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ernMusic 2015年第13期 (总第277期) NorthernMusic NO.13,2015 (CumulativelyNO.277) 从音乐美学角度浅谈《兰花花叙事曲》 向文静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音乐美学是对于音乐中美的研究的学科,它着重于音乐艺术的存在、基本规律以及音乐审美的探讨。《兰花花叙事曲》以 它独具匠心的创新性和乐曲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展现了强大的音乐魅力。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抽取几个截面来对《兰花花叙事曲》进 行简要的分析,使音乐美学观点在艺术实践中更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音乐美学;《兰花花叙事曲》;结构;功能;审美 一、形式美的法则——中西融合的结构 人们将音乐形式中的各种基本要素通过组织手段表现出来的 时候,并不是随意盲目的,这种表现是依赖一定的规律或原则的 创造性活动,而这些规律我们称之为形式美的法则。作为音乐形 式中的一种组织手段、下属成分,即曲式结构,曲式中体现了非 常明显的形式美的法则,每一种曲式类型就代表了一种形式美的 法则。《兰花花叙事曲》是关铭于1981年根据“信天游”《兰花 花》创作的带有浓郁陕北音乐风格的二胡作品,创造性地将西洋 曲式和中国民族音乐相融合。

《兰花花叙事曲》音乐结构复杂又 典型。作品在创作上完整体现了西洋奏鸣曲式“呈示、展开、再 现”三部性对比统一美学原则的结构,在展开部中融入了传统中 国戏曲音乐秦腔中“板式-变速结构”的“散—慢—快—散”的表 现形式。就音乐美的存在方式来说,形式美和内容美是对立统一 体,分不清孰轻孰重。因为音乐的美不仅表现在形式的奇妙组合 变化中,还体现于它所内涵的对于社会生活丰富而微妙的心理体 验和情感态度之中。 (一)主线乐思贯穿的奏鸣曲式结构 《兰花花叙事曲》的引子是全曲的引子,也可以作为呈示部 的引子,融合中国传统不分小节的自由散板。清亮、自由的旋律 如微风吹开幕布使听众柔和入画。主部主题旋律是全曲的中心, 以中板慢速却不拖沓的节奏流畅的进行,赞美兰花花的善良美 好、含羞带怯如花绽放,以乡亲们对她的喜爱和夸赞为侧面,强 调“兰花花好”的主题。连接部前后的主题都是“兰花花好”, 然而前后所表现的是两种不同的好,前面主部主题描写兰花花温 柔淳朴,后副部主题展现兰花花活泼开朗,一静一动因此需要连 接部的承接。副部主题转为C大调的小快板部分一开始便采用了 八十六、二八组合的节奏型,活泼热情的兰花花形象跃然而出。

结束部是主题的延伸,旋律紧拉慢唱,如歌地仿佛是兰花花对未 来美好生活的歌唱。速度与前面大体一致,需要稍微的往前赶一 些,表现积极向前的态度。其后乐句的连接速度转慢,使音乐意 境归于淡然,也预示暴风雨前的平静。中华民族在特有的传统历 史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极其 重要的影响,此处表现在自由的节奏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缓 急都留有伸缩的空间,给演奏者、欣赏者以充分的想象。 (二)形散神聚融合的传统板式结构 《兰花花叙事曲》的展开部较大,第一部分“散”为不分小 节的自由速度,从第一个突强后弱再渐强的6开始,表达兰花花 沉浸于美好的幻想时突闻被逼婚的消息,满含如遭晴天霹雳的悲 愤。情绪由3 5八个四分音符表现感叹自己命运悲从中来,到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组的接近崩溃,推进到7的尖声呼 叫,随后的板鼓“撕边”由慢到快则是表现女主角喊破喉咙的嘶 吼。散板最后渐弱的6就像一声叹息,再愤恨再绝望却也是无奈。 第二部分“慢”为慢板,情绪暗淡压抑,模仿沉重的脚步。“抬 进周家”故事情节的旋律以呈示部主部主题的音调为核心。这一 段主要表现兰花花在要被送进周家时内心凄凉、愁怨又无法改变 现实的复杂心理。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段,情绪上是层层递进的, 旋律线的走向体现了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音乐形式基本要素音 色的处理由第一段的虚晃慢慢过渡到哭诉再到不甘的隐忍,为之 后的出逃埋下伏线。第三部分“快”快板“出逃”,描绘主人公 在封建势力的打压下奋起抗争、挣脱禁锢的场面。这部分连续三 次的转调,使音乐高潮迭起,紧张气氛蔓延,来赞美兰花花用出 逃来反抗现实的坚强性格。这一段采用的摇板是传统戏曲中紧拉 慢唱的一种板式,情绪急促激动、音乐旋律义无反顾。重复四小 节八十六的节奏型,使气氛更加紧张惊险,使听众仿佛能看见兰 花花仓皇逃跑,追兵越来越近的场面。接着情绪愈发浓烈,有着 明显起伏的旋律线。最后一部分意境更加遥远,对兰花花的惋惜 之情萦绕心头。 二、倾向性的功能——与地域相互影响 音乐中倾向性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音乐对于各种社会活动产 生的影响上,且只能体现在以总体的精神特征给予人们某种抽象 的社会需求的满足上。因为音乐不能直接的通过自己的音响运动 向人们展示引起这些功能的社会内容,所以需要欣赏者的想象和 联想。在此之中,为实现倾向性功能的非音乐因素的中介作用就 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部分我们着重研究《兰花花叙事曲》受陕北 地域影响而形成的风格,以及从《兰花花叙事曲》折射出的音乐 对那个时代人的社会生活的影响。

