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入门曲目茉莉花_茉莉花笛子曲_好一朵茉莉笛子曲普f调

“春江夜雨梦江南”上海音乐学院与浙江音乐学院竹笛优秀学生交流音乐会

2017年6月3日晚,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首场竹笛优秀学生交流音乐会于浙江音乐学院标准音乐厅拉开序幕。这也是首次上海音乐学院与浙江音乐学院两院跨院的竹笛演奏专业学生实践交流,为我中心从传承层面到后继发展层面开启了新的助力。此次活动主要邀请到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詹永明教授携上海竹笛室内乐团主要学生成员们,以及我院国乐系杜如松教授、赵琦老师携中心竹笛演奏专业学生们共同参与。

上海竹笛室内乐团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为了更好地适应上海高等艺术院校竹笛专业学科室内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继承发扬南派竹笛艺术,繁荣笛乐创作与提升表演艺术的多样性,上海音乐学院詹永明教授竹笛专业教学团队发起联合上师大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在读学生与校友共同创建竹笛室内乐团。竹笛室乐团为上海高等艺术院校从事竹笛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平台,培养与鼓励优秀的年轻演奏家及莘莘学子,能够在竹笛表演艺术领域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独奏、重合奏的艺术才能,塑造优秀人才,创建优秀团队的文化与精神。

在这个平台上,上海竹笛室内乐团以中华传统的美德为荣,以“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能最有力量”为准则,树立互敬互爱、勇于拼搏奉献的团队精神。在表演艺术上集不同风格、流派特征展示才艺、彰显其观念,继承传统进行探索和创新。促进竹笛表演艺术发展,更广泛地与海内外竹笛乐团、音乐家进行广泛交流。

上海竹笛室内乐团立足本土,海纳百川,谋求创新发展。拓展竹笛室内乐的创作及表现空间,以现代审美心理对创作作品、表演风格进行科学的审视,提升竹笛中低音、倍低音声部演奏技能及乐器制作改良,使竹笛器乐的发展不断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在当下探究出竹笛室内乐形式多样与作品繁荣的新途径。

音乐会虽然仅有竹笛为主要演奏乐器,但节目形式多样,从独奏、重奏到合奏丰富多彩,节目数量及参演人数也是不比往常。为确保当晚音乐会的高质量顺利进行,詹永明教授、杜如松教授、赵琦老师等多位老师从走台现场开始就对参演的同学们悉心指导,为当晚的音乐会提供了最大支持与关心。

当晚音乐会首先由上海竹笛室内乐团指挥江阳携上海竹笛室内乐团学员演绎竹笛室内乐《竹林茉莉》,该首作品由王辰威作曲。《竹林茉莉》取材于民歌《茉莉花》,《茉莉花》是一首著名的中国民歌,也是最早流传到外国的民歌之一,深受中外皆受欢迎。笛子是悠扬悦耳的华族乐器,而“竹林”比喻一群笛子,也象征着一批青少年笛手团结的力量与壮硕的成长。《竹林茉莉》通过“竹”与“茉莉”的结合,代表了乐团团结一致,立足于传统,走向世界。随后是上海音乐学院杨梦璐与上海竹笛室内乐团带来的竹笛独奏《西湖春晓》,该曲由詹永明教授创作于1980年。乐曲根据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诗意创作,描写了春季西湖如画的景色。乐曲以江南丝竹的音乐语言为主要创作元素,充分展示了“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通过合理运用江南丝竹乐曲最有代表性的板腔变奏特征,使作品凸显了动中有静、静亦灵动的艺术效果。伴随两首竹笛室内乐合奏与协奏作品的呈现,随后是由两院学生的独奏交替演奏。

浙江音乐学院王丹骅演奏莫凡作曲的《绿洲》,描绘了新疆伊犁沙漠绿洲壮美的风光,借意传奇,表达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境地,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沙漠绿洲的渴望与追求。

