以弦索演奏的还有20多首。板头曲系中州古曲,是大调曲子曲友集会时开板演唱之前演奏的器乐曲。未唱正文之前先奏板头曲,其原始含义为半调弦子、半活手法,给演唱者酌定音高,还可活跃气氛以助雅兴,创造艺韵而进入境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名家参与,高手如林,互相切磋,与时俱进,竟不断地涌现出许多乐曲精品,魅力无穷。如邓州人曹东扶、石桥人仝振武、泌阳人王省吾等都是造诣深厚的艺术大家,他们各有千秋,为推动南最大调曲子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古筝艺术大帅曹东扶(1898年-1970年),首先将南阳板头曲介绍、推广到国内外,由他订谱的琵琶独奏曲《高山流水》《寒鹊争梅》,三弦独奏曲《打雁》《思情》等,至今仍是我国弹拨乐曲的经典,而数十首南阳板头曲古筝独奏曲《陈杏元和番》《落院》《闺中怨》《苏武思乡》等,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古筝艺术演奏的精品,在国内外音乐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板头曲的调式多数为宫调式,少数曲牌为微调式,如《寒鹊争梅》等。但也有些曲牌内部往往出现调式交替。板头曲多为“八板”的变体,有从大调曲子曲牌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如《哭周瑜》;有吸收伏牛山区原生态民歌经艺人长期加工而成的,如《山坡羊》;有以民间说唱故事命题的,如孔子故事《哭子路》《叹颜回》;有以隋唐演义故事命名的《大救驾》(全称《敬德救驾》)《征西》(全称《薛丁山征西》)《打雁》(全称《丁山打雁》)《銮铃》(渲染征西大军凯旋的热闹气氛);有以《西厢记》命题的《上楼》(全称《红娘下楼》)《下楼》(全称《红娘上楼》)《莺莺唤红》;有以《二度梅》故事唱段命题的《和番》(全称《陈杏元和番》)《落院》(全称《陈杏元落院》)等。乐曲以特有的音乐语言铺陈渲染,刻画感情,创造意境,惟妙惟肖,以表达故事中悲欢离合优美深沉的主题。板头曲中,还保留了不少以板式命名的曲子,如《单八板》《双八板》《花八板》《流水》《加花流水板》等。还有一些旋律欢快、活泼、跳跃地描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鸟齐鸣、黎民欢腾情绪的,如《闹元宵》《百鸟朝凤》《百鸟辞朝》《萧妃舞》《狮子滚绣球》《莺啭桃李》《葡萄架》《风摆柳》《打秋千》《小鹊》《小桃红》《唧唧咕》《风摆翠柳》《赏秋》《渔夫乐》等。更有表现缠绵悱侧、凄切哀怨感情的,如《关雎》《思春》《闺中怨》《苏武思乡》《汉宫秋月》《雁落沙滩》等;还有写景抒情的乐曲,多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多彩多姿,曲调明朗,节奏轻快,起伏跌宕,豪放优雅,如《大泉》《高山流水》等。

南阳板头曲的曲式结构十分严谨规整,都是八板体。大曲子68板,小曲子34板。全部乐曲的速度分快、中、慢三类,慢板和中板每小节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快板则每拍即为一板。板头曲的演奏乐器,有三弦、筝、琵琶、打琴(扬琴)、箫、二胡、曲胡(坠胡)、软弓京胡、八角鼓、檀板,另有月鼓、茶盅、铜盅、木筝、吹铜钱等乐器,他们的作用和特点为:

三弦:板头曲所使用的是中鼓三弦,其音色淳厚而亮丽,饱满而结实。筝:过去使用的是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目前普遍使用的是二十一弦,其音色柔美,宜于抒情,渲染气氛。

琵琶:音色清脆谐和,其四条弦自右向左依次为子弦、二弦、老弦、缠弦。

箫:亦称洞箫,乐音柔弱,适宜表现幽怨的感情,给人以恬淡舒适之感。

软弓京胡:音乐高俏脆和,音域在两个八度以上。因其弓毛很松,弓的前端缚一薄竹皮,故称软弓京胡。演奏时右手四个指头带动弓毛,有连顿弓的效果,俗称“嘟噜”,悦耳动听。

曲胡(坠胡):音色悦耳,尤善模仿音,善烘托气氛,音域在三个八度以上。

铜盅:生铜铸成,壁薄音灵,与三弦、筝音相配,浑然一体。

茶盅:在桌面上一线式摆列细瓷茶盅12个,以盛水多少依次区别音域高低,奏者双手执竹签击打,其声清脆动人,如闻仙音。

吹铜钱:于两个铜钱之间夹一竹瓤,吹奏者凭舌尖吞吐的功夫,表现各种感情。

木筝:一头大一头小,敲打之音极似木琴。

月鼓:圆形,鼓面如碗口大小,演奏时一手击鼓,一手击板。

檀板:俗称手板,又称牙子,板头曲的主要击节乐器。

八角鼓:八木相拼形成八角,故名八角鼓。鼓棱角处嵌有兽骨片,八边中的木框上各刻长形孔,孔间以铜轴串小铜钹,鼓面蒙蟒皮或羊皮。奏乐时左手执鼓,鼓面竖定,右手敲击鼓面,以不同弹奏法可得弱音及强声。

南阳大调曲子和板头曲堪称民族音乐之精品,中州古乐的代表,是在中原大地上孕育、诞生、丰富、发展起来的。中原民族音乐精华多集中于南阳盆地、伏牛山区,大调曲子与板头曲即以南阳为代表,其曲目活灵活现,富有生命韵律,纯净鲜活,音韵绵长,情真意切,雅俗共赏,集中体现了南阳独特的风格、风情、民俗、民意,具有浓郁的南阳特色,浓缩了南阳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虽然原始俚俗,却如刚采撷来的清香带露的山花奇卉,沁人心脾,引人注目;虽然粗犷野气,却是自然本色,朴实无华,正像山乡田野的村姑,不施脂粉,不受约束,却以其天然丽质、纯真心性,活跃于水秀山青的大自然中。

(作者系南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