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国电影资料馆推出“青春之歌:红色经典,倩影难忘”主题影展,而《红色娘子军》是9部展映影片中的一部,这部60年前的电影在今天看来仍能带给我们很多思索,为“大女主”的影视设定提供更多参考和可能。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看,诞生于60年前的《红色娘子军》仍然是极具感染力的杰作。与同时期的革命叙事创作相比,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将历史叙事、政治热情和女性解放的主题如此自然地熔于一炉,并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现象。

琼花从一个饱受虐待的婢女成长为一名娘子军革命战士,不仅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完成了个人的复仇,也改变了恶人称霸的旧世界。这样的热血故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有着极强的感染力。由1959年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电影文学剧本出发,《红色娘子军》迅速衍生出电影、芭蕾舞剧、戏曲、交响乐,乃至当代的电视连续剧等多个版本。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无疑是1961年由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主演的电影故事片,以及被作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及其京剧和电影版本。浓眉大眼,短发军装的吴琼花,还有唱着“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军歌的娘子军战士,无疑是新中国红色叙事中最深入人心的女性英雄形象。

吴琼花的形象为何如此充满魅力?在最初的电影版本中,第一个场景就是琼花从南霸天家出逃。虽然没有一言一语,但这第一次的出场就令人印象深刻,全因为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据谢晋导演说,为了寻找剧作者梁信描写的这双“火辣辣的大眼睛”,他煞费苦心。而之所以选定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女生祝希娟,正是因为他偶然撞见祝希娟在与一个男生吵架。直爽泼辣的性格十分符合剧中琼花的个性。当琼花被抓回吊在地牢里拷打,南霸天的家奴老四一边用鞭子抽打琼花,一边问:还跑不跑了?琼花的大眼睛仿佛冒出仇恨的火光,斩钉截铁地说:“跑!看不住就跑!”琼花的第一句台词,就把她单纯、倔强、勇敢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直到被洪常青假扮的南洋华侨救出,她还是本能地拔腿就逃。

在当时的批评者看来,琼花骨子里的反抗精神主要是来源于阶级仇恨。实际上,琼花身为地主的婢女,在性别层面上遭受的暴力和剥削并不难想象。从古至今,逃跑是女性面对暴力时最本能的反抗方式。但对单纯懵懂的琼花来说,她并不知道逃跑后将面对怎样的现实。因为洪常青的搭救和指引,她找到了自我解放的可能。

有趣的是,在原剧本中,琼花和洪常青戏剧性的邂逅颇具浪漫色彩。洪常青头戴白帽,身穿白色西装,特别是还骑着一匹白马。而此后的剧情发展也多次暗示了琼花对洪常青懵懂而微妙的倾慕。这条在今天看来顺理成章的爱情线索在当时的电影中不得不被删节和简写。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谢晋的电影甚至因为这些“暧昧”的片段遭到了禁映。总之,在革命叙事的背景下,主人公必经的一道磨炼就是抹除私人的爱恨情仇,将情感投注到更长远、更高尚的解放事业中去。

随着《红色娘子军》题材的流传和风行,女主角的形象逐渐趋于符号化、象征化。传统叙事中女性人物特有的细腻感情,包括微妙的爱情线索,也让位于民族、阶级和国家的深仇大恨。在由电影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中,“琼花”这个质朴柔美的名字变成了“吴清华”这个更中性、更革命的代号。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与《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有关的种种影像资料,今天的年轻一代可能很难想象,在上世纪70年代的红色中国,最风靡的舞种是芭蕾,从城镇工厂到田间地头,全民热情高涨,模仿着那些高难度的动作。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确实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高度符号化的造型和身体语言,极具美学创新和艺术感染力的编舞使得新的女主角吴清华的形象更加英勇,从出身贫苦的女战士上升到“复仇女神”。她的很多动作都是融合了民族戏曲与芭蕾技法的全新发明。剧中的女主角吴清华逃出虎口时的一段精彩舞蹈,就留下了标志性的“倒踢紫金冠”动作。此外,她还有一个著名的“鹤立式”动作,下半身来自芭蕾,上半身来自中国传统戏曲。而清华与老四的一段双人舞,则是对《天鹅湖》中黑天鹅与王子双人舞的改编。爱情主题变成了激烈的抗争。