韩慧慧演奏的《扁舟载月》(杜如松作曲)由李自然以古琴伴奏。该乐曲由杜如松教授创作于1982年,以明朝诗人凌云翰《西湖渔者》为创作缘起,为低音笛而写。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人文世界的对话,通过笛乐表达,体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艺术气息。“不觉全身入画图”作为一种“弦外之音”,可以是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也可以是“一笛清风万事休”的一种人文情怀,乃至于文人、隐士灵魂深处所追求的东西。

竹笛与钢琴《胡旋舞》由上海音乐学院章诗怡竹笛独奏,该作品是台北市立国乐团团长钟耀光先生为长笛与华乐团所创作的一首作品,后经中央音乐学院戴亚教授改编为竹笛曲,是2010年第十七届台北笛子协奏曲大赛的决赛指定曲目,是一首无论从技术上、音乐表现上都是目前最具挑战性的高难度的笛乐作品。此曲发展了传统竹笛的演奏技术,全曲一气呵成,华丽热情,采用了胡旋舞欢快回旋、千回万转不停歇的特点。

管弦乐曲《野蜂飞舞》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名曲之一。尼古拉于1899年到1900年间,基于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作改编为同名歌剧《萨旦王的故事》。其中第3幕第1场为描述王子变化为大黄蜂攻击两个反派角色的情形,此时的配乐即为此曲。由于此曲的旋律极快,后人常选用此曲作为展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本场音乐会移植至笛子五重奏。该作品经移植改编为一首竹笛五重奏,由上海音乐学院程雨诗、侯晨光、郑金珠、李航、王泽、虞安琪几位同学共同演奏。

随后是由浙江音乐学院沈淼杰带来竹笛独奏《深秋叙》,该作品是作曲家穆祥来于1989年所作,“吹笛秋山风月情,谁家巧做断肠声”通过不落俗套的音乐语言表现深秋时节的景色及其作者对满地黄花枯叶,根据景色延伸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感叹和思索。

《云裳诉》是周煜国先生在筝曲《乡韵》主题音调的基础上扩展改编而成的一首筝乐作品。作品运用了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的特性音调,迂回百转,细腻绵长。在周煜国老师的建议与指导下,浙江音乐学院竹笛研究生李培坤把此曲移植改编成一首竹笛协奏曲,用竹笛特有的语言诉说《云裳诉》无尽的情怀。

《库依的爱情》此作品以Lalualumedani作为主要题材的发展,深受此旋律的感动,对于人世间的感情有着不同深层的感受,为情所思,为情所苦,等待与期待的思慕之情,由上海音乐学院吴双演奏。

随后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丛禾、杨安然、吴双、李丹、郑德一男、唐禹笛带来的改编室内乐竹笛与钢琴《幽兰逢春》。该曲是赵松庭、曹星创作于1979年的一首笛子曲。乐曲采自昆曲音调,慢板主题取材于昆曲《二郎神》,快板取材于昆曲过场音乐。悠扬雅致,委婉抒情,从压抑到舒展,赞美了兰花的清雅幽馨,以幽兰之逢春来表现人在困境中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心境。该曲是赵松庭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首曲子,是其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整场音乐会在学生们的演奏中推向高潮,最后由上海音乐学院与浙江音乐学院竹笛齐奏《三五七》作为音乐会返场,曲调粗犷流畅,富有浙东的乡土气息,这首乐曲是赵松庭先生于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曲名出自曲牌[忆江南]即白居易的《忆江南》的词格。因《忆江南》的前几句词格分别是三、五、七个字,所以曲名为《三五七》。赵先生将婺剧音乐中的倒板、平板、流水等板腔进行变化、组合、发展,并运用了循环换气技巧,从而使得这首作品成为婺剧韵味浓郁、表现力丰富、极具感染力和现场效果的笛曲。

这场音乐会的顺利举办为两院竹笛演奏专业教学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赵松庭竹笛国际艺术中心师生、上海音乐学院竹笛专业学生及广大习笛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韩慧慧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