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日历7.22】

钢琴曲编尾奏是什么_钢琴曲尾声怎样编配_钢琴曲尾奏怎么编

1866年的7月22日,

勃拉姆斯的《f小调钢琴五重奏》

首演于莱比锡。

▲上海巴洛克室内乐团勃拉F小调钢琴五重奏op34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被看作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幼时从父学习小提琴,从奥托·科塞尔学习钢琴。1853年刚刚开始音乐家生涯的勃拉姆斯,经小提琴家Joseph Joachim的介绍认识了舒曼夫妇,并给舒曼留下了深刻印象,舒曼并撰文在一个他曾担任编辑的报纸上公开赞扬勃拉姆斯,在一篇名为《新的道路》的文章中誉他为天才。对于舒曼的鼓励与赏识,勃拉姆斯心怀感激,并在日后舒曼因健康精神状况欠佳,独自在Endenich疗养院里调养时,热心地给予克拉拉、舒曼及其家庭不少帮助,一直到1886年克拉拉去世。当时勃拉姆斯已在维也纳呆了三十余年,并建立起极佳的声誉。诚如舒曼所预言的,他的拥护者视他为继贝多芬之后又一大音乐家,这份盛名并曾使仰慕贝多芬的瓦格纳颇为羡慕。

十八世纪时,一些为键盘乐器与弦乐四重奏编写的曲子,以室内乐协奏曲的形式表现,此为钢琴五重奏之始。到了十九世纪,由于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及法朗克等人的杰出贡献,出现了较多经典作品,其中最早且最为人称道的乃是一位极为贝多芬景仰的音乐家——普鲁士王子路易士·斐迪南的C小调钢琴五重奏。勃拉姆斯从未尝试创作歌剧,此外他在任何一种作曲形式中都是精湛大师。他避免标题音乐,用古典形式写作,然而他的本性实质上是浪漫主义的。

这部唯一的「钢琴五重奏」

是勃拉姆斯三度改写而成的

勃拉姆斯的唯一一部钢琴五重奏创作于1864年,并于次年出版,是为钢琴和一组标准的弦乐四重奏(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所作。

此曲的创作经历说来颇为复杂:

尽管朋友以音乐家称呼勃拉姆斯,他本身钢琴家的出身也令人不可忽视。他的钢琴五重奏F小调,作品34,最早在1862年时,原是象舒柏特伟大的五重奏般为两把低音大提琴而谱写的弦乐五重奏。Joachim建议他此曲可改写为以两架钢琴为主的钢琴五重奏。1864年勃拉姆斯本人与钢琴家Carl Tausig一起演出这首钢琴五重奏,而这首曲子并因克拉拉的介入而三度改写。

勃拉姆斯于1861-1862年间创作了一部弦乐五重奏,得到了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舒曼的妻子)和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的赞誉,但是两人都觉得仅凭弦乐器难以对乐曲形成有力的支撑,因而建议加入钢琴。1863年勃拉姆斯又依此创作成双钢琴奏鸣曲(Op34b),然而克拉拉·舒曼鼓励勃拉姆斯再改写成一部更辉煌、更具交响性的作品。又过了一年,这才是我们现在听到的钢琴五重奏。这是一部颇具勃拉姆斯特点的作品,乐曲深沉浑厚、凝重忧郁,是公认的室内乐精品。

1864年的秋天勃拉姆斯完成了这首钢琴五重奏的总谱,并于次年发表将之题献给Hesse的安娜公主。曲子第一乐章以小提琴、大提琴及钢琴带出隐隐的第一主题,旋而奏出第一主题强烈的乐风,并引出以不常见升C小调为调性的第二主题。发展部以第一主题的再现展开,之后再现部则以升F小调贯穿第二主题。缓慢的第二乐章带有宁静幽远的色彩,降A小调的旋律缓缓流过后,紧接着响起以低音大提琴低沉的弦音拉出序奏的第三乐章诙谐曲,降A小调也由此转为C小调,而后则以轻快的C大调的奔放乐音及对比的C大调三重奏结束。最后一个乐章以大提琴的八度音阶爬弦音与第一小提琴、钢琴及中提琴而后第二小提琴的对答低调地展开,紧接着的快板由低音大提琴串连,此时稍前的第一主题因而明显化,之后第一小提琴拉出生动活泼的第二主题,持续至另一段具韵律感及结合精妙对位法的旋律。最后一个乐章的尾奏是以不太快的急板作结,而其主要开展部也并不正统,然而却也强调了整首作品和谐为一的主题。

