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的音符· 个性化太强的音乐或者是旋律感太强的音乐,都会对朗诵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音乐应该“退居二线”

文/黄披星

有朋友要参加一个朗诵节目的演出,请我帮忙找一些适合朗诵用的背景音乐。本想这是很小的事情,著名的音乐段落很多,各种版本的也听过不少,应该不是难事。朋友要的是一些关于海洋主题的相关音乐,希望开头能够有气势一些的,然后进入舒缓乐段,最好后面还能有一些庄严的音乐味道。说起来很常见,但仔细找起来却不容易。

确实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太有好感,不免又试听了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还是觉得很震撼。对于海洋主题的音乐只记得德彪西写过的《大海》,但这个曲子总体比较抽象,我觉得要过了一半的地方才适合海洋主题。倒是他的《月光》既通俗又耐听,也是可以推荐的。朋友希望能有更神秘感的音乐,就又给推荐了马奈斯的《泰伊思冥想曲》。

我慢慢才意识到,这些音乐都不适合作为一场朗诵的背景音乐。原因在于,这样的音乐本质上都“太重了!”而对于一场朗诵来说,背景音乐应该越轻越好。后来想起早年听过的日本出的“绿色音乐系列”,其中有专辑叫“海之诗”,应该更加适合一些。

对于一场朗诵来说,音乐仅仅是一种渲染,而不是诉说本身。如果对音乐本身看得太重,选择一些个性化太强的音乐或者是旋律感太强的音乐,都会对朗诵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朗诵的时候,音乐应该“退居二线”更好。

当然,现在的朗诵会大多都是正面的阳光的,对音乐来说其实也容易,很多的轻音乐可以选择,从早年用于朗诵的克莱德曼的音乐,到班得瑞的音乐,再到各种系列的轻音乐,还有那些大提琴协奏音乐,大量的钢琴曲和吉他曲都是可以选择的。只要是在音乐的原有节奏之中找得到自己的呼吸方式,这样的配置并没有太多难度。

这两年出现了很多类似“为你读诗”这样的节目,好的朗诵确实是会令人愉悦的。但作为这些朗诵的背景音乐,其实都如同空气一般存在着。当然,也可以这么说:好的配乐朗读应该是让人意识不到音乐的存在。很多浅浅的提琴声,雨滴一般的钢琴声,大多很自然——自然到我们几乎意识不到音乐的存在。

我一直觉得最好的朗诵根本不需要音乐,好的诵读者能够创造出自身的乐感来。有趣的是,现在很多时候,哪怕是一场诵读,音乐成为一种缓解甚至是某种品位的象征。

我并不会因此替音乐觉得惋惜——因为音乐总有自身独立存在的另外的方式。这不过是作为点缀的存在时刻,它让人声变得更加婉转,或者让人声在自身所需要的情感中走得更加顺畅一些,更激越一些,更可信一些……也是音乐成为某种有用的东西的一次配合和展示。

说起来,在娱乐越来越走向前台的时候,不管是音乐还是其他的艺术形式,都类似这个时代的背景。只不过,这样的背景中也是各有各的涂抹,各有各的喧嚣。而好的艺术总会这样自处,它不仅要学会与孤独相处,还要学会把喧嚣看清。

艺术之间的相互依托,未必会使艺术有本质的提升,但作为一次渲染,音乐恐怕是最为有效的一种。这也好比那些星级酒店大堂总会有一些巨幅油画或国画一样,高悬的是艺术的样子,嗅的人间烟火,点评的却永远似是而非。

作为背景的音乐,就像一阵风,一滴水,一轮月色,它们既好像存在过,又好似从没出现过。但朗读的声音越来越重的时候,音乐本来就应该选择越来越轻,这才是艺术本该走的道路。

黄披星 艺术研究者。创作以诗歌为主,兼有音乐随笔。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