除了舞蹈动作的刚毅化,演员们的身体语言也被改造了。曾经扮演《天鹅湖》女主角的白淑湘开始重新学习新的身段和步法。纤细碎步的脚尖舞变成了轻快的平步小跑,手部和跳跃动作也更加平直,更有爆发力。吴清华的造型也经过了特意设计和夸张。在电影版舞剧的女主角扮演者薛菁华回忆说,为了使拍摄出来的形象更加英武,化妆人员给她织了两条粗粗的假眉毛。拍摄仰拍镜头时,还要削两块苹果塞在嘴里,使脸庞更加圆润饱满。

总而言之,这一切的操作都与我们今天所推崇的“白瘦幼”审美背道而驰。但当我们重新审视《红色娘子军》中的性别问题,会发现设计者的用意比已有的批评中反复谈到的“弱化女性气质”要复杂得多,琼花-清华的形象更不是所谓的“男人婆”。所谓柔弱多情,逆来顺受的女性气质,说到底本来是一种基于传统男权视角的建构。而单纯勇敢,热情奔放的琼花,反而更贴近于现代意义上平等健全的性别观念。

在电影中,琼花最终完成的是自身的成长,而不是将命运寄托于某一个具体的男性。在芭蕾舞剧中,吴清华有一个“迎风展翅”的动作,右手为代表勇猛的虎口掌,左手为柔美的兰花指。可以说,这是一个超越了任何一种传统性别局限的新人。相比而言,当代流行的宫斗剧、职场剧中的各种“大女主”,虽然试图塑造出独立女性的形象,但实际很难避开传统性别观所规定的刻板印象。与上世纪五六十年前风行全国的《红色娘子军》相比,我们的性别观念是否取得了与时俱进的进步,仍然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三月,中国电影资料馆推出“青春之歌:红色经典,倩影难忘”主题影展,而《红色娘子军》是9部展映影片中的一部,这部60年前的电影在今天看来仍能带给我们很多思索,为“大女主”的影视设定提供更多参考和可能。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看,诞生于60年前的《红色娘子军》仍然是极具感染力的杰作。与同时期的革命叙事创作相比,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将历史叙事、政治热情和女性解放的主题如此自然地熔于一炉,并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化现象。

吴琼花从一个饱受虐待的婢女成长为一名娘子军革命战士,不仅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完成了个人的复仇,也改变了恶人称霸的旧世界。这样的热血故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有着极强的感染力。由1959年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电影文学剧本出发,《红色娘子军》迅速衍生出电影、芭蕾舞剧、戏曲、交响乐,乃至当代的电视连续剧等多个版本。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无疑是1961年由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主演的电影故事片,以及被作为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及其京剧和电影版本。浓眉大眼,短发军装的吴琼花,还有唱着“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军歌的娘子军战士,无疑是新中国红色叙事中最深入人心的女性英雄形象。

吴琼花的形象为何如此充满魅力?在最初的电影版本中,第一个场景就是琼花从南霸天家出逃。虽然没有一言一语,但这第一次的出场就令人印象深刻,全因为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据谢晋导演说,为了寻找剧作者梁信描写的这双“火辣辣的大眼睛”,他煞费苦心。而之所以选定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女生祝希娟,正是因为他偶然撞见祝希娟在与一个男生吵架。直爽泼辣的性格十分符合剧中琼花的个性。当琼花被抓回吊在地牢里拷打,南霸天的家奴老四一边用鞭子抽打琼花,一边问:还跑不跑了?琼花的大眼睛仿佛冒出仇恨的火光,斩钉截铁地说:“跑!看不住就跑!”琼花的第一句台词,就把她单纯、倔强、勇敢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直到被洪常青假扮的南洋华侨救出,她还是本能地拔腿就逃。