>>>>

这首作品是勃拉姆斯中年时期的重要作品,共4个乐章:

Piano Quintet In F Minor, Op. 34: I. AllegroThe Virtuoso Ensemble - Brahms: Piano Quintet In F Minor

1.不太快的快板,F小调,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呈示部和发展部,第二主题的篇幅和比重都占很大的地位,它似一种暗藏在整体发展之后的动机,一点一点地升发开来。尾奏开头有一段,钢琴处理成背景,突出对位的弦乐四重奏的效果。

Piano Quintet In F Minor, Op. 34: II. AndanteThe Virtuoso Ensemble - Brahms: Piano Quintet In F Minor

2.稍慢的行板,降A大调,3段体,具舒伯特柔和而又抒情的风格,开头主题亦类似舒伯特《冬之旅》中的《休闲》旋律。第一段旋律在流动中多少有些沉郁,第二段弦乐器与钢琴交互对话速度加快,似倾诉又似回忆。第三段速度转化,又以降A大调展开。

Piano Quintet In F Minor, Op. 34: III. ScherzoThe Virtuoso Ensemble - Brahms: Piano Quintet In F Minor

3.谐谑曲,快板—中曲,C小调,3段体。变化多端,其中风格不同的3个主题交互出现,拿波里六和弦得以普遍运用。第一段有很漂亮的赋格,第二段将高昂的情绪转为温暖的抒情,第三段为第一段再现。

Piano Quintet In F Minor, Op. 34: IV. FinaleThe Virtuoso Ensemble - Brahms: Piano Quintet In F Minor

4.终曲:始于持续的、不大快的快板、急板,不太快,回旋曲式,其尾声有急速而无限动荡的印象。

第一乐章以深沉忧郁的简短引子开始,第一主题激情悲壮、雄浑有力,第二主题伤感忧郁、委婉缠绵。乐曲在两种相反的情绪间来回穿插,而伤感的情绪占据了主要地位,愁肠百转、迷离怅惘,不知该去向何方;间或又激情荡漾、热情与力量重现,仿佛又树立自信面对惨淡的现实;最后在悠远伸展、意味深长的尾声中结束。

第二乐章开始于稳重宁静、舒缓悠远的主题,仿佛在阳光下的密林中缓步而行,密密层林下的光影斑驳,不断变换着形状;且行间,心中又蒙上了薄纱般的忧伤。

接下来是如风般的第三乐章,这一乐章采用三段曲式,开始时乐曲激烈冲动、自信昂扬,充满激情与力量的快速前行,似乎冲破一切阻滞与束缚;中段则舒展优雅,较为和缓平静;乐曲很快又回复了激情的快速行进,尽情挥洒着冲动与热情。

第四乐章以宁静幽暗的引子开始,仿佛黑暗中亮起一缕光明,摇曳着,被更大的黑暗衬托着。随后进入快板,乐曲陡然变得活泼轻快、轻灵跳跃、明朗阳光;宁静与忧伤穿插其中,但很快又被欢乐打断,忧郁的情绪也越来越淡。接下来的急板中,热烈活跃与沉静忧伤交替出现;热情激烈的快速进行尽管充满力量,却还有一丝不稳定感;而委婉舒展的忧郁又不时穿插出现。乐曲最后在简短有力的尾声中嘎然而止。

诞生与逝世

1913 美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利恰·阿尔巴内塞(Licia Albanese)诞生于巴里。1940-1966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唱了26个音乐季。

1923 中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周大风生于浙江镇海。作品有《采茶舞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为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1989 芬兰男低音歌唱家马尔蒂·塔尔维拉(Martti Talvela)逝世于犹瓦。

1950 芬兰指挥家、音乐学家托埃沃·哈帕南(Toivo Haapanen)卒于赫尔辛基。曾是芬兰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阿尔巴内塞、塔尔维拉

首演

1866 勃拉姆斯《f小调钢琴五重奏》首演于莱比锡

1847 威尔第 《强盗》在伦敦女王陛下剧院首演

图为莱比锡,图片仅供参考

古典今天

1822 罗西尼离开维也纳前往维罗纳

1829 门德尔松离开伦敦前往爱丁堡

图为爱丁堡,图片仅供参考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