我国国土辽阔,地理人文环境 差异很大,因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二胡作品中所表现 的不同的地域性特征也是由此而来。影响《兰花花叙事曲》音乐 风格中地域性特点的主要是对方言和板胡“润腔”的模仿。陕北 一带多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养育的人民具有淳朴、 憨厚、坚韧的性格特点,特殊的环境孕育了粗犷豪放的语言、高 亢激烈的秦腔。陕北地区方言大体而言多声母、韵母的转变,多 连读,且说话习惯用粗喉咙、大嗓门,一种语言对一种音乐的影 响无疑是巨大的,这样的语言环境造就了陕北音乐高亢嘹亮、热 情激烈的性格。陕西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是秦腔,秦腔的唱腔为 板式变化体,唱腔中的唱词是大致依照陕西方言的特点发展的。 板胡是秦腔中为首的伴奏乐器,板胡发出的乐音具有明亮清脆的 特点,最能表现秦腔唱腔的韵味。《兰花花叙事曲》中二胡模仿 了板胡、坠胡独特的“润腔”手法,使这首曲子表现出了鲜明的 陕北音乐色彩。这些含量深厚丰富的非音乐因素从客观上决定了 作品所能发挥的倾向性社会功能程度。 《论语阳货》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由于当时所唱诵的诗歌均为入乐诗歌,所以这句话包含了孔子对音 乐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和看法。

“观”是指通过音乐作品、活动,了 解体会社会情感;“群”强调的是通过音乐活动加强社会群体的情 感交流;“怨”意为在社会音乐活动中,可以表达个人的感情好 恶。我们由《兰花花叙事曲》中对善良美好、积极生活的兰花花的 (下转第134页) NorthernMusic 2015年第13期 (总第277期) NorthernMusic NO.13,2015 (CumulativelyNO.277) (上接第132页) 赞美,对周家逼婚的愤恨,无不在影响着人们向往美好,与善良的 人们团结起来,表达对封建禁锢的不满,同恶势力斗争! 三、音乐美的鉴赏——标题器乐的审美 音乐美的原因在于音乐中具有一种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完 美结合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品格和意味。完整的说,音乐的美是内 在于音乐之中并能够为审美主体所知觉的美的品味。千差万别的 音乐体裁,构成了缤纷多彩的音乐美形态与十分丰富的审美心理 动态,充分满足了人类多层次的审美需求。我们从音乐美的形态 入手,分析《兰花花叙事曲》作为标题性器乐音乐的审美。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中,纯器乐的几乎没有,大多都有 确定的标题。标题音乐总是与某种标题内容、内心情感、自然景 象、生活风俗,或者戏剧情节相联系。

