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建中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内容摘要】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我国作曲家王建中于1973年根据同名歌曲进行改编的。文章分析了该曲的背景,从结构、段落、和声角度,挖掘了乐曲的技术表现及艺术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建中 钢琴改编曲 民族风格

王建中出生于上海,祖籍是江苏江阴,是我国知名的钢琴家、作曲家。10岁时,王建中开始学习钢琴,于195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及作曲。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上世纪70年代曾任中央乐团创作人员,80年代返回母校担任作曲系教授。他对于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

陕北民歌》创作于1973年,由四首民歌组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陕北民歌四首》中的第一首,其他三首为《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都是以陕北朴素的乡间气息为背景创作的。山丹丹花是百合花的一种,生长于陕西、山西、河北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各处山地上。每年春天到来时,满山的山丹丹花红艳似火,让人心旷神怡、满心激动,而生长在延安的山丹丹花更是比其他地方更红艳、更灿烂。

一、作品背景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表达的是当时人民群众对于共产党那份无比真挚的情意。王建中在感受这种情意的背景下将这首民间歌曲改编为钢琴曲。虽然是以钢琴曲的形式存在,却将其民歌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将歌声转换为琴声,旋律更加饱满、丰富,让原本普通的民间小调升华,用钢琴独特的声音色彩将乐曲进行完美的演绎。乐曲不仅具有民族音乐审美的特征,而且形象地描绘了陕北人民群众的革命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着陕北人民美好的愿望及向上的精神面貌。该曲的出现,仿佛给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中注入了新的血液,将钢琴创作推向了另一新层次,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通过钢琴的演奏,曲调变得更加宽广、旋律更加生动,将陕北人民的朴素气质演绎得真切如实。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整个曲调明朗清晰,具有当地独特的特点,所表达的内容也极其朴素,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动听的旋律让人为之激动、憧憬向往。乐曲弘扬着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倾诉着一种民族感情,让人们勿忘战争岁月的苦难,促使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乐曲通俗而又华丽的特色,体现出其艺术存在价值。

二、作品分析

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钢琴曲结构上看,此曲创作的风格为复三部曲式,其中还加入了民族商调式。引子段落运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节奏类型,以此表现出欢快的喜悦场景,音乐如流水般自然、顺畅,让人着迷。A段落,运用了民族商调式多处切分节奏以及连续切分音的创作,将主题旋律刻画的热情明快。B段落,为变奏的方式,运用了大量的和弦、跳音,以此诠释陕北人民对于迎接红军的热烈心情。A1段落是A段的再现部分,其运用了八度和弦进行创作,营造一种极为宏伟壮烈的激动之情。虽然整首曲调都让人活跃、欢快,但在结尾处细腻柔和、自然,让人又有着意犹未尽的感觉。

从钢琴改编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上看,其中的引子部分是由一整段的琶音和弦构成,主要旋律隐藏在这些分解和弦中,具有民族五声风格。在起伏流畅的琶音织体中用了分解的下属七和弦,并用宫音代替了和弦中的三音,其中加音为宫音代替了下属七和弦。

A段落,作品由中弱开始,呈现着自由的节奏,以慢变快、以弱变强,通过此音型表达了较为形象的一幅图:在陕北的清晨,满山的山丹丹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极为动人的美丽场面。作品的演奏使这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画面呈现在听众的面前。接着带有装饰音的四分音符演奏出乐曲的第一次主题,主题旋律逐渐变成了八度与和弦相融合的乐句,描绘出了陕北人民群众接待红军的热烈欢快场景。弹奏时,为突出主旋律的特点特别要注意双手交替的连贯性,左手作为伴奏弹奏音型时需要注意弹的很轻、很柔,这里要将拍子的变化、主题音调演绎得饱满、鲜明,句子要弹得连贯,从而充分全面的诠释出陕北民歌质朴而纯真的特点。

B段落,以柱式和弦为主,第一变奏的旋律在第一声部第二变奏对主题旋律进行了加花,高音和低音区交替出现,第三变奏整体拉宽并运用了离调和弦。

再现部属于二次高潮,A1段与A内容基本相同,在织体写作中稍作了调整,将原单线条旋律丰富成为和弦式的八度旋律,更具有动力性。主题运用了民族微调式,宫调式的变化更加突出了钢琴主调明亮有力的特点。整首作品在尾声处又再现了曲子开头部分的效果,通过此衔接的方式又回归到豪迈宽广的信天游曲调。演奏时,左手控制着整个曲调的发展,通过不同力度强调主题,右手则为颤音的弹奏。从演奏技术角度来看,乐曲有着非常典型的特点,在学习和练习时,要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控制妥当,以PPP的力度和弦结束全曲。最后一段为散板段,通过不规则的音符节奏呈现连贯唯美的旋律,使听众回味着幽远绵长的琴声。

王建中改编的钢琴曲具有深远影响。他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歌曲、民间歌曲还是传统器乐曲、民间乐曲,都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发展的空间。他的钢琴改编曲在吸收本民族音乐要素的同时,又添加了外来音乐曲式结构。王建中的作品在旋律、调式等方面突出地表达了中国的民族特色,体现出“虚静绵长”的特征。这使外来的钢琴艺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使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也使世界音乐更加光辉夺目。

参考文献:

[1]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辛丰年.乱谈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