在当时的批评者看来,琼花骨子里的反抗精神主要是来源于阶级仇恨。实际上,琼花身为地主的婢女,在性别层面上遭受的暴力和剥削并不难想象。从古至今,逃跑是女性面对暴力时最本能的反抗方式。但对单纯懵懂的琼花来说,她并不知道逃跑后将面对怎样的现实。因为洪常青的搭救和指引,她找到了自我解放的可能。

有趣的是,在原剧本中,琼花和洪常青戏剧性的邂逅颇具浪漫色彩。洪常青头戴白帽,身穿白色西装,特别是还骑着一匹白马。而此后的剧情发展也多次暗示了琼花对洪常青懵懂而微妙的倾慕。这条在今天看来顺理成章的爱情线索在当时的电影中不得不被删节和简写。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谢晋的电影甚至因为这些“暧昧”的片段遭到了禁映。总之,在革命叙事的背景下,主人公必经的一道磨炼就是抹除私人的爱恨情仇,将情感投注到更长远、更高尚的解放事业中去。

随着《红色娘子军》题材的流传和风行,女主角的形象逐渐趋于符号化、象征化。传统叙事中女性人物特有的细腻感情,包括微妙的爱情线索,也让位于民族、阶级和国家的深仇大恨。在由电影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中,“琼花”这个质朴柔美的名字变成了“吴清华”这个更中性、更革命的代号。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与《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有关的种种影像资料,今天的年轻一代可能很难想象,在上世纪70年代的红色中国,最风靡的舞种是芭蕾,从城镇工厂到田间地头,全民热情高涨,模仿着那些高难度的动作。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确实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高度符号化的造型和身体语言,极具美学创新和艺术感染力的编舞使得新的女主角吴清华的形象更加英勇,从出身贫苦的女战士上升到“复仇女神”。她的很多动作都是融合了民族戏曲与芭蕾技法的全新发明。剧中的女主角吴清华逃出虎口时的一段精彩舞蹈,就留下了标志性的“倒踢紫金冠”动作。此外,她还有一个著名的“鹤立式”动作,下半身来自芭蕾,上半身来自中国传统戏曲。而清华与老四的一段双人舞,则是对《天鹅湖》中黑天鹅与王子双人舞的改编。爱情主题变成了激烈的抗争。

除了舞蹈动作的刚毅化,演员们的身体语言也被改造了。曾经扮演《天鹅湖》女主角的白淑湘开始重新学习新的身段和步法。纤细碎步的脚尖舞变成了轻快的平步小跑,手部和跳跃动作也更加平直,更有爆发力。吴清华的造型也经过了特意设计和夸张。在电影版舞剧的女主角扮演者薛菁华回忆说,为了使拍摄出来的形象更加英武,化妆人员给她织了两条粗粗的假眉毛。拍摄仰拍镜头时,还要削两块苹果塞在嘴里,使脸庞更加圆润饱满。

总而言之,这一切的操作都与我们今天所推崇的“白瘦幼”审美背道而驰。但当我们重新审视《红色娘子军》中的性别问题,会发现设计者的用意比已有的批评中反复谈到的“弱化女性气质”要复杂得多,琼花-清华的形象更不是所谓的“男人婆”。所谓柔弱多情,逆来顺受的女性气质,说到底本来是一种基于传统男权视角的建构。而单纯勇敢,热情奔放的琼花,反而更贴近于现代意义上平等健全的性别观念。

在电影中,琼花最终完成的是自身的成长,而不是将命运寄托于某一个具体的男性。在芭蕾舞剧中,吴清华有一个“迎风展翅”的动作,右手为代表勇猛的虎口掌,左手为柔美的兰花指。可以说,这是一个超越了任何一种传统性别局限的新人。相比而言,当代流行的宫斗剧、职场剧中的各种“大女主”,虽然试图塑造出独立女性的形象,但实际很难避开传统性别观所规定的刻板印象。与上世纪五六十年前风行全国的《红色娘子军》相比,我们的性别观念是否取得了与时俱进的进步,仍然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