《兰花花叙事曲》的戏剧 性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充满激烈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兰 花花叙事曲》是一首能带给听众清晰画面感的器乐曲,随着悠长 的乐音,兰花花头扎小辫踩着银铃笑声从远处跑来,像一朵清新 的雨后马兰花,是村里乡亲们最喜爱的小妮子。兰花花虽然身体 娇小,做起农活来确是干劲十足,弱弱的肩膀担起井水毫不含 糊,汗水随着水桶左右摇晃颗颗滴落,一副小女儿娇憨的味道。 心里藏着的兵哥哥更是让她有溢出的甜蜜,然而越是美好的事物 越容易破碎,当听众和兰花花一起沉浸在安乐幸福中时,一声晴 日霹雳震碎了一切美好,自由化的散板刻画主人公剧烈变化的情 绪和突然转折的剧情,牵动人心,渲染浓烈的戏剧气氛,兰花花 的梦碎了,听众的心碎了。然而这里并没有到达故事的高潮,在 初闻噩耗时的震惊和无奈坐上花轿的心伤难过后,以往柔弱的兰 花花决定奋起抗争,逃出禁锢自由的牢笼。兰花花一路紧张仓皇 的逃跑,头发跑散了、鞋跑丢了、衣服刮破了,可是后面追赶的 恶奴却越来越近,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半音阶进行让气氛越来越紧 张,音乐戛然而止,脚下已是悬崖。三连音是心底发出的呼唤, 既是呼喊苍天的不公,也是呼唤出对情哥哥的思念。最后的轻轻 纵身一跃,戏剧冲突到达顶峰,坚强洁白的灵魂撒手而去,留在 她身后的是乡亲们深深的惋惜和听众心里绵绵的痛。

这便是标题音乐在审美中的优势,它的表现力更生动的刻画 出了主体内心世界的丰富形态、精神结构的复杂性格,强化音乐 的感染力和传授力,使更多的欣赏者较准确地把握音乐的意义, 便于情感的双向交流。修海林、罗小平的《音乐美学通论》中阐 述了标题性器乐音乐的审美特点:“心理定势的指向性;情感体 验、想象、联想的规定性;虚实结合、超以象外的超验性”把握 好这些特点,从《兰花花叙事曲》中以小窥大,从音乐美学的高 度探寻音乐美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于润洋.音乐美学文选[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马晓纯.二胡曲《蓝花花叙事曲》的演奏技巧与情感处理[J]. 池州师专学报,2007(4). [5]郭媛.浅谈二胡艺术中的地域特色与风味美[J].黄河之声,2009(6). 作者简介:向文静(1992—),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 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面,也是有诸多要素的。 1.客观因素影响 在笛子制作时,每位师傅调音主要是调音仪器,这种仪器依靠 测量音的振动数来标出每个音的音高,精确度很高,但是这种仪器上 测出十分精准的笛子在乐队合奏中,却很难与乐队达成完美和谐的效 果,除了与竹笛本身的材质和调高以外,还有环境的温度湿度及口劲 大小有关系。

因为竹笛本身是民族乐器,是天然植物制成的,所以它 也有着局限性,那就是热胀冷缩系数很大,而且受湿度的影响。 2.主观因素影响 竹笛属于边棱震动的竹管乐器,是指吹奏者的气息与乐器 吹孔的边棱发生摩擦并振动发出声音的乐器,所以在第二度创造 过程中,气息的控制也是解决音准的重要环节,包括在气息的流 速、气流的角度、气息的流量等因素。在演绎乐曲过程中,气流 过大过急,不仅影响着音色的统一,对音准的统一上也有着很大 差异,难以达到作曲家想要的音响效果。作品《山歌》中,首先 由两个梆笛声部演奏主旋律,若在演奏时不能及时控制气息的流 动和气量大小,尤其是在渐强、渐弱的时候,口风不能及时调 整,也会影响着音准,那么两人演绎则很难达成一致,从而影响 着艺术的再创造,也难以表达其艺术情怀。 3.音律的差异 “律”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声学现象,不是人类创造出 来的,人只能去发现它、改造它,使之成为适应自己审美感受的 “律”,进而成为音乐。现在,人们把音乐中存在的音律主要分 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在综合音乐的实践过程中,也存 在着“音律差异”。然而现在的竹笛,也存在着“律”学的问题, 不可能有演奏家把绝对平均的十二个半音控制十分准确;其二,半 音阶在演奏中是存在的,在筒音和不同调转调时,根据调性选择, 也会有其倾向性;其三,十二平均律只有在理论上存在的律,不符 合人耳的听觉。

作品《未知》中,简单的旋律在不同笛子中发出 相同的音及作品中半音的演奏,根据音律的不同,不仅需要我们 找准调式调性,而且要靠我们的耳朵去调整音准,了解律学和调 式的关系,反复练习,使我们在竹笛演奏艺术中的第二度创造达 到和谐统一,在作品表达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第二度创造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在竹笛演奏过程中,要想合理地将作曲家的作品表现得更 完美,必须要发挥充分的想象。意境的想象,就是要尽量去启发 音乐的想象力,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应根据作品的内容和音乐形 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化为一幅幅活动画面。 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度创造,不仅要具有想象力和创造过程